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禅解“端午”,端正修行

禅解“端午”,端正修行

作者: 闲人师兄 | 来源:发表于2021-11-16 12:12 被阅读0次

    by 本圣法师

    �今日为农历五月初五,又被称为“端午节”。本圣法师收到了很多祝福,无以为报,还是写点东西吧,希望能对各位菩萨,各位朋友有所启发。

    “端”者,正也。或曰“始正”,即初心、正见。

    不相信,就看说文解字了。

    1、端,直也。---《说文》。按:“立容直也。”

    2、端,正也。----《广雅·释诂一》

    3、以端其位。----《礼记·祭义》

    4、端行颐霤如矢。---《礼记·王藻》

    5、振书端书于君前。---《礼记·曲礼》

    儒家后来把“端”大量应用,衍生出很多美好的词汇,比如:

    1、端行(端正身躯而快步行走)

    2、 端拱(端正身子拱手)

    3、端伟(笔直壮大);

    4、端端(端正;不倾斜);

    5、端身(摆正身体)

    6、 端庄:端严庄重,举止文雅。

    窃以为,“端正”应该与“端午”差不多同义。在古代,“午”指太阳在头顶正中的时候,故而“端午”差不多就是“端正”了。纯阳之心境,自然阴霾不生,妖魔鬼怪不见了。

    佛法的角度说“端午”


    解释到这里,本圣法师就从佛法的角度谈谈“端午”。

    我们学佛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 端心,即“心之端”(端,本来就有发端,初始的意思),即“因地”的意思。

    发心之初,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初心”。初心必须要冲着“端正”而去,“正”一定是宗旨,是目标,是结果。而“端心”就是初始之心,初始之心也要“正”(这里的端,就是“正”的意思)恰如我们要发射卫星,一定要预设到达轨道的目标。为了到达这个轨道,初始之心,一定要“正”,假如发射之初“差之毫厘”,结果一定是“谬以千里”。所以,初心,那是相当的重要。

    那我们修行人的“初心”,应该定在哪里呢?

    当今社会,很多人把学佛当成时髦,亦有人做心灵安慰,亦有人与佛菩萨做交易。更有甚者,礼敬佛菩萨如鬼神。亦有把佛法做“善人道”,末法乱象,不一而足……

    而佛法,是帮助众生“究竟解脱”的,“了生脱死”的,是脱离三界六道的“出世间法”,不是用来在微信朋友圈中炫耀的,也不是找大师做“哥们”……

    有一种“初心”是这样的:

    当年六祖惠能到黄梅东禅寺

    五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还有一种“初心”是这样的:

    在《楞严经》中,佛陀问阿难出家的“初心”: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阿难这个时候,哪敢有一丁点谎言呢,实话实说吧: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这是一个老实的孩子!

    �这两种不同的“初心”,导致结果不同。佛说“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六祖惠能,以不识字一樵夫,言下大悟,“立地成佛”;阿难作为博闻强记之王子,身份高贵,过目不忘,但不愿实修,在摩登伽女诱惑之下,差点失去戒体,幸得文殊菩萨救护。

    第二,端身,即正“身口意”三业。这是指修持的过程。

    “端心”之后,就要“端身”了,端正我们的行为。这个过程中,有人一开始需要“端着”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端”还有一个意思,“端着”,大意是“装”,做样子,引申为不真实。

    但本圣法师以为,“装”也很重要,为何要“装”,因为我们的习气是凡夫习气,没有圣人的自然流淌,只好装一段时间,装着装着就成真了,这也是“借假修真”、“由凡入圣”,也可以叫做“从空出有”(由缘起的不实之法,慢慢熏修,成就阿赖耶识之道种)。

    既然要“装,就要会“装”。一位受了三皈五戒的弟子,刚刚开始受持“不杀生”戒,开始茹素,见了曾经好吃的肉,流口水,经常被人耻笑:你就装吧。呵呵,这个时候,要“端”到底,一次,两次,三次,慢慢就习以为常了,这一关就过去了。毛主席老人家说: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

    引申一下:装一辈子佛,嘻嘻,也不容易,不信试试!

    这个“端”,以“五戒十善”为基础,以“戒定慧”三学为核心,以契入“午”道为目标。

    这里补充一下,“端午”,五月初五,也有人说端的是“五”,五者,在于“1~9”之中,亦是表“中道”义,“端五”,就是不断重复“中道”,在大道上坚定不移,不着空,不着有,带着观照重复,这大概是对生命最好的馈赠了。

    第三,端正,这是“果”地了。

    随着这样的训练,“身”与“心”不断的调整,不断的相合,我们才能“转凡成圣”,成为“端士”。把“圣人”之德,转换为自己的道种,训练久而久之,就无需训练,结果自然成。

    此时,行住坐卧即是禅;

    此时,“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此时“心能转物”,则同如来。

    好久不写古体诗了,今借端午良机,顺口一溜,以便记忆:

    端心不过方寸地,

    正午才有万里空。

    身心和合离两边,

    无心之处见异同

    以上论述,纯为一家之言。愿众大德不吝指教。

    本圣法师于端午日

    补充资料:

    1、 选天下之端士。----汉·贾谊《治安策》

    2、 夏至说:

    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香港秦兴书局1963年出版)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

    端午节源于夏至说闻世后,学者吞吐百家,从更广泛的视野去研究。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文史知识》1983年5期)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节中“斗百草”、“采杂药”等与屈原无关。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1. 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

    2. 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3. 《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2006年12月在韩国首尔举办的国际学术会上,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星亮先生,再度完善了夏至说,又提出端午节即夏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禅解“端午”,端正修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jlh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