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暮潇潇诗文想法教育
总想孩子成功,可结果恰恰相反,这是为什么?因为父母不懂这5个字

总想孩子成功,可结果恰恰相反,这是为什么?因为父母不懂这5个字

作者: 教书匠的快乐人生 | 来源:发表于2019-08-05 21:25 被阅读6次

    听一学生说过,高一结束,文理分班,一个成绩名列前茅的男生因物理成绩出众,决定选择读理科,而我则果断选择了文科。

    高二上学期过半,那个男生却出人意料地转到了我们班上。面对我惊诧眼神,他坦言:“我数理化虽学得都不错,但待理科班感觉莫名失落,且非常不开心。其实,我最想学的还是文科。”

    后来,男生考入南京一所985大学。

    不得不佩服这名男生,至少他知道自己长处是什么。

    知道自己长处并能为之努力,了不起!而男生选择中,正藏着一种瓦拉赫效应。

    一、瓦拉赫效应

    先来看一个故事:

    德国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奥托·瓦拉赫年幼时,不仅没有显示出过人的才能,还被认为是愚笨的人。

    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

    一个学期下来,老师认为他很用功,但过分拘泥,不可能成为文学之材。

    后来,父母让他改学油画,可他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

    瓦拉赫智慧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最终获得了成功。

    这就是著名的瓦拉赫效应。

    此效应指孩子智能发展不均衡时,有长处和短板。但只要找到他们的长处,并使之充分发挥,便可获取惊人成绩。

    富兰克林曾说过,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是废物。

    二、被忽略的瓦拉赫效应

    无论父母,还是老师,总希望每个孩子都很优秀,事实并非如此,因此便有“差生”一说。

    1.只顾现在,无暇未来。

    父母与老师,对孩子评价标准近乎唯一,只看考试成绩。只要成绩不好,孩子就可能是笨蛋、差生等。

    他们眼里,只有冷冰冰的分数,没有活生生的人。

    韩寒曾被老师批判到一无是处,除了语文,其他功课门门红灯高挂,最后退学,退出高考。

    如此窘境,若没有他父亲的支持和鼓励,我们不会看到有今日之成就的韩寒。

    现在只是个点,未来才是条线。一点之于一线,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我们何苦死盯着不放?

    2.不懂孩子,盲目教育。

    父母生养孩子,生而要养,养而要育。既然要养育、教育孩子,就必须要懂孩子。

    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压根不懂孩子,更别谈怎么教育孩子了!

    孩子报兴趣班,琴棋书画样样有,多多益善。孩子喜不喜欢,父母根本不管。

    孩子一旦琴弹不好,棋下不了,书法一团糟,画画一般化,父母就坐不住了,河东狮吼、竹笋炒肉成了家常便饭。

    到底是孩子兴趣,还是家长兴趣?天知道!孩子真正的兴趣是什么呢?鬼才知道,反正父母肯定不知道。

    3.不听孩子,教育盲目。

    是孩子,必须得听父母的;是父母,未必要听孩子的。

    朋友家孩子高二分科时,自己执意要学文科,因特别喜欢历史。朋友坚决不同意,理由是将来就业不易。

    父子俩拉锯战持续多日,结果毫无悬念,朋友赢!可赢了又怎样?孩子对此事耿耿于怀,他家一直战火不断!

    一天,朋友问我:“分科这件事,我错了?”

    我只是笑笑而已。

    父母赢的是结果,而输掉的是孩子。难道听听孩子意见很丢脸吗?连孩子长处是什么都不知,父母对孩子教育必盲目。

    三、巧用瓦拉赫效应

    松下幸之助说:“人生成功的诀窍在于经营自己的个性长处,经营长处能使自己的人生增值,否则,必将使自己的人生贬值。”

    1.不一样的人,迥异的潜能

    心理学专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 / 语言智力和逻辑 / 数理智力两种基本的智力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它们是视觉 / 空间关系智力、音乐 / 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这九种多元智力在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它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地发掘出来。

    上述的瓦拉赫,若用传统智力理论判断,他就是个名副其实的笨蛋。若用多元智力理论分析,他有与众不同的多元智力。

    也就是说,他的九种智力组合方式有异于常人。化学老师看到了这一点,为他创造机会,他的潜能才得以空前发展。

    瓦拉赫如果没有遇到这位化学老师,他的人生必然彻底改写。

    2.及时发现孩子闪光点,努力让其闪闪发光

    我们必须笃信“是金子总会发光。”而笃信的前提是父母要及时发现孩子闪光点。

    吴怡,国际模特大赛冠军。她,苏州女孩,14岁,身高1.8米,腿长1.07米,绝对模特胚子。

    可她却说:“成为模特之前,自己就是只丑小鸭!从小我就比同龄人高很多,每当同学们围在一起聊天,我一走过去,气氛瞬间尴尬。慢慢地,我开始驼着背走路,也不太爱跟别人说话。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异类,很自卑。”

    吴怡妈妈最先发现她有些不太对劲,并且感受到她的难过。暑假,吴怡妈妈决定带她去上海矫正形体,为的是让她重新找回自信。

    本为矫正形体,结果吴妈妈无意中为孩子打开了通往模特之路的大门。

    后来,吴怡在TED现场大声地说:“每个人都可能拥有神秘能量,在那个神秘开关没有开启之前,那股能量可能被隐藏了,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去发掘它、塑造它。”

    那神秘力量需要及时发现,更需要积极发掘与塑造!

    3.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有毒

    父母对孩子有恨铁不成钢想法,是因为无法接纳孩子的现状,更是因为不能接纳自己。

    吴念真曾经讲过这样的事情:

    他儿子数学成绩很烂,老师在联络簿上写道:“数学成绩要加强”,孩子妈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

    吴念真赶紧把老婆拉到厨房,问:“你原来读书的时候,数学有没有很好啊?”

    老婆回答说:“很烂!”

    吴念真说:“我也很烂!大学联考才考了10分。”

    然后吴念真和老婆很认真严肃地谈了这个问题:我们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为难孩子了。

    言外之意,父母都没成钢,凭啥要求孩子必须成钢呢?

    想起电影《奇迹男孩》里的一句台词:“如果你能看透每一个人的心,就会知道没有人是普通的,每个人都值得大家站起来为他鼓掌一次。”

    写在最后:

    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才能。那份才能犹如酣然入梦的巨人,等着我们去唤醒、激励、鼓舞。

    无论父母,还是老师,要有一颗善于发现孩子长处的惠心和激励孩子的耐心。

    每一个“笨”孩子都有可能是被埋没的天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总想孩子成功,可结果恰恰相反,这是为什么?因为父母不懂这5个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jbv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