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刷卡进地铁站,等地铁的时候太无聊。此刻,95%的人会掏出手机。
其中最细思极恐的事是,你压根不会意识到自己在刷手机。当意识到“自己正在刷手机”这个事实,时间已经过去了5分钟。
如何避免活成一具行尸走肉!用大白话说,这个动作执行起来不过脑子。人们如同僵尸一般操作着手机。
那么,正常的流程应该是怎样的?应该是,我在等地铁,此刻很无聊,做什么来打发时间?
A:可以选择原地发呆。
B:可以选择到后面的椅子上坐一会儿。
C:可以选择看书。
D:可以选择刷手机。
最后,在思考所有选项后,你选择了D刷手机。可能有人会说:
“搞什么啊,这不都是刷手机吗,有区别吗?”
其实最重要的区别是,前者是没有你的意识参与的,这是无意识选择。后者有你的意识参与,这由此成为一种主动选择。
我自己以前也是想都不想就玩手机的。当然还不止于此。
活得最“丧”的时候,人处于舒适区的最里端。
躺床上、每日步数为23(去厕所的步数)、横着的时间比竖着的时间多、美剧电影刷到死、游戏开黑爽到爆、饿了就外卖、手机反复充电、累了就睡会儿、最绝望的时候是黄昏时刻,感觉自己被整个世界遗弃... ...
失去活着的感觉。
后来我才明白,行尸走肉的起点,就在于:无意识。或者说,被动的活法。
如果你习惯生活中有太多无意识的动作,你将越来越混沌,失去主观能动性失去专注度失去深度工作的能力……
在时间的催化下,你的生活可能会整个瘫痪。
如何避免活成一具行尸走肉!前几个月拼了老命在刻意培养自己一个习惯:
当我试图进行无意识行为时,一定会强迫自己冷静5秒钟。
比如当我想在家里躺着的时候,我会确认自己的动机,确认这究竟是主动选择,还是无意识的行为。
比如当我的右手忍不住去摸手机时,我会突然反应过来:天呐!!!不对!!!这已经是无意识动作了!!!
我慈祥的左手会地按住我躁动不安的右手。然后问自己,这件事究竟是你自己想做的,还是这只是一种不加思考的行为惯性?
真的是我想做的,才会执行那个动作。若其实没那么想做,那么宁愿原地发呆,也不会做那件事。
你可以仔细回忆下,为什么每次刷完手机,焦虑感反而会增多?
是微博不好玩?
是新闻不好看?
还是朋友圈不够精彩?
都不是,和那些东西本身无关。焦虑感的来源很简单:你做了一件自己并不那么想做的事。
人类内心的舒适指数很大程度上是被一个词控制的:一致性。
当我们内部和外部不统一,产生分裂,产生不一致性的时候,内心就会焦虑。
正因为这个选择并非是你主动去做的,所以你陷入了被动。
被动,即失控。
人生脱离掌控,四处漂浮,自己不知道在干嘛,遥控器不在自己手上,人生还有比这更糟的感觉吗?
这篇文章并非苦口婆心劝你从良,戒手机啊戒网瘾啊。
不,手机只是表象,真正重要且值得去学的,是主导你行为的,背后的脑回路和意识。
这个意识,就是主动。
如何避免活成一具行尸走肉!对于想要改造生活,把自己从过往泥潭中拉出来的人而言,首位重要的是:刻意训练自己的“主动意识”。
这种主动,背后有三层含义:
1、明白自己永远拥有选择权,保证自己的每一次选择,都是主动选择的结果;
2、时刻警惕自己陷入无意识的、被动式的堕落之中;
3、主动为自己的人生担责,而非把自己当下的失败人生归咎于其他因素。
自从“原生家庭”理论进入大众视野后,很多人会把自己活不好的原因归咎于家庭,甚至是怪他人怪社会。
“都是我妈强迫的。”
“都是我爸着急让我结婚。”
“当初选的那个专业我自己根本不喜欢。”
你看,这些人从来不怪自己。
原生家庭的问题,一定有,但绝不是全部。
我们发现问题的终极目的不是无休止抱怨,而是扭转颓势,跑到正向运转的轨道上。
“被动型活法”最大的问题是:活得被动,生活给什么,我吃什么。周围给我什么,我就消化什么。
他们被动地度过一生,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人生无趣啊,人生就是丧丧丧啊。
终于成为行尸走肉。
“是生活,是生活强奸了所有人。”他们喜欢这样说。
大学时期我很庆幸读到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七个习惯中,排首位的是“积极主动”。也可以把它称为支撑人们整体行为逻辑的底层习惯。
它提醒我:人最大的自由,就是时时刻刻拥有选择权。主动的姿态,可以让时间“高质量化”。
举个例子:为什么有的人看书效率低,看完之后说不出所以然,被问到这本书到底说了什么,可能也支支吾吾说不清楚。
因为毫无目的地读书,被动地读书,草草过一遍,对于信息的转化率是极低的。
主动地读书,怎么读?
按目的区分,从主动的维度上来看,如果你想要提升信息的留存率,记忆重点。方法特别多,最简单的方法,小学老师都教过:圈划。再比如你可以在看完每一章节后,简单地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
如果你想要主动地提升读书专注度,你可以尝试用笔边指着边读,因为当有一个“视觉支点”存在时,人的注意力会大幅度提升。
如果你想要纲领性地了解一本书,你可以带着问题读书,也可以在读书后制作思维导图,或者进行复盘工作。
主动意味着:同样的时间,收获更高的质量。背后都藏有精进的愿望。
加上多年时间的积累,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无限拉大。
关于“主动意识”,是需要刻意训练的。
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这件事最难之处,就在于“意识到你正在无意识地做着某事”这个行为本身就难以被察觉。
相比于牛人日复一日的主动精进,普通人大都在吃“无意识”的亏。
提升自我有一个相对可量化的方式,“主动性活动”的投入时间越多,你的提升速率便越快。
也就是说对于想要不断提升自我的人,尽可能地降低“被动性活动”才是核心关键。
再聪明的人,天天看电视刷视频,日子一长也会脑子瓦特的啊。
刷手机这一类的“无意识行为”几乎是当代社会的集体惯性。保持清醒,才能对抗这种巨大的惯性。
“生活的主题是丧。”
“生活把我按在地上摩擦。”
对于整天在精神上躺着的“被动型人格”来说,他们并不具有说这类话的资格。
他们会被按在地上,是因为他们始终允许自己被按在地上。
本文部分转载旨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