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53 即将凋零的康乃馨
今天在地铁工作的好友问我们,关于乘坐地铁有没有什么意见,可以提供给他们,他们会反馈给公司根据情况做改进。或者如果去外地坐地铁,觉得好的地方也可以推荐给广州地铁进行参考。
我第一反应是:其他地方有地铁吗?之后才想起来:不是其他城市没地铁,是我很久没去其他城市了。
我所有的印象都只剩下自己乘坐的广州地铁了,至于哪怕隔壁深圳地铁,我都一年多没坐过了。
疫情,把我本来就狭隘的地图行,变得更加局限,局限于广州,甚至广州自己所在区,非必要不离开。
其后,又想到,最近广州地铁做的对地铁车厢内的空调温度做了调适,分为强冷和弱冷,乘客可以根据自己的体感温度,选择温度舒适的车厢乘坐,
前几天我出门办事,就遇到一个自称羊城晚报的记者采访我,问我对这个车厢空调温度的调整有什么看法。
我说:非常好,既照顾了乘客的舒适度,又能起到节能作用。这些措施非常好,要是能推广到更多的场合就好了。
记者又问:那你觉得类似三号线这种人流量很大的线路有必要这样设置吗?
我一下子被问住了,差点超纲。因为三号线是广州人流量最大的一条地铁线,不说高峰期,平时坐,能顺利一趟车就上车都是很幸运的事。
所以三号线设置这种温度调节的车厢,首先,三号线人那么多,一般感受不到太冷;另外上车了,就不具备向自己合适温度的车厢移动的条件,都是人。
真要穿过,就有点类似春运期间的火车上拨开人群去洗手间一样。
所以想了想我如实说:三号线要考虑的是乘客如何顺利坐车,而不是舒适度吧。
又想了下说:但是从节能来说,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或者我们大家都可以继续共同探讨下如何更好,又舒服又节能,即使人流巨大的时候。
我们当然不会有任何结论。
但是这两件事给我一点感悟就是:不管网上吵翻天,或者怎么抱怨身边的人,又或者如何暗戳戳地说某个稳定行业没有服务意识等,我发觉,我遇见的人,大到看得到新闻,小到自己身边的朋友,大家都在勤勤恳恳工作,都在为如何改善自己的工作质量而付出自己的努力,都在努力为提供更好的体验给市民而做出应有的力量。
所以,还是老生常谈,作为一个小小的个体,关注大事有自己的朴素情感价值观很正常,但是要过好生活,更多应该关注我们自己身边的人,将视线放在观察身边世界上。
能治愈内耗的,往往是身边点点滴滴付出的人,汇聚成的那点点善。
对于更大的宏伟叙事下的歌颂,其实可以减少一些激动,保持监督,保持基本信任。
真正改变生活的其实是身边每一个付出的人,包括我们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