#读书与修行#005
第三章
能断金刚经的缘起
佛陀,来自于梵文budda
字面意思是,一个完全觉悟了世界真相的有智慧的人。
释加是悉达多所在的古印度的族群。牟尼是圣人,圣人不仅是他的觉悟,也指在道德和修行上达到了令人尊重的,神圣的位置。
佛陀不只一位,弥勒佛,燃灯佛等
格西老师在翻译“世尊”时,英文翻译为“conqueror”征服者,梵文“薄伽梵”。
格西老师翻译的金刚经版本,除了1250人俱,还有众多殊胜的菩萨乘弟子。
比丘,来自于梵文,翻译为“乞士”,在精神上向老师祈请智慧,在物质上,向众生乞请健康,食物。
菩萨,来自于梵文“菩提萨埵”,菩提,觉悟了世界的运作规律,萨埵,有情。
一层意思是,我是一个觉悟者,我能感受所有众生的痛苦,并以众生的喜怒哀乐作为我的喜怒哀乐,要去帮助众生。二层意思是,我们是有情人,不仅包括正面的,快乐的,慷慨的,也包括负面的,痛苦的,愤怒的。
既有觉悟,又愿意有一个慈悲的感情去感受别人的痛苦,愿意去帮助仍在喜怒哀乐中受苦的人。
菩萨乘,乘是交通工具,在佛法中比喻为,众生从喜怒哀乐的此岸到达终极智慧的彼岸。通过帮助别人离苦得乐,最终实现自己离苦得乐。
我们的发心与动机,不止为自己,为了更多的有情众生。
我闻,代表着我听到,弟子们保持的一个谦虚的态度。
一时,这个时间,还代表着时间是相对的,痛苦的时候,时间走得慢,快乐的时候,时间走得快。
格西老师讲,在佛陀的队伍里,有很大一批是古印度的国王,还有国家的栋梁。
格西老师讲金刚经的缘起,讲到了商人的内在精神修行,我们讲起佛陀,会以为像如来一样伟岸,实际上佛陀是个优雅的皇子。
讲到了钻石行业的沙先生。一个看上去就是个很普通的男人,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把生活和工作当作修行。
正如上一章所说,原钻和鹅卵石并没差别,一个生活很简朴的普通的男人,却赚取着最多的财富。
我们生命中能够给到我们非常重要帮助的贵人,外表可像沙先生平淡无奇,但是内心有菩提心。
我们需要有一双慧眼,看到这个真正的贵人。
歌剧院有个富丽堂皇的名字,以为是个洗涤灵魂的殿堂,实际上是两座破旧的房子。但是房子内外呢,又豪华万分。
我们见到的沙先生,见到的歌剧院,都有无线的潜能。
还有钻石这个大生意,一方面是拥挤着的,随意吆喝着的,破旧纸包里的,从乡间信差的手里,到保利克保公司的贵重物流,钻石走过平凡,走过嘈杂,走向了高贵。
这一章阐述了沙先生在物质和精神两种生活状态,如何照顾他的员工,如何拥有一个幸福的家。
书里说“对经商感兴趣的人,恰恰具备了更好的理解深刻修行的内力”比如沙先生,追求有逻辑的精神生活。
能断金刚,从我们每个人的内在开始切割。
接下来是,格西老师根据梵文翻译的金刚经大白话,对于现代人更容易理解。
我们以为万经之首的金刚经会有一个盛大的开场,结果是佛陀普通而平凡的一天。
他用平凡的生活向我们阐释非凡的修行。
世尊穿上僧袍和披肩,在印度这个非常热的国度,早晨,他带着弟子们去乞食,手持圣钵入舍卫城。
图里可以看到,释加牟尼佛和弟子穿着庄严,整齐,反倒是布施的,袒露上身。经文详细的描写世尊穿着隆重去讨饭。因为,在佛陀看来,乞食对我们来说是场庄重的修行。持钵,他不是随意拎着,手持在胸前。为什么乞食,佛陀有解释,我们一锄头下去,泥土下面会有很多生命受伤害,另一个原因是,成为众生的福田。让自己成为良田,众生得以布施,去种下丰衣足食的种子。
佛陀是挨家挨户乞,修的是傲慢心和分别心,有的人家饭菜丰盛,有的人家粗茶淡饭,乞食完毕后,回到住处,不是因为我讨饭,一路吃,而是捧回住处,回到住所开始用餐。
鸠摩罗什版稍微简单,格西的翻译更完整,吃完饭洗碗,收碗,收披肩,把自己的座位拍拍好,周围收拾干净,脚洗干净。因为走进城里,泥土飞扬,脚底沾满了泥巴,然后坐在垫子上。
接下来,看到的是学生对老师的尊重。
须菩提,翻译为年轻的和尚,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对空性的理解是最高的。
和尚在梵文里,指佛法的智慧达到很高水平叫做和尚。
须菩提在提问之前,用更隆重的礼仪向老师表达了尊敬,格西老师说,“老师语言学生的尊重吗?老师会因为这个学生更尊重他,就教他更多吗”需要礼仪的是我们自己。
如果我们的心态是傲慢的,老师没办法把智慧传授给你。所以,有心而发的对老师表达尊重,我们才能从老师那里吸收智慧。
希有,世尊
格西老师把世尊翻译为杀敌,征服者,杀敌是,摧毁掉我们内心中能伤害到我们的思想。是什么?是贪嗔痴,愤怒,欲望,贪婪,幸灾乐祸,焦虑。
菩提心,是我不但希望我自己能收获幸福快乐,希望更多的人收获幸福和快乐。
佛陀听到问题,非常开心,从冥想中睁开眼,好问题,好问题。
我一定要告诉你,如果我们发了这么大的动机,应该如何生活,成为一个真正的征服者,成为我们内心的主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