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比歇夫自己就说过,他属于这样一类学者,给他们照相,不该照脸,该照臀部。
《奇特的一生》这本书已经听说很久了,看见过很多人推荐,说通过阅读对自己的时间规划有了很大帮助。一向有拖延症的我找到机会也终于从图书馆借来了这本书。
先说说总体感受吧,如果是想通过这本书了解到一些具体的时间规划的好办法,或者说立刻让你醍醐灌顶知道并学会怎么安排时间其实是不切实际的。不过另一个层面,你可以通过看这本书了解到某一类特殊群体,从小的通俗梦想——科学家们的思维方式。了解他们眼中的世界,通过他们的眼睛去看一看这个一样又不一样的世界。
坦白来说,我觉得这本书的文字叙述其实挺无趣的。
就是很简单的一个人,发现了另一个人在这一生做了别人几辈子都做不完的事,获得了非常非常大的学术成就,于是一边翻看别人的遗物和成果,一边絮絮叨叨的分析,他是怎样做到的。
相当的絮絮叨叨,大概因为科学家们的知识范围都太广阔了,随便一个点都能引经据典思考辩驳很多很多。
首先介绍一下,整本书围绕的主人公: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他生前发表了70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被广为翻译出版。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注,他一共写了500多印张。500印张,相当于12500页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首先,开篇便是作者惊叹于柳比歇夫如此庞大的学术成就,于是开始想要探索他是如何做到的。
于是去翻他的日记。翻了翻,发现这个日记怎么这么奇怪,东西很少,就是做了什么事,花了多少时间。再每天总结一次,我每天做了哪几类事,都花了哪些时间,真正用来搞研究的时间是多久。
于是作者好奇啊,咋啊,这日记咋跟流水账似的呀。哎呀,敢情这不是日记啊,这就是个日常时间统计呗。厉害的是,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从他开始,大概1918年,到他最终逝世,1972年,一天都没漏。这就厉害了。
而且根据这个时间统计来看,柳比歇夫的五六十年,将近两万天的时间里,每天都保持四五个小时的纯学术研究时间,我滴个乖乖,这就是他能习得这么多学术成果,取得这么大成就的原因吧。
然后作者就开始探索,这个时间统计法这么厉害,那柳比歇夫是怎么想到这个主意的?又为什么开始的?具体又是怎么做的呢?他又怎么坚持下来的呢?
1918年,柳比歇夫从部队复员回来,开始从事纯学术工作。那会儿,他已经提出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
后来发现,哦,原来是因为1918年的时候,柳比歇夫发现了一个可以探索的方向,于是他给自己提出了自己想要完成并准备奋斗一生的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
有了目标,就会想要完成,可是这个目标相当庞大呀,要完成可不容易呀,于是柳比歇夫就给自己规划了每天都保持10小时的毛研究时间,4-5小时的纯研究时间。
并开始正式执行,保持每天的研究,记录下每天具体时间,这就形成了每天的时间统计。不仅如此,他还会进行每月,每年的总结,反思自己这一段时间做了什么,有没有达到自己的进度。
其实这并不容易。
因为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反思的时候都会发现,我们看起来忙忙碌碌的每一天,切切实实拿来做我们想做事情的时候并不多。
作者于是探究着说:
古罗马的哲学家、政治家、作家塞纳卡曾写道“噢,路奇利,一切都不是我们的,而是别人的,只有时间是我们自己的财产。造物主交给我们,归我们所有的,只有这个不断流逝的、不稳定的东西。就连这个东西,谁只要愿意,都可以把它从我们手里剥夺走……人一点也不珍惜别人的时间,虽然它是唯一再怎么想也无法收回的东西。”
计划时间,执行,分析结果可能会使我们烦恼不堪,甚至丧失自尊心。
做这样的分析,比做忏悔需要更大的精神力量。在上帝面前坦白,总要比在凡人面前坦白容易些。把自己的弱点、恶习、空虚等统统暴露在众人面前和自己面前,是需要勇气的。
作者同时也宽慰我们说
责备自己没有条理、不会好好安排自己的生活——这是一码事,然而对什么都了如指掌,连损失了多少小时多少分钟都清清楚楚——这又是另一码事。
这就需要很强大的心智了。你坚定的追逐自己的目标,也坦然的接受自己的追逐过程中做的不够尽善尽美的地方,同时还能够勇敢的正视自己的不足,并且分析它并尝试着一点一点的去改变。
其实往往是这样,你才能够变成更好的你,你的目标才能可实现的离你更加的近。
光有勇气和目标是不够的,你不仅要坚持去做,要包容自己做的不够好,要反思哪里做的好哪里做的不好,还要想办法去改变让自己变得更加好。终归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令人无比受伤的一件事。
时间统计法只是个监督和反馈的工具,到底能不能成功真正取决于你敢不敢正视不够完美的自己,然后蜕壳重生。
你雕琢着属于自己的时光,时光也雕琢着每一天每一刻的你。
有人肯定会说,柳比歇夫这样绑着自己一定要学多久真的好吗?他会不会压力很大?他还有自己的其他生活吗?他快乐吗?
这部分,作者也在文中做出了解释。
这样到底好不好?——给自己的生活定了框框,定得那么死。捆住了自己的手脚,戴上了笼头,错过了其他的机会,人变得干巴巴的……
然而事实上(这个事实很值得注意),柳比歇夫的命运并非如此。他的一生是生气勃勃、和谐协调的。他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的既定目标,在他的生活中是起了巨大作用的。他一生始终忠于他青年时代的选择,忠于自己的爱好和理想。他自己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而且在旁人的眼里,他的生活由于目标明确,也是令人羡慕的。
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像易卜生所说的,生活在世界里。
计划就是挑选时间、规定戒律,使一切各得其所。头脑清醒的时候应当钻研数学,累了便看书。
应当学会不受周围环境的干扰,用在工作上的3个小时应当是真正做工作的3个小时,不想不相干的事,不听同事的谈话,不听铃声和笑声,也不听收音机……
他的时间统计法不是一个节俭的计划工作者的预算,把他的时间统计法必做想向时间做自我剖析更为恰当。
时间统计法为他创造了高度励志和健康的生活。它——他的时间统计法,使他如此繁忙,以致他很容易忽视很多日常饮食起居方面的不利条件。它使他轻松的、宽宏大度地去忍受人们所做的一些蠢事以及公务中的例行公事和杂乱无章,而不去同人怄气。因此他心神安宁,神经健全。
柳比歇夫深信,由于自己从事的是一项无比美好的事业,因此才有他如此良好的健康状况和旺盛的工作能力。
时间统计法并不是生活的主旋律,它只是一个工具,它让柳比歇夫学会专注的力量,让他能在特定的时间内潜心的做学术研究。而生活的主旋律,是学习,是热爱,是坚持,是自由,生活的主旋律是生活本身。
所以这一点儿也不影响柳比歇夫做其他的事情,不影响他陪伴家人,也不影响他休闲娱乐。时间的合理规划让他能够将做任何事情的效率都最大化。搞研究的时候认真搞研究,和朋友相处的时候也是认认真真的交谈。在他的眼中,没有不知不觉溜走的时间。每一分每一秒他都生活在生活里。
真正好的生活是:活进生活里,活出世俗外。
就像佛家说的,
生活是“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
除此之外,文章中还有很多观点和讲解也令人若得醍醐,我也记在了下边:
谁要是有福气遇见一个纯洁的、精神世界很美的人,你恨不得把心都掏给他,这样一个人——谁要是遇见了这样一个人,就没有什么可换了。因为人不可能长进得超过善良或者真诚。
他的头脑深处,有什么东西在那里翻腾。某些地方,其他任何人都见不到有真理存在,他却在那里孜孜不倦的探求真理;而在另一些地方,已经确立了不可动摇的真理,他却在那里探求怀疑。
他的可贵,在于他努力做出回答,不怕有错误。
历来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一个人忽然会感到有一种不受逻辑和理智支配的限度,感到一种不可理解也不可解释的执着,处于良知或什么别的东西。“我坚持这么做,而且非这么做不可。”
我的父亲心地特别善良,总是把别人看得很好,比他们本来的面目要好,非要到铁证如山,无可怀疑了,他才会相信人家议论那些人的坏话。
了解一个人——这就是要看到他的矛盾
谁同现实妥协,谁就是对未来没有信心。
他播种,明知看不到发芽。
我想,这就是了柳比歇夫能够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时间统计法的原因。因为他有想要达成的目标,因为他奋力追逐着目标,更因为他不在乎结果也要拼尽一生去靠近这个目标。
所以你知道,人跟人是不一样的,那些为了活下去而生活的人和那些为了信仰而生活的人 是不一样的。
能不能用一个人对自己提出的目标来衡量他这个人呢?一般用什么来评价一个人度过的这一生?用他带来的益处来衡量?人才比庸才带来的益处要多些?那庸才当然比人才还要多些!但是一个人没有才华,没有杰出的才能,又有什么罪过呢?而有才华的人又有什么功绩可言呢?是啊,天才的科学家对科学的贡献多余中乘之才。然而一个天才的科学家身上表现出来的主要是大自然,而不是这个人本身。
你是否真的思考过你要怎么度过自己有且仅有一次的一生呢?我想,很多人这一辈子可能都没来得及活明白自己,更不用提创造价值。以我目前的想法来说,生命的每一段时间,我们都在做自己所想做的事情,都在成为自己所期待的自己,那么老来回首,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会觉得这一辈子,活的值得。
人的一生,长短几十年,愿你能不伤害他人,也不辜负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