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雅洁
春天,是人们心目中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俗话说得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则是人们心目中辞旧迎新、东起春来的象征,代表一年在冬天中结束,新一年在春光中开始。这样一个拥有特殊意义的节日,自然十分盛大,又十分欢乐,这盛大与欢乐中,包含着许多别样的风采,这便是“年味”。
腊八
腊月初八腊八节,往往是一年最冷的时候, 但人们准备迎春过年的热情,却像一把火,开始在寒冷中燃烧,释放出“年味”。有首童谣里唱道:“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一碗香甜甜、热乎乎的腊八粥,无论是从味觉、嗅觉、还是视觉上,都给“年味”来了个开门红,老舍先生说,腊八粥是一场小型农业展览会,的确不假。熬腊八粥,原料就要红的黄的白的绿的,各式的豆子,各种的米,再配上十余种干果做辅料,放两块冰糖,揭开锅,满屋子都溢着香味儿,大人孩子围在一起喝腊八粥,更是一幅有“年味”的画。喝了腊八粥,就要把蒜瓣放到醋里,密封起来,泡的色如翡翠,叫腊八蒜,过年时就着饺子吃,不禁使人要多流些口水。
小年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又兼“祭灶日”。这一天,相当于新年的“预告”,用因为灶王爷回天庭而多了些趣味。晚饭前,把灶王爷的旧纸像烧掉,换上新的,再把瓜果饭菜等供品一溜儿摆在供桌上,点香烧纸。祭灶的传统是拿麦芽糖等“糖瓜” 供给灶王爷,粘住他的嘴,不让他报告给玉皇家里的坏事。但到了灶王爷享用的时候,这裹着“年味”的糖果,大部分已在孩子们肚子里了。
除夕
小年后不久,就是大年三十,这一天是“除夕”。除夕上午十二点前,门上屋里就大大的贴了红底黑字或红底黄字的福字,这福字据说要倒着贴,谐音“福到了”,有迎春接福的寓意,颇为有趣。擦得透亮的窗户上,粘贴了式样精致的窗花。门上的福字两边,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对联在往边上贴着八面威风的门神。贴对联讲究平仄声和上下联的左右,门神讲究两位门神应一左一右面对面粘贴。太阳还没升到头顶,屋里就喜气洋洋,满是红艳艳的“年味”。年夜饭才是除夕的重头戏,爸爸为这场盛宴忙的不可开交,鱼虾蟹贝的鲜味和香气扑鼻的菜肴勾引着人的味蕾。年夜饭包的饺子,一般要包两种馅,寓意好事成双;饺子里包着硬币,寓意财源滚滚。包着硬币的饺子,总在孩子们嘴里,一口下去,嘎嘣一声响儿,忙把硬币叮的一声吐在盘子里。每到这时,孩子们为了找硬币都吃得肚皮发胀、直打饱嗝。在父母等长辈的记忆中,饺子是过年才有的稀罕美食,能吃到肉馅的饺子更是奢望,一家老小分享一盘饺子,那是当时独有的年味。现在,国家富强了,生活条件提高了,吃上一盘热乎饺子,早就不是奢望,但过年时,温暖的灯光下,圆圆的餐桌前,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互道一声“新年快乐”的年味,从未改变。虽然因为防疫,人们就地过年,但亲人的心已经团圆,下一个春节,相信每个人都能与亲人团聚!吃完年夜饭,孩子们领了压岁钱,喜滋滋地盯着春晚,大人们磕着瓜子,唠起家常,烟花和爆竹声中,时间就悄悄走进了新年。
春节
初一,是新年的开端,是春天的复苏,新衣服,新姿态,声声“新年好”中,“年味”是那样浓。道路挂起了大红灯笼,吊起了彩灯与装饰,灯光都灭了,但新年的阳光灿烂无比。《恭喜发财》、《新年好》等歌曲在大街小巷播放,“年味”继续在四处流淌。孩子们嬉笑着,裹着棉袄跑出,燃放最后几串鞭炮。
元宵
春节已过,但年味还没消散,“正月十五闹元宵”成了春节后的热闹。元宵,是节日,又是美味,圆滚滚的糯米团子里,包裹着甜蜜的馅儿和甜蜜的生活,家乡人又叫元宵“汤圆”,常见的馅儿有黑芝麻和花生,咬开汤圆,甜而丝滑的馅儿流进嘴里,糯米皮软软弹弹,这是新年里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年味”,大人们细细品味,孩子们咽着口水,津津有味儿的咀嚼着,一家人在香甜中畅想未来。晚上,各式花灯挂在路边:游走的蛟龙、雪白的小兔、耕作的黄牛……真是花样百出。五光十色的灯笼,让“年味”多了一份亮眼。灯光中,人们猜灯谜,赏花灯。
年过完了,年味被保存在了记忆中,年味带来的快乐却在新年里延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