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东西方哲学研究方向的浅析

东西方哲学研究方向的浅析

作者: 君喆谈哲学 | 来源:发表于2019-03-02 10:45 被阅读0次

    文章写完了。然后?什么也不做吗?不是的。自己要不断的反复的读。当然,这里是指有时间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反复的读?文章可能有错别字。一方面,文章可能会有错别字,一方面,人的认识也会提高。

    一个月前写的文章,一个月之后再去读一读。对于文章所描述的内容,也会有新的认识,或者说有了不同的看法。为什么?因为经过一个月的时间,人自身对于事物的认识也在发生新的变化。再看自己一个月前写的文章,也就有了不同的感受与想法。

    文章是写给谁看的?文章首先是写给自己看的。关于道德经的文章,是在研究一种思维方法。如何认识眼前的世界,如何的思考生活。总之,生活是需要动脑子的,怎么动脑子呢?从道德经里吸取营养,不断的从道德经吸取营养。也就是不断的从道德经里学习思维的方法。人的脑子一旦灵活了,做起事情来也就可以做的好一些。

    文章是写给谁看的?文章是写给读者看的。文章第一是写给自己看的。第二是写给读者看的。作者是文章的第一个读者。文章的内容,如果写的不对,即会害作者自己,也会害了读者。内容不好的文章,观点错误的文章,其结果是损人不利自己。说得严重一些就是在谋害读者的生命,也是谋害作者的生命。所以,文章要不断的反复读。

    所有写过的文章都要反复读吗?这里有一个疑问,文章的观点是否全部都要正确?文章的观点,文章所描述的对事物的个人认识。作者也是人,也是一个普通的人。所以对事物的认识也会有偏差,也会有错误。错误的认识通过文字的方式,以文章的形式送到读者面前,这是不可避免的。

    每一篇文章,就其文字所描述的观点或者内容上完全没有错误是不可能的。反复的修改,文章就会没有错误了吗?也不是的。事物自身总是要发生变化,文章里的文字,总是死的。死的文字总是不可能完全的跟上事物的变化。所以,最后文章总是脱离事物的变化,最后文章总是跟不上事物的变化,成为一篇没有用的,没有意义的,死的文字停留在那里。为什么道德经这样的经文,它的文字为什么会不死呢?因为他的文字全部都是空的。这当然是我个的理解。五千字的道德经,就相当于一个五千字的空碗。所谓的空碗可以放任何的事物,所以空碗自然是不会死的。道德经的经文属于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字组合。

    作者对于自己所写的文章,不是每篇文章都要反复的读。什么样的文章,或者说什么内容的文章要反复的读呢?这里首先要注意到的就是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内容可以有很多区别与变化。可以写专业的文章,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可以写社会学方面的,例如政治经济法律等内容。可以写风花雪月,例如诗歌散文。总之,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可以自由的书写自己的生活,也就是可以自由的书写自己的文章。

    文章的内容不同,也就有了是否要反复读的区别。有的文章需要反复的读,有的文章不需要反复的读。注意这里有一类文章,需要作者自己反复的读。关于思维方法的文章,也就是关于如何的让自己的脑子更灵活的文章,如何的使作者的脑子更能够严谨的缜密的分析思考事物的文章。由此,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无论作者书写的文章内容是什么。有一类文章做为作者或许都应该去写一写,这一类文章就其内容来说就是如何的分析思考问题,如何的提高思维方法。

    逻辑?思维的规律,如何的思考问题,形式逻辑,辩证逻辑。西方人有逻辑学,西方人有哲学。中国人有没有关于思维规律的科学呢?这里先说说西方人的哲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的唯物主义,也就是这样的几个差别。

    感觉是感官外的物作用感官产生的神经信号。(1物)眼睛(2感觉)。感觉是物作用眼睛之后产生的神经信号,是物作用感官后产生的结果,因此可以把感觉理解为物作用人的终点。人眼前的物作用人的眼睛,在视网膜上成像,这就有了关于人眼前之物的视觉信息。

    物,眼睛,物象。所谓的物象其实就是物。这样说对吗?不对。物象,是物在视网膜上成像。因此,物象即是物也是视网膜。或者说物象即是物又是人。物象并不单纯是物。难道物在不同的眼睛成象是不一样的?当然。眼睛有视力,还有色差。要注意物到眼睛,中间还隔有空间,这个空间是看不到的,当然可以说这个空间充沛着气也是可以的。

    物(空)眼睛。在物与眼睛之间,有着一个不可见的空间。那么人眼前之物在人的视网膜上成像时,这个隔在物与眼睛之间的这个看不到的空间,他究竟在成像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个就不好说了。所以当说到(1物)眼睛(2感觉)的时候,这个感觉包括什么内容呢?

    感觉就是物象。物象包括物,物象从A(物)开始,经过B(物与眼睛之间空间),到C(视网膜)。所以说物到物象,物象至少包括ABC三个内容。进一步的,物为什么出现在人的眼前呢?因此,物之前还要有一个根由,或者说此物出现在人眼前的原因。更进一步的,物为什么出现在人眼前,而人又为什么出现在物之前。这里就变成了两个原因。一个是物与人的关系,物出现在人眼前。一个人与物的关系,人出现在物的前面。

    把前面的内容总结一下。大约可以写成如此的形式。(1原因)2物(3空间)4视网膜(5原因)。所以,在西方的哲学中,只是把物作用于感官称其为感觉。其实,仔细的推敲,这个感觉实际上包括12345,五个方面的内容。这种思维方法究竟是怎么学来的?为大於其细。天下大事必作於细。道德经里其实是有这样的描述。

    把西方的哲学简单的总结一下,(1物)眼睛(2感觉),(2感觉)脑子(3意识)。西方哲学的唯物主义,抓住了感觉是物的终点这一特征,继而得到物决定意识。西方哲学的唯心主义抓住了意识是感觉的终点这一特征,继而得到了意识决定物。其实,唯物主义也可以称其为唯感觉,在这里也可以称其为唯视网膜的视觉神经信息。至于唯心主义,也可以称其为唯意识,或者说唯脑子,所谓的意识无非就是人的脑子的产物。实质上,上面所描述的(1223)其实就是两个东西,物与人。

    西方的哲学?在这里完全可以归结为物与人。西方的逻辑学?无非还是人的问题。因此,物与人,对于人而言归根还是人的问题。人是一切问题的问题。哲学,逻辑学,这些都不是问题。问题的问题,人是从那里来的?

    人最初是一个生命的种子。这个生命的种子包括三部分内容,男人女人婴儿,精子、卵子、生命的种子。三部分合成一个生命的种子。这个生命的种子不断的发育,最终发育成人的形状,而且生命的种子必然的,必须的是发育成人的形状。其实这里的必然必须是有些疑问的,这个暂且放到一边。

    生命的种子发育成人的形状,感官或者大脑都是生命的种子发育后的产物。所以,在认识论上。生命的种子从无到有是根,神经系统是枝,感觉是叶,意识是开花结果。树有根,水有源。认识论的前提,或者说首要的任务是是生命的种子有无。西方人的哲学逻辑学没有找到认识论的本质问题。

    关于生命的种子,关于有无的问题,这个只能从道德经里寻找答案。道德经的经文五千字左右,其中无字在经文中出现了102次,有字在经文中出现了82次。这是我自己简单统计的结果,不一定准确。而且道德经里更有这样的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就我个人的理解,道德经对于有无,有与无的关系论述非常全面。至少我个人对比东西方哲学来说,这是最全面的经文。

    西方哲学是研究物与人,归根结底是研究人。东方哲学,这里的东方哲学是指道德经。东方哲学即不是研究物,也不是研究人,而是研究有无。物的有无,人的有无,归根结底就是有无。就纯粹的学习角度来说,西方哲学好学,唯物唯心,或者辩证唯物,总是差不多的。东方哲学不好学,有无不好理解,更不容易学习。不好理解的东西如何的学习,这也是一个问题。不好理解,不好学习,可是道德经,道德经中关于有无的论述,五千字经文组成又是从何而来的?这恐怕是更大的疑问。

    学习,首先是信。不信如何的学?可是不理解也就无所谓信。不理解,不信。不信,也就不学,不能学习。不知如何的学习。怎么办呢?自己的路自己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东西方哲学研究方向的浅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ijz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