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学历是中师,没有读过高中,也没有泡过大学图书馆,对于读书,始终是有一些遗憾的。
好在自己从小喜欢读书,也能想办法创造条件来读书,读书成了我独处最大的乐趣。读书也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
昨天是世界读书日,我特意梳理了一下自己的读书故事。
01 小学四年级,第一次见到课外书。
那是上中专的哥哥买给我的一本《智力》和《故事大王》。
虽然只有两本书,却在我的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户,原来还有一种神奇的存在,叫做“课外书”。
于是,我开始疯狂找寻,搜集了班级所有同学书包里的作文书,大都是《小学生作文500字》之类的。
只要借到一本书,走路回家就开始看,坐到厨房灶台前面,一边帮妈妈烧火一边看。
记得有一段时间,班里一个同学的亲戚和我们同龄,她家有钱,所以有很多已经看完的郑渊洁童话。
我同学从亲戚家里借回那些童话书,自己很少看,基本都借给了我。
真的很感谢那为数不多的几本童话书,让我穿越现实的苦难,想象到了未来的美好。
02 六年级,见到了《安娜•卡列尼娜》《资本论》
上六年级时,我哥带回家的《安娜卡列尼娜》吸引了我,里边很多故事情节我根本读不懂,但依然煞有介事地读着。
记得有一年正在播电视剧《年轮》,有一天我回到家,意外发现炕上放了梁晓声的原著《年轮》,于是我便开始如痴如醉地读起来。
在我实在没有书读的时候,我还看到了哥哥带回家的《资本论》,竟然也饥不择食地读起来。
记得我只能认识字,却根本读不懂内容,但有的读,总比没有书好啊!
03 初中遇到了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
小学因为比别的同学多读了几本书,作文写的就比其他人出色一些。
到了初中,我非常幸运地遇到了热爱文学,饱读诗书的曹老师,跟着他学习语文课,真的比周围人幸福了太多。
开学第一周,老师就把他的《高山下的花环》借给我看,后来老师没有主动把书借给我们,我自己也不敢去借。
但是,这位伟大的老师在语文课上,带给了我极大的滋养。
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老师就会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水浒传》,学习《葫芦僧妄断葫芦案》,老师就给我们讲《红楼梦》。
初中三年,老师还带着我们做采访、写新闻报道、制作报纸、开展课前讲故事活动、买空白磁带让我们朗读《海燕》等等,那些真正素质教育的活动深深地影响了我,而且已经刻在了我的身体里。
以至于后来,我不敢轻易不当语文老师,怕自己做不好,现在看来,“长的像语文老师,却教了近20年的数学”这个经历也是我自己潜意识选择的结果。
还有一个后遗症,对语文老师特别挑剔,一般人总看不上,甚至都不怎么愿意去听语文课,总怕破坏了我对语文课的美好感觉。
我没有去过语文老师家里,听其他同学说我们老师家里有很多很多的书,难怪他那么与众不同。
这么一梳理,感觉我的这个语文老师对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特别感谢亲爱的曹老师!
04 中师三年开始读书,寒暑假与《读者》为伴
中师期间,有了可以自由支配的钱,我便开始买书。
那时候买书特别贵,记得我在学校门口买了《三毛文集》、《平凡的世界》就花了二三十块,书店更贵,一本《矛盾文集》花了20块,后来发现竟然还是盗版,错别字很多。
要知道那时候我一个月的生活费也就四五十块前,买一本书相当于半个月的生活费,所以也不怎么买。
好在家里有我哥中专毕业前淘回家的一大箱《读者》,还有学校发的四大名著。
每个寒暑假,我会把那一箱书读一遍,有的还做了笔记。
现在回想起来,那一箱《读者》对我的影响特别大,还有我哥,更是我读书的启蒙老师,他带回家的书,都成了影响我人生最重要的书。
05 当老师第12年开始,持续买书读书
后来当了老师,条件稍微好一点,依然觉得买书不方便,也挺贵,只是经常买一些《青年文摘》、《读者》、《思维与智慧》等杂志。
直到我上班12年以后,也就是大宝上一年级开始,我才开始网购买书,从此以后,便开始买书读书。
其实也是断断续续,漫无目的地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而且数量也很少。
后来自媒体兴起,我便开始听《樊登读书》、《有书》、《十点读书》、《喜马拉雅》等读书平台。
直到学了心理学,我才开始聚焦心理学、哲学类的书籍。
虽说没有读太多的书,但是每年几百块钱的书费花出去之后,我带大宝就特别轻松,因为读过尹建莉、李跃儿、孙瑞雪、刘称莲等老师关于儿童教育的书。
06 已迈入不惑之年的我,才开始真正读书
直到去年,我才开始静下来,持续读书。目前养成了每日读书半小时的习惯,也养成了每天自由写作的习惯,更养成了买书囤书的习惯。
不惑之年,或许才是我真正开始静下来做学问的年纪,我要珍惜当下自己的状态。
回忆自己读书的故事,此刻内心充满感激,感谢一直没有放弃自我成长的自己,感谢在我生命中曾经起到重要作用的所有人。
幸亏有书,否则真的没有今天的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