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序:
初次接触科幻文,更确切的说是有关科学的文章,在记忆里也就是八年前的事,也忘却了第一次读到的科幻作品讲的是什么,大概就是语文课本上的课文吧。
仍记得在即将升入初中之时,因考试需要阅读了大量的科普文章。之所以说科普,这不过是披着“科学”为外衣的描述性作文--说明文罢了。那时便对这种逻辑性极强的文章产生了些许微妙的情绪。
随着我年龄的增长,以及阅读能力的增强,阅读到的科幻文章也越来越多。升入初中以前,我对于科幻文章的理解仅限于对未来生活的想象和企盼。直到我遇到了好几篇需要分析其中心思想、主题主旨的科幻文阅读题,我才真正算是见到了科幻这座大山山脚的一棵小树。
要说我现在能够回想起那个时候给我感触最深的,莫不过日本短篇小说作家星新一的《喂-出来》。相信大家也都看过这篇极具讽刺意味的短片科幻文,在文中末尾作者留下的悬念着实激起了我无尽的思考也正是从那时起,我才真正体会到了科幻小说的真正魅力。
到了初二,经人推荐,我开始阅读稳坐中国科幻小说头把金交椅的巨著《三体》。从此,我便一头扎进了风云变幻的科幻世界。
“生命本身没有对错,能活下来便是真理。”
“我们都是阴沟里的虫子,但总还是得有人仰望星空。”
“给时光以生命,给岁月以文明。”
书中一句又一句的宇宙哲理,还有罗辑等人宏大的面壁计划(黑森林法则),一幕幕感觉就像即将降临的未来一样,是确确实实可以发生的。这种时而在地球上行走,时而在宇宙中畅游的感觉,实实虚虚,虚虚实实,是那么的光怪陆离,影影绰绰,虚无缥缈,让人捉摸不透,但时而又透出些许微光。科幻就是这样,名为“幻”,顾名思义就是“变幻莫测”,故意挑逗你心中微微的焦虑,让你想抓住它的本意和发展方向,却又调皮的从你指尖流逝。像乘着飞机,伸手扑向一朵云彩,明明把它握在了手里,却想留也留不住。
在这种对科幻小说的狂热喜爱和《三体》本身剧情的粘合度的双重驱使下,仅一个周末我就完成了前两部的阅读。在以后的时间段中,我一直保持着这种极快的阅读速度。《最璀璨的银河》、《虫-2.5次世界大战》、《神门自己》、《永恒的时空》......古今中外,无论长短,只要是我有时间,对这本书感兴趣,我都会尽量去看更多。
但随着学业的愈来愈发繁重,我的阅读时间就愈来愈少。期间因为中考,铁了心放下手中的书籍而停歇了半年之久。上了高中,每天为着心里埋藏的那个目标和可爱的朋友同学们一起努力拼搏奋斗,作业奋战到将近十点才算完成,若是有考试要复习便会更晚,累的倒头直睡,留给自己安排的时间是极少的了。
可在就是在那半年里,我看完了《沙丘》--美国科幻巨匠弗兰克•赫伯特的惊世之作。为此我尝试用kindle在学校的课间和中午的一小部分时间来阅读。这样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在同学的喧闹中你很难静得下来的。于是,我便在深夜里,裹着被子,跟着保罗一起在未来决策现在,一起创造他的帝国。《沙丘》更像是一本包含着极多社会现象(政治,经济,宗教,生态……)和人性本质、目的揭露性的书籍,情节错综复杂,但又十分连贯。只浮在表面,没有全浸入式的阅读是很难被它的情节和思想吸引的。一旦钻开它文字的表层,你才会真正走进弗兰克所创造属于保罗•厄崔迪的世界。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关注于社会学的科幻小说,而非从前所看的一些以“低等自然科学”为基础,只会天马行空的描述自己脑海中的未来(没有任何思考价值,仅是“美国大片”的浮夸特效)景象。
每每回想起那时看书的“面目”,如狼似虎,像年幼的孩子被迫与它心爱的玩具分离,定会抓着那一根故事的发展线不愿放开,但又迫于自己对未来规划,沉迷之下我选择了后者。
第一次构思并尝试写科幻作品实际上也就是九个月之前。那大概是在我看完《沙丘》后的一个月里,一次作文考试,主题是写一篇关于突出体现老师启蒙作用的一千字短文。
《霾•星空》便诞生了--虽然言语有些稚嫩,用词不够华丽,但我个人对这篇考场作文还是很满意的。
以下大家便可以带着些批评的眼光给我挑挑刺:想要进步的人,是不会惧怕针对自己的批评指责的。
《霾•星空》
2007年,一个孩子呱呱落地了。他叫繁星,因为他出生的那个夜晚,天空中,出现了一条绚丽的星河。
他从小就对星空有着无限的向往,几乎每个有星星夜晚,都踮着脚,踩着椅子,趴在窗台上凝望星空,仿佛要看看透宇宙。大人们很不理解,甚至以为他患了自闭症。但人们不知道,他小小的头颅中装的,是整个宇宙。
随着繁星的逐渐成长,城市中的高楼也越长越高。繁星的目光里,总会有楼房的存在。他觉得很不舒服,就常常跑到城市的后山上,拿把小椅子,坐在草坪上,伴着知了的一声声鸣叫,嗅着芳草的气息,依旧凝视着天空。大人们越发奇怪了,甚至还带他做了检查,却什么问题也没有。
可是,有一天,繁星发现,天空中的星星们突然变模糊了。繁星的眼睛像被是遮上了一层灰灰的薄纱一样,虽然星星一闪一闪很好辨认,但怎么也看不清楚。繁星赶紧揉了揉眼睛,满怀希望地睁开了眼,但发现仍然无济于事。自那以后,繁星只要抬头仰望星空,眼睛就灰蒙蒙的,星星也似乎不眨眼睛了。渐渐地,他又发现,原本清新的空气,现在呼吸起来也很呛口了,带泥土味了。
繁星很害怕,害怕他再也不能享受绚烂的星空。于是,他找到了他的小学老师--他是唯一能够理解,支持繁星的。
"老师,看看我的眼睛,好像被人遮上了一层灰纱哩,连星空都看不清楚了!"繁星喘着气,焦急地说。
"哦,傻孩子,别着急。走,带我去看看!"老师也似乎有些不解,但还是很耐心地回答说。
"走!今天晚上就去!"繁星长吁了一口气。有老师帮忙,稳妥多了。
于是,一个灰色的夜晚,老师拉着繁星的小手,一起登上了那个小山包。
"老师,你看,星空又被遮住了!这灰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啊?"繁星似乎有些埋怨。
老师抬头一看,无奈的笑了。"唉,那是霾啊。"
"霾是什么,它为什么要挡住星空呢?"
"看见那些高楼大厦了吗,还有一座座冒烟的工厂?"老师指着远处已隐藏在灰色之中的建筑轮廓,"这,就是他们的杰作。"
"为什么他们要制造这样的灰纱遮住原本美丽的星空呢?"繁星有些生气,双手插着腰,眼神中流露出十分的怨恨。
风刮着腐烂了的落叶,卷着尘土,螺旋地吹过。知了停止了鸣叫。头顶的星空,笼罩在一片灰色之中。
沉默了许久,老师掏出了手机。搂过繁星,以灰色的星空为背景,照了一张照片。
"繁星,我知道你仰慕星空,但这些可恶的灰纱却挡住了天空,你该怎么办呢?"
"除掉它!"繁星握紧了拳头。
"是啊,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多人能够欣赏到星空之美。老师希望20年后,你再与老师合影,背景能变成璀璨的星河!"
"嗯!"
从此,繁星不再去小山包看星空了,因为他在他的心里,只有除去了灰纱的星空,才是他向往的。也正是那一刻起,繁星有了坚定的目标。清晰地看见璀璨的星河成为了他一直的追求。
20年后,繁星成为了一名科学家。他毕生的目标,就是彻彻底底地除去"霾"。由于他的勤奋刻苦,思维敏捷,他想出了一套套驱散雾霾的好方案。其中的一种方案,就是制造一个个小型的龙卷风,将霾卷在一起,再把它们沉淀下来。他说,这个灵感,来自于20年前的一阵风。
雾霾已经散去,人们也更加注重环保了,星空再次出现在繁星的视野中。他又来到来小时候常常凝望星空的地方。那里的草仍然是那么绿,踩上去还是那么柔软。那把小椅子已经很不结实了,一坐上去就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仿佛那是岁月的齿轮在转动。他又想起了老师,那幅合影。他知道,是老师唤醒了他,是老师给他指明了方向。如果不是30年前那个灰色的夜晚,老师对他的教诲与启发,也许直到现在,天空也还是灰色的,他也还是迷失在灰色的星空中的一个幻想青年。
但现在,薄纱已经褪去。他想,我也是一个为社会做了贡献的人了。想到这里,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因为他知道,再和老师合影,背影就是一片璀璨的星空了。
在以后的周末作文中,我总会花上大量的时间去朝着科幻--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科幻文章上“凑”,锻炼自己的文字逻辑。渐渐的,随着我社会经历的增长和知识面的拓宽,我的idea也多了起来。此篇小说的来源便是来自于一次语文作文的思考。在我看来,这个想法极其具有社会价值,我很有必要将它分享、呈现给大家。当然,这也是对我的一个极大挑战。
我即将开始第一部科幻小说的写作。其实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前,我还是有过许多考虑的。
首先,最重要的--我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这件大事情。答案是否定的。如我之前所说,连看书都要窝在被窝里,更何况写书了。尽管如此,我还是打算多线程作业。白天上课学习,晚上睡觉前半个小时敲敲键盘,头脑空闲的时候构思构思小说的主体结构,情节发展,语句段落。这样一来,便使我一天的生活充实了起来,加强了紧迫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又能完成自己喜欢的事项,岂不美哉?
其次,这是我初次尝试编写如此大篇幅的文章,对我来说,这难度是前所未有的。我没有经验,甚至到目前为止,我写过的最长的文章--作文,就是从序言开始一直到现在吧!既然选择了写下去,那就只能一点点探索,借鉴,克服重重困难,希望能够见到阳光。写作文和写小说,二者有着本质的差别,从最明显的来说:作文语言精简,中心段落明确;小说爱扯闲篇,常常都是通过对人物或事件长篇大段的描写,潜移默化的使读者接收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在在以后的创作中,我还有很多路要走......
最后,我的文学功底较同龄来说,不算很高,词语积累也不算很深厚。写起文字来不会如行云如流水,还会有很多时候出现词穷的地方,还请每一位读者能够提出对我来说弥足珍贵的建议。
这也许就是在正式开始编写这部小说之前我全部要说的吧!
好的地方请大家提出,我会十分感谢大家的欣赏;有缺陷的字句或逻辑也请大家海涵并向我询问,我一定及时回答和更正~
Here begin!
完成于2018.3.11-凌晨00.07
周晋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