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Z老师
(知识快递II——《教育心理学》8号·收官)

现在的市面上,有无数种“单词超强记忆法”、“诗词极速背诵法”、“PPT逆袭宝典”、“国考万能公式大全”……每一个都声称“30天XXX保过/零基础XXX速成/菜鸟到大师XXX”。好不好使,谁用谁知道。在求学的路上,古今中外都有一个终极难题——到底有没有一个最好的学习方法,让人又快又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不同于上期我们谈到的“原力”,这是一个实际操作的问题。学习方法就是教育心理学上讲的“学习策略”。从根上说,它是一种计划方案,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被有目的有计划的制定出来。我们已经能理解学习是为了获得认知。对此,还真有一个万能的学习策略,以心理学家麦基奇的理论为依托,可供大家参考。
我们要把行动计划切成三份:认知计划、元认知计划、资源管理计划。
·《认知计划》使用指南:
1.拽头发,扎大腿。
小时候一听“头悬梁、锥刺股”,我就一阵腿软。古人为发奋读书,自律近乎“自虐”。这是为激活和维持学习心理状态的“注意策略”。正如当年“疯狂英语”的吼叫,大声强调,划红线或夸张的动作演示,我们在这里无论用什么办法,都是为了进行知觉刺激,实现自我控制,促进有意义的学习。

2.先粗后细,食不厌精
外界的信息只是一堆音像图文,只有经过我们内在认知结构的加工,新信息和已有知识联系在一起,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孔子对生活非常讲究,他曾说“食不厌精”,越精细的食物,老头子越喜欢。为便于人脑吸收,先粗后细的信息加工方式很有必要。对知识的粗加工无非是简单记忆法,比如编口诀,或利用谐音等。对复杂的知识则需要通过做笔记,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背景知识对其深加工。
3.来讲两句试试?
老话讲“茶壶里煮饺子——肚子里有数”。面对纷繁复杂的知识学习,全靠“肚子里有数”是肯定不行的。鲁迅说读书要做到“心道,手到,眼到,脑到,口到”。许多人做到了认真听,仔细看,勤动笔练习,反复思考,可成绩还没有起色,也许正是由于忽略了“口到”的过程。接受知识靠眼睛和耳朵,吸收知识却是在“说出来”的过程中实现的。
上学的时候,我不怕老师课堂提问,提问一般都是基础的“填空式”问题,我最怕的是“复述”。这个很考验人,如果你对一篇文章没读完或理解不全,是很难应付过去的。但这个方法确实能促进有效学习,因为“复述策略”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资料,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资料上。所以,读书头头是道,但真要“讲两句试试”,张开嘴,也许只是一片支支吾吾。

复述的时候暴露出重大问题,我们就应该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了。比如新知识和已经学过的旧知识会产生“前摄”或“倒摄”的相互作用。所以,把大块知识进行分解并及时复习才能将“抑制”转为“促进”,把前后的坑都填上。再比如200个单词,开头结尾记住的比较多,中间大部分遗忘,这便是“首位效应”和“近位效应”在学习中的体现,需要有针对性的调节。
4.翻译和加密
人脑是一台精密的仪器,前几期《知识快递》中,我们曾谈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简单说,我们的脑子都有一套编码系统,学习,就是把新知识翻译成我们脑子里那一类编码,然后排列好。许许多多相互联系的知识构成了结构网,它已经超越了具体的信息点,我们才学会了触类旁通。比如小学生已知6+6+6=18,那么3x6=?他能很快说出答案。
“列提纲”,“画示意图”,“利用表格”,“运用理论模型”等,都可作为编码和组织的策略。
·《元认知计划》:自控力统帅全局
“元认知”的意思是对认知的认知,是自己对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我们不妨将其理解成“自控力”。那么这种能力放在学习上,就是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控,譬如限定学习时间等。它是整个行动计划的统帅。
总结起来,元认知策略可分为四种:
1.计划策略:选定学习目标,设置时间节点等。
2.自我监控策略:自我测验,自我反思等。也包括具体的比如读一本书,自始至终保持着发现某个细节,找出某个关键点的意识。
3.自我调节策略:比如理解历史书中“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把理解的答案写在纸上自己检查,这是“监控策略”,着重划出诸如“启蒙思想的传播”“震撼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等,以防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混淆,这便是“调节策略”。
4.自我评价和指导策略:这个好理解,不再赘述。

·《资源管理计划》:兵车未动,粮草先行
拿破仑有句名言:战前看策略,战时看后勤。诸葛亮也严格遵守“兵车未动,粮草先行”的战场铁律。充足的资源是我们做成任何事的保障。《资源管理计划》正是辅助管理学习中的可用资源和环境的计划。
人最宝贵的资源当然是时间啊,我们从小到老,听过多少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近几年,时间管理是一门非常热的学问,你在任何一个网络学习平台上,都能轻松搜到很多讲如何管理时间的课。那么多巧方法,归结起来无外乎三种: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碎片时间。仅此而已。

虽说人脑像一台精密的机器,但人毕竟不是机器,人有情绪起伏,有内在和外在的行为动机。为了维持学习意志,就需要不断地给大脑输入燃料。这种“激励”便是“努力管理策略”。此外,工具的利用、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都会为成为好好学习的重要资源。
以上的内容可以算是一套系统的学习方法。本期也是《知识快递》第二季的收官,最后想和大家分享一个观念:在求学这条路上,我们总是渴望得到某本“秘籍”,能超越众人,一步登天。那秘籍又是什么呢?

《功夫熊猫》里,阿宝爸爸的那勺秘制高汤,其实是最平常不过的米汤;洪七公一直没教的“第十八掌”,正是前十七招的汇聚升华。参透了“无字经书”,西天取经才终成正果。所有这些告诉我们:求学如同习武,最好的功夫,不是一招一式,而是一心一意。
同样,最好的学习方法,也无非是一句最朴素的道理,那就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