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不说春天事,一心只在扬州游”,这是我几天前写下的一句话,尽管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今去扬州,似乎成了一件需要做的差事,为何有这种乏累木然的感受呢。随着对扬州的“了解”(十分有限,粗浅),原先对扬州美景单纯的向往的轻快感逐而失去了。秉着李白来过,杜甫来过,我们也要去!哈哈,而现在吸引我想去的则是它的历史和美食。
扬州的历史,乃至兴盛,一定离不开运河。
一开始我以为扬州之所以是扬州,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得益于运河的兴建。实际上,地理位置不是决定性的关键,关键取决于人——朝代的统治者。
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主要水源为微山湖,全长约1794公里。
按地理位置可分为七段:北京到通州区称通惠河,长82公里;通州区到天津称北运河,长186公里;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长400公里;临清到台儿庄称鲁运河,长约500公里;邳州到淮安称中运河,长186公里;淮安到瓜洲称里运河,长约180公里;镇江到杭州称江南运河,长约330公里。
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了邗沟,便于运兵和物资。邗沟南起扬州以南的长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使得长江和淮河得以联通。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繁荣于唐宋,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最早的运河邗沟是为了战争。后来发展为现实生活服务,漕运成了主要的方式。除了大米粮油布匹等外,盐运成了重中之重。扬州食盐产于江北沿海地带。那时,盐由官府掌控,因盐运成就了盐商。盐商中就有徽商。最早有记载的会馆是徽商在1711年的旌德会馆。明清兴盛时期,盐商有钱,生活奢靡,才有了扬州诸多奢华的建筑。
扬州在明帝国财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到了清初,由于农业遭到广泛灾害,帝国更加依赖盐税和盐商捐输,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的南巡多次路过扬州,受到了盐商热情接待。
得益于盐业兴盛的扬州也因为盐业改革而败落。清末盐政腐败,国家赋税流失,实行盐改,规定领到盐票即可销售食盐,打破了扬州盐商垄断食盐的局面,使得盐商从数百家锐减到数十家。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列强与中国做生意不需要经过扬州,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漕运被切断。
1855年黄河改道,大运河北段堵塞。清政府无暇顾及大运河的疏浚,运河日趋堵塞,漕运也不经大运河而转向海运,上海成为海运的交通枢纽,而失去了这一优势后的扬州商业大受打击。
1928年著名文人郁达夫前往扬州探访江南,当他到达扬州后发现,亭台衰朽,园林毁败,假山丘墟,已经不复当年盛况,1935年他给林语堂写信劝其不必来扬州,只在上海畅想“欧阳公的平山堂,王士祯的红桥,《桃花扇》里的史阁部,《红楼梦》里的林如海,以及盐商的别墅,乡宦的妖姬”就可以了。
后来铁路兴建,漕运没落,扬州一落千丈。而苏杭却因铁路搭上了近代化快车。区别在于扬州商人思想保守封闭,缺乏对新事物的尝试,不敢投资于近代工业。与其这样说,不如说是一种乐不思蜀,沉腻于当下。
关于扬州兴盛历史,仅粗浅了解。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发展首得益于地理位置。但位置是固定的,大环境变化才是主要的。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迁移,位置只是附属作用。关键是人。话说回来,人仍然受自然环境的制约。譬如现在,沿海强于内地,西北偏弱。
因此,欣赏扬州美景,实际上就是以当今的目光看过去的兴盛繁华。景雷同,且静止,流动鲜活的是历史。
至于扬州美食已写过,故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