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斌老师与吴祺老师同课异构《三峡》公开课,非常优秀,得到了与会者的普遍好评,二人都上出了各自的风格,展示了两种不同的课型特色。其中吴老师作为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代表,课型预设充分而显传统,但充满创意与智慧,更体现扎实的功底; 喻斌老师作为青年教师代表,课型开放而注重生成,活泼而不失务实,体现灵动与精巧。是两节特色鲜明的优质公开课。但显然两节课也都有自己的提升空间。
先看吴老师的课。吴老师是名师,经历过省级乃到国家级大型公开课比赛,沉稳大气经验丰富,功底扎实,学养深厚,其文本细读的的精深功夫、课堂驾驭的掌控能力都是年轻教师不可相比的。就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而言已全面展示了吴老师的专业水平,就课堂教学过程而言更体现出了课堂教学能力老道与纯熟。我们本着切磋探究的精神,鸡蛋里挑骨头,就他的教学目标设定与目标达成过程来思考,他的课里存在已下问题:
他为本课时设计了三个学习目标:第一,积累字词,感受韵律之美。第二,学会赏析,提高鉴赏能力。第三,感受意境,提升审美情趣。
1、就目标的表述来看,存在着逻辑失当问题:
第一个目标是“积累字词,感受韵律之美”。感受韵律之美,不应该是通过积累字词来完成,积累字词也几乎与感受韵律之美形不成因果或条件关系,那么这里严格来说是不是就是两个目标呢?即先“积累字词”,再“感受韵律之美”。积累字词,对应语文四大核心素养来说,就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作为文言文,重点是文言字词的积累梳理,这个一般应放在第一课时来完成,为学生深入学习做基础性铺垫,而本文显然是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大意理解、文言字词掌握的基础上进行的以文学审美为主的课堂教学,显然这里的“积累字词”与我们平时理解的积累字词不一个概念。所以这里存在着目标表述逻辑不清的问题。而实事上课堂呈现出来的“感受韵律之美”也显然不是通过“积累字词”来实现的。吴老师主要还是通过对文本语言节奏的指导,以及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出现的同义词、反义词、领起词等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这里显然不是通过“积累字词”来完成的。他在他的“课堂活动”纲领中表述为“赏词析句,感受韵律之美”,相对来说要好很多。但是通过“赏词析句”来感受“韵律之美”对于本文尤其是初二学生来说,真有必要么?一篇文章的核心教学价值即最最值得教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呢?是不是文本中所有的特点与知识点都是值得老师们花时间与气力去教的呢?有没有侧重取舍呢?目标确定的标准是什么呢?此处后文再谈。
2、就目标的内容与落实来看,存在着内容过量与教学平均用力问题:一节课三个教学目标,对于初中生而言不是好事,总想把我们认为最好最重要的东西,在一节课中都讲给学生,是我们很多老师难以克服的心理,这种心理是带着认真负责、尽心尽力的色彩而本质上常常是不尊重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接收消化能力的。当然也不能说吴老师的三个教学目标就太多了,应该说三个教学目标略多两个最佳,关键是在吴老师落实三个教学目标时,几乎没有主次侧重,几乎是平均用力,以至于第三个目标完全没有时间落实,这种情况我在听很多人讲课时都会出现,把自己明确的教学目标在上课一开始便让学生大声朗读出来,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然后便一项一项地扎扎实实地推动着往前走,给人的感觉课堂很充实、很务实,但由于平均用力,常常完成三分之二,到了认为最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时便没了时间,于是乎很多人便采取强行举措:时间关系不让大家思考讨论了,来直接看我的PPT,拿起笔抄吧,都是干货!或者是时间关系,老师把接下来的知识读一遍,你们能记多少记多少,看谁记得全;甚至还有拖堂延迟下课的。好在吴老师把最后一项目标果断舍弃了。但是就这两项内容而言,吴老师依然给学生传递出了极其丰富的知识,他的课堂容量非常大。比如第一项目标“积累字词感受韵律之美”,他不是简单地从朗读角度来指导的,而是通过文本细读来指导的,这里面的设计精巧与个人功底都得到了彰显,给人的感觉指导方法新颖深刻丰富,就这一项感受韵律之美足足用了半节课时间还要多。而第二个目标显然是重点,但课堂已没有时间完整分析了,只分析到表现手法就下课了,而他的PPT足有32页之多,他这节课只用了前17页。我从不主张把PPT都用出来,毕竟PPT是教学的辅助,我常常有时精心设计了一套课件,但当一开口讲课,我就迅速感知到,用不着了。教师是需要自己的应变的。
3、从第二个目标的落实过程看,存在着教学环节逻辑失当问题:第二个目标,从学生学情、文本性质、教学评价、学段要求等四个角度,都应当是重点,而且是关系着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审美能力甚至是思维能力、答题得分能力的核心内容,当然吴老师是更用心了,他在他的“课堂活动”纲领中表述为“观山览水,感知手法美”,在前面的学习目标里表述为“学会赏析,提高鉴赏能力”,显然是要从艺术手法、写景角度等重要考点、能力点进行引导教学的。在这项目标落实过程中,他设计的第一项活动内容是“1.请圈出带有“山”字旁和“氵”旁的字。”这句提示一展示出来,就让所有的听课老师眼前一亮,好有创意,真是精心,吴老师从两个汉字偏旁入手,组织学生迅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山”和“水”。顺带着引入到第2项要求里“听读课文,说一说层次结构之美。”大家为他的这一设计简直要叫绝了,但我却猛然发现,这一环节放在这里合理吗?放在第一课时不是更合适吗?第一课时就是积累文言字词,明确文本大意,大致概括内容,为何要放在手法美的分析里呢?接下来吴老师顺势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章法结构之美。而在讲结构层次美的时候,他给出的PPT是文本第一段内容,提出的要求是要学生思考 “山”的特点与表现手法。然后便是第3项要求“3.品读课文,说一说表现手法之美。”,PPT展示的内容是“手法美”之正侧描写、比喻夸张等手法知识。课堂走到这里已经要下课了,而PPT中这一项目标活动仍然有好多内容,那么这个第二项目标算是达成了吗?好像达成了,又好像还有很多没完成。总之,这一部分内容相当丰富,都是学生重难点,但环节逻辑方面我总觉得是有问题的。好在吴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实在太强大,我听课时感受出来的问题,在他引导 学生的过程中,竟然没有多少违和感。而第三项目标“第三,感受意境,提升审美情趣”就不得不完全舍弃了。
4、就目标的达成过程来看,存在着过度教学问题:
第一个目标是“积累字词,感受韵律之美”,吴老师既然用“积累字词”这个用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用语,其实不是在引导学生积累字词,而是通过细读字词更深入地体会文本语言的韵律与节奏特点,这一目标表述基本就决定了吴老师在这一目标的落实达成上要下一翻大功夫了,他是一定会要细致再细致地带领学生好好的品味感受语言韵律美的,实事上这就是他的出发点,也是他的教学侧重点,他几乎用了一半的时间在领着学生感受韵律之美,当然过程很精彩,指导很深刻,设计很新颖,课堂很活跃,但学习本文,我不觉得这里需要做一个重点,因为它也不是重点,从学情角度、文本性质角度以及教学评价角度,这里不应当做一个重点,这篇文章的语言的节奏韵律美让学生感受到、明白这种特点就可以了,对于初二的学生而言没有必要下这么大的力气去做这件事,关于语言的韵律美,在今后更多更精彩的文章里再这样处理也不迟,因此这里存在着过度教学之嫌——教的的确是真的好,但从学生角度、教材课程设置角度、文本性质角度、考试评价角度,都没必要。而且本文的语言特点在教材中文本前的“预习”提示里也明确地写着“感受课文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的特点”,而在课后练习“积累拓展”第四题中也这样表述“翻译课文的中间两段,把原文和自己的译文都朗读一遍,体会它们不同的语言特点”,显然从这两点可以看出,对于本文的语言特点尤其是韵律美这一项上,是教学的一项内容,但是要求很简单,不必太复杂太深入。也正是因为此处的过度教学,才导致了后面更重要更具教学价值的内容仓促收尾了。
以上四个问题,虽然我的表述有些尖锐,但丝毫不影响我对吴老师这节课的赞美,已有另文专题论述,因为他的扎实功夫是不容质疑的,在此仅作切磋商榷,以求共长。
下面谈谈喻斌老师的这节课。
喻老师设计这节课我都是见证者,她的课里透着年轻人的那股子求新求巧求奇的大胆探索、敢于尝试、勇于突破的钻研与挑战精神,加上她从容优雅的仪态,开放生成的大气,学生实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的良好学习素养与思维品质,这是非常可贵的地方。但毕竟是年轻老师,经验不足,问题还是明显的:
1、目标设定完美,目标落实不足
作为第二课时就目标设定而言,两个目标,简洁明确:1.把握景物特征,感受三峡之美。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多角度多手法、及运用精准词汇突出景物特征的写作特点。
这就是这节课再合适不过的学习目标了。一个从三峡内容风景美的角度赏析,一个是从写景手法、语言词汇角度进行赏析,这两个目标来源于教材的课后练习,也是常见考试要求,是对区教研院杨院长本次活动主题“基于典型试题设计教学主问题”的直接落实与体现。
但显然是因为经验不足,这两个目标在落实方面是出了些问题的,比如第一个目标“把握景物特征,感受三峡之美”,这一项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是很松散的,其实喻老师是有明确设计的,但因为课堂驾驭力不够,对以学生生成为主的课堂形式引导不足,所以致使这一目标的落实不够充分。这也正是杨院在评课时特别指出的“对三峡风景的美分析不足,重点放在了语言艺术的形式美的分析上”。如果喻老师经验足够丰富,头脑意识足够强大,在学生发散式生成的时候是完全可以就势利导的引导的,这是喻老师今后成长的方向。
2、情境创设精巧,引导提升不够。
喻老师这节课大家公认最为出彩的是她进行的巧妙的情境创设,以班级报社博毅社发邀请函的形式,要求学生代报社做一个三峡记录片的文案,要求选取最富有三峡特征的镜头,并从写景手法、语言等角度解释为什么选取这组镜头。可以说这个设计极其精巧,一是情境创设是目前考试的时尚题型,被称为任务趋动型试题,也是新课改特别倡导的教学形式,符合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思维认知与学习心理,二是,它极其巧妙地把两个学习目标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要求学生选取最有特征的三峡风景镜头,正是对应了第一个目标“把握景物特征,感受三峡之美”,而情境创设的第二个要求是请从写景手法、语言等角度说说理由,这正对应了第二个目标“学习课文写景状物多角度多手法、及运用精准词汇突出景物特征的写作特点。”再没有比这种情境创设更完美的了。可惜在第一个目标落实上引导不够,学生虽都说出了选什么镜头,但因为没有及时地引导提升,而是任学生分析下去了,使这项重要目标的落实未突显出来。
3、学生课堂生成充分,而总结提炼匮乏。
这节课由于采取了最明确目标设定、最成功情境创设、最简单环节落实,于是学生思维活跃、主动,他们有了足够的思维空间、讨论空间,更有足够的交流展示空间,学生的学习生成便成了整个课堂的主体,老师则以一种悠然、从容、气定神闲的姿态去组织、欣赏学生,这是最理想的课堂了,可惜的是,老师成功地做到了教学的主导者、组织者、筹划者,但没有成为有力的辅助者与引导者,在学生出现了明确的错误时、特别是在学生板书错误时,纠正意识不足,对学生生成的内容缺少足够明确的总结提炼,使散点式的生成内容显得零散,目标落实的集中性不够。虽然最后展示了一页PPT,即本文写景艺术手法、审美内容的思维导图,这个结果虽然起到了收束的作用,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总结辅助的作用略显不足,当然有的评课老师说,此时的老师就应该站一旁不说话,尽情地让学生展示,这种观点显然过于绝对了。
4、主次轻重分明,理性美感兼顾
这一条是特别强调一下优点的,课堂设置了两个明确的目标,其实内容却很丰富,第一环节是温故知新,以最快捷的方式对文言字词进行了精要复习,这点需要表扬;第二环节对语言韵律特点的赏析,她完全没有像吴老师那样作为重点,而是以三五分钟快速放过,同时将课文朗读贯穿整个课堂,语言的韵律美以最简单明确的方式处理,这是合宜的。所以整节课虽然有目标落实的些许硬伤,但主次轻重分明,理性美感兼顾。
整体而言,存在问题显然不伤大雅,随着年龄与教学经验的增长与丰富,这些问题对于锐意提升的年轻教师而言是很容易解决的。
正逢阴天,思维便分外活跃起来,闲着也是闲着,便写下了些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