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以扎实的厚度挖掘思维的深度 ——听吴祺老师讲授《三峡》有感

以扎实的厚度挖掘思维的深度 ——听吴祺老师讲授《三峡》有感

作者: 零朔 | 来源:发表于2021-10-22 14:13 被阅读0次

           9月30日,有幸听得广雅中学花都校区喻斌老师与云山学校的吴祺老师同台讲授《三峡》,两位老师风格迥异,皆令人印象深刻。喻老师从容优雅,以妙趣横生的情境任务,带领学生走进《三峡》文本,品味文字之美;吴老师功底深厚,紧扣“文言”之言,从语言文字入手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将以吴祺老师的《三峡》为例,从文本、知识、思维三个角度谈谈自己的听课感想。

           吴祺老师的课给人的总体印象可以用七个字概括——扎实、灵活、有深度。

            吴老师的“扎实”是建立在深厚的语文功底以及对文本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才能对文本解读深刻,才能始终坚持从字、词、句入手,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感受韵律美,感知手法美。吴老师在组织朗读教学时,创造性地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同义词”和“反义词”,引导他们发现《三峡》用词对称的语言特征,感受节奏美感。在分析手法之美时,首先让学生圈出带“山”字旁和“氵”旁的字,暗示“山”和“水”是《三峡》描绘的主要对象。这些巧妙的设问都体现了教师本人对文本理解的精准到位。

            “扎实”的文本研究也为“扎实”而“灵活”的知识讲授打下重要基础。“扎实”的知识讲授集中体现在朗读教学环节。一直以来,朗读教学虽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往往流于形式。然而,吴老师却另辟蹊径,通过找“同义词”“反义词”、展示韵律美的三点表现、以及揣摩特色句式,将隐性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可用的显性知识,将感性的朗读体验理性化、层次化,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了解朗读文言文的方法。此外,吴老师也非常善于循循善诱,学生回答问题时,他总能抓住其中的亮点和盲点,引导学生走得更深、更远,从而将语文的知识点贯穿于师生问答之中。

          “扎实”与“灵活”的文本研究和知识讲授,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吴老师坚持由字、词、句入手,由浅入深,搭建思维框架,挖掘思维深度。比如,在组织朗读教学时,吴老师先引导学生关注字词,再关注句式,最后关注整篇,甚至去掉文章的句读,让学生在原始的文言文中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探讨《三峡》的层次结构之美时,吴老师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为何先写山后写水?二是为何详写水,略写山?三是为何按照夏、春冬、秋的顺序来写?先写山而后写水,由于高山连绵是水势湍急的因素之一;详写水二略写山,是由于水在不同季节变化多端,特征多样,更值得详写;按照夏、春冬、秋的顺序来写,则与景物的主次、水的变化特征有关。三个问题层层递进,难度逐渐提升,学生也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渐深入文本,读懂文本。

            当然,任何课堂都有遗憾之处。在我看来,吴老师的《三峡》在精彩之余,亦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

           首先是部分语文知识的介绍有待商榷。吴老师在介绍《三峡》文体时,认为它是骈文,这点我保留意见。所谓骈文,不仅讲究四、六字为一句,而且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三峡》虽有不少四字句,但上下句对仗工整的情况较少,故若说是骈文,不够典型。

          其次,还有关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问题。吴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渐走向自己的预设,但缺乏课堂生成,难以实现学生的思维突破。吴老师在展示韵律美的三点表现时,直接告知同学们“领起性词语”需要拉长音或停顿来读。可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而不是短促地读呢?我认为这里可以让学生大胆猜测、探讨,让他们尝试去思考“领起性词语”究竟该如何处理,从而深化对韵律美的理解。此外,在“感知手法美”的环节,吴老师先引领了学生探讨了层次结构之美,再分析手法,这样安排也可以有效传达教学要点,但却未必很好的呈现了手法与层次结构的逻辑关系。实际上,《三峡》的写景顺序问题,实则是山水相连、景物动静、主次分布等方面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分析写景艺术。唯有知道作者在写景上调用了怎样的视角、手法,运用了怎样精妙的语词,才晓得他为何要以这种方式对景物进行“排列组合”。这样才能搭建出更好的思维阶梯,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一步一步走向思维深处,从而产生更加丰富的课堂生成。

          瑕不掩瑜, “商榷”之处实际上是“鸡蛋里挑骨头”。此番我将心中的“瑜”和“瑕”全盘托出,惟愿与诸君共同探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以扎实的厚度挖掘思维的深度 ——听吴祺老师讲授《三峡》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ivqa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