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读书笔记
做一个9分的母亲,和一个9分的女儿

做一个9分的母亲,和一个9分的女儿

作者: 羲和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7-03-07 11:25 被阅读197次

    最近读了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和《目送》,有些感慨。作为母亲,或作为女儿,若能做到龙应台这般耐心与温柔,想来没有10分,也有9分了。

    母亲——《孩子,你慢慢来》

    原以为《孩子,你慢慢来》是深情款款,歌颂伟大母爱的书,却不想,龙应台反而是以轻松幽默的笔触,描写着儿子生活中的琐事,好像我们每一个人长大的过程就是这样的。

    妈妈另一只手还握着菜刀,跟着华安进了房间。地毯上是华安的车队:卡车、吉普车、巴士、摩托车、旅行车、拖车……一辆接着一辆,紧密地排列成歪歪斜斜的长条,从墙脚延伸到床头。
    “妈妈,”华安指着车队,郑重地说:“龙!”
    妈妈弯下身来轻吻安安冒着汗的脸颊,笑得很开心:“对,宝宝,龙;车水马龙。”

    那第四种,英语,爸爸妈妈怕把小家伙搞糊涂了,向来不教,英语就变成大人之间的秘语。有一天上午,安安敲破了一个生鸡蛋,蛋黄流在地板上,正往白色的地毯扩张。肇事者欢呼:“妈妈,Look——”
    妈妈看见了,大叫一声“哎呀”,慌忙去抢救。擦地板正起劲的当儿,突然想到什么,眼睛寻找华安:“你刚刚说什么?”
    “Look,妈妈!”小人很得意地欣赏妈妈的惊讶,“Look!””
    妈妈丢下抹布,沮丧地说:“完了,他开始懂英语了!

    这些小场景,读来特别可爱,让人忍不住哈哈大笑。龙应台并不在文字中煽情,或说教,或告诉读者中的母亲,“作为母亲,你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样做”,只有一幅幅安静的、朴实的生活场景,却能让人产生这样的念头:原来,做母亲是这样的!

    在《孩子,你慢慢来》的最后,19岁的华安回忆起母亲,说:她对我一方面极其严格,督促我努力学习、认真做事,一方面却又极其讲究自由尊重和理性思考。这两种有点矛盾的态度来自她自己身上两个成长印记:一个是她本身在台湾所受的教养──保守的、传统的,另一个却是,她是一个成长在一九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知识分子──崇尚自由和理性。

    我想起自己的妈妈,从小到大对我的教育也是这样的,既有规矩,又给以充分的自由。

    这样的母亲,何尝不是伟大的呢?

    女儿——《目送》

    《孩子,你慢慢来》是龙应台作为母亲写给孩子的书,而《目送》则是她作为女儿写给父母的书。

    《目送》中有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叫《雨儿》:

    我每天打一通电话,不管在世界上哪个角落。电话接通,第一句话一定是:“我──是你的女儿。”如果是越洋长途,讲完我就等,等那六个字穿越渺渺大气层进入她的耳朵,那需要一点时间。然后她说,“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
    “对,那就是我。”
    “喔,雨儿你在哪里?”
    “我在香港。”
    “你怎么都不来看我,你什么时候来看我?”
    “我昨天才去看你,今早刚离开你。”
    再过一个礼拜。
    “你是哪一位?”
    “我是你的女儿。”

    “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啊。你现在在哪里?”
    “我在香港。”
    “你怎么都不来看我,你什么时候来看我?”……

    龙应台的母亲晚年患了老年痴呆症,忘记了很多事,也忘记了自己的“雨儿”。但龙应台却从不嫌母亲麻烦,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自己是谁,给母亲化妆、涂指甲油。

    妈妈之前还问过我,如果以后她得了老年痴呆症怎么办。我开玩笑说,那我把你丢出去吧!

    这当然是玩笑话。

    读过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和《目送》后,我才发现,她的那一句概括特别到位: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人生很短暂,更需要用心经营好一切。龙应台作为母亲,可以很耐心地解答孩子一切稚嫩的问题,作为女儿,她也一样耐心地对待变成小孩子一般的父母。她并不在书中表达爱,但她是个真正懂爱的人。

    我想,我也要像她这样,成为一个9分的母亲,和一个9分的女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做一个9分的母亲,和一个9分的女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jfm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