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吴派那做斗茶賽的初审,一共喝了近70泡茶,今晚这样的念头就这么冒出来,不吐不为快。
有些茶的确存在加工问题,明显的苦涩或青或高火,大家会很一致排除掉。这类茶也不是接下来我所说的茶的范畴。
有些茶的确茶园不理想,口感很淡薄,这些也容易挑出来,这里标识为茶第五类吧。
其他的茶,按审评标准,肯定存在高分,中等分。不同取向分数会不同,只是按专家们的标准都是将水的厚感喉韵山场气看得更重些,这些高分茶,这里标识为茶一类。其他中等分数,高些低些,在非专业评茶师嘴里没有太大不同。这里标识为茶二类。
问题来了,茶作为一种民生消费品,可以说95%的消费者是区分不清茶二类中的高低,但是从价格上,就算在品牌商那里,价格是存在至少好几百的差别,比如一款品牌店3000元的茶,与一款4500元的茶,如果风格类似,在95%消费者看来没有太大差别,何况在很多喝茶场景中,茶是一种社交工具,喝茶的人并不是在认真品茶的。
我的问题是,从消费场景和大众消费的需求来看,这种评审出茶二类中的高低的意义何在?
茶就是一种农产品,从大众消费这个角度来说,和水果,牛奶并没有太多的特别。(这里先不考虑茶文化和茶人生哲理)例如苹果,有经验的大妈知道长什么样的苹果好吃,有些优良产区的苹果特香甜,价格也高,而大众化的苹果,超市里卖的,行情价都一样,有些烂的直接扔了就好。没有人在意去学好苹果的检验。
或许你们会说,茶要和酒一样,但就我的理解,在非酒产区,酒是很标准化的产品了。对普通消费者,聚餐时挑一瓶大家觉得度数还行,口感风格了解并接受的品牌酒就好了,有人去认真研究品酒吗?有,但是这个比率应该是千分之一吧。
所以,我就这么突然觉得,这么细致到香的高低分数,茶感厚度高低,意义何在?只是对原本传统茶行业的追逐,散失了我一直想把茶简单化民生化的初心。
沉浸在对茶品质过于苛刻的分数评判中,追求品出不同山场气息,有了那种钻进深洞里只往前钻而忘了为什么要钻这个?
太过于纠结在品质过关的茶的品质高低上,我的想法是,传统茶行业正是因为这样的束缚和怪圈,大师一堆,让人敬而远之,喝不懂干脆不喝了吧。如果茶行业简单一点,就像苹果一样,烂的,就好比工艺做坏的茶,人人都知道,也不用某些商家为了卖出去各种忽悠。
工艺没问题的,茶二类,就是大众茶,价格简单,没有差别那么多,风格不同而已,各取所爱,好比有些苹果沙有些脆都有人喜欢。茶一类是小众商品,玩家级别,不应该成为消费者趋之若鹜的追求。茶五类就是低端产品价格低有些低收入人群自然也愿意买它。
那么,这么一场场由专业人员背书的斗茶賽,提倡的是什么呢?那些拿了获奖证书的企业,因此大幅提高了茶的售价,对大众消费者,意义何在?
最后,我觉得我忙着学会这样细致的审评是对自己初心的背叛。我觉得只需要学会排除加工问题茶,以及能感受高端山场茶的内质和工艺价值所在即可,不用透彻其中具体香的变化,什么第二冲转变成木质香,突然觉得很搞笑。
转念一想,这么理解吧,如果把供应端看成是敌人,我们必须攻克它那么就必须知己知彼,以其之道来应对才能找到性价比高的茶,但在链条的另一端,面对消费者,不必再以这套品质体系来培养,简单到傻瓜能喝出问题茶(这里指的工艺上的),其他就是简单价格几乎一致,只有风格不同而已。各取所需。
我只是今晚这么想,不知明天会不会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