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21詹晶明聊爸
一两岁的宝宝,来到我放满了各种漂亮茶壶、茶杯的工作台旁,惦着脚,企图伸手去拿他看中的那只,我立刻表情严肃地抓住了他的手,说:“宝贝,不可以哦!”
宝宝抬头看着我,有些委屈和不解,并向我伸手过来,这时,我知道他是在测试一下,我是不是不喜欢他了,我当然是即刻把他抱了起来,笑着说:“师爷爷最爱我家宝贝了!亲亲……”
他看见我很温和的表情,立刻借着我抱他的有利角度和高度,又倾身伸手去拿他之前看中的那把茶壶,我也即刻严肃而坚定地去抓住了他的手,说:“宝宝,不可以哦!”此时,我再一次清晰地重复了我的否定信号,他又把手缩了回来,说:“壶,我要……”
我说:“师爷爷这里的壶,你不可以拿的。”我看见他哀求的眼神及身体微微倾斜于我的表达,我便把他搂的更紧了一些,然后,亲亲他并微笑着,亲密地与他说:“师爷爷好爱你,宝贝。”
我们就这么重复了好几次,直到孩子理解了,我的否定信号是与他的某种行为有关系的——比如拿我台子上的茶壶,而并不是针对他,并不是不喜欢他了。
在这多次的重复表达中,孩子还学习到了如果他做一些被允许的事情,是会获得支持的,而做了不被允许的事情,将会得到明确的否定信号,但绝对不会失去我们对他的喜欢和爱,他在亲密的人际关系中是安全的。
假如这一切发生在孩子与爸爸妈妈之间的交流中,那就更完美了。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天然的亲子关系,孩子对父母的爱的渴望是无与伦比的。因此,孩子最在意父母的接纳和肯定。这也是孩子完全可以从父母那里学习到各种良好习惯的原因。
然而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的爸爸妈妈,看到孩子在做一些不被允许的事情,就会很着急,很容易生气,常常都会直接向孩子表达:“宝贝,不要拿哦,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或者:“快点哦,再不过来,我就自己走了,不带你了噢!”或者……各种表达不再喜欢,不在爱的信号。
也许我们父母是期望通过这样强烈的表达来制止孩子的某些行为,或者规范孩子某些行为,但是在孩子听来,感受到的却是——
只有当自己做了爸爸妈妈允许或喜欢的事情,他们才会爱我,如果自己做了爸爸妈妈不想看到的,或者不被允许的事情,他们就会突然生气,我们就会即刻成为没有人爱的坏孩子。因此,孩子的潜意识一直会徘徊,一直会不确定:
爸妈到底是爱我,还是爱我的听话行为?
爸妈到底是爱我,还是爱我的勤奋?
爸妈到底是爱我,还是爱我的成绩?
爸妈到底是爱我,还是爱我的整洁懂事?
……
如果我把自己弄得很脏,考得很砸,或者犯了大错,那会怎么样呢?还会有人爱我的吗?爸妈还会爱我吗?我还可以像过去一样的很开心吗?……
我想强烈地警示我们的父母,我们要随时向孩子表达: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他做了什么,我们都会爱他,爱他是不会改变的。这点非常重重要,这才是对孩子最真诚地爱!
每一个人都要必须学会区分哪些是能引起肯定反应的行为,哪些是会引起否定反应的行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进门看脸色”。但千万不要让孩子感觉到——每一次否定的反应都是针对他整个人的,比如我们常用的句型——
你怎么总是……?
你就没有……过!
听了这么多遍了,能不能改一点点?
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
你这样,哪点像是我们的孩子呢?
而应该让我们的孩子明确地知道:我们是永远爱他的,否定的反应仅仅只是针对某一个单独的错误行为而已,而不是其他。比如基本句型是——
不可以这样!妈妈爱你!
我真的很难受,但我还是很爱你!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亲爱的宝贝?
事实上,即使我们的孩子长大了,成年了,也不能拿【爱与不爱】来教导、指引孩子的规范行为,这实在太冒险了!因为这会让一个人感受到自己在家庭的地位是脆弱而不真实的,是危险而不安全的,好像随时都会由于某种原因、过失而失去,比如成绩不好,被人投诉,一时糊涂,或者好奇尝试等。
假如一个人在家里的地位是稳定的,有保障的,而与他做得好不好,对不对无关的话,他会更爱这个家庭,更愿意为家庭承担责任,他的内心行为力会更坚定有力!
在各种交流中,我们完全可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在与孩子的交往中,我们不是要一味地顺应他们的需要或个性行为,但是,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隔离,甚至剥夺他们被爱的权利或家庭地位。否则,他们一定会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反抗和失望。这里无关乎他们的欲望是否被满足,而是他们的愿望是否被注意到,感受到,是否得到了回应。
因此,我们那份主动理解对方的意愿,很多时候比真正理解对方显得更真诚,更重要!
我喜欢用这段话来描述真诚的爱——
我的爱与你的所作所为无关
它就像是汹涌波涛中的
一块磐石
无论海浪在轻柔地抚摸
还是在猛烈地撞击
它都岿然不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