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537.重游钓鱼台

537.重游钓鱼台

作者: 林夕风起 | 来源:发表于2024-05-05 15:21 被阅读0次

    五一假期回去看母亲,母亲很开心我现在能多几天陪她。

    假期几天天气都不太好,大哥看就第一天天晴,其它都是阴雨天气。

    便建议母亲出去转一转。

    父亲去世后,母亲像是一下子抽走了一口气,神思倦怠,身体也时好时坏。

    到现在过了半年感觉才缓过来,看着好一些,一个人在家也不是太害怕了。

    钓鱼台离市区比较近,在市区东南40公里左右,往返不用太多时间,便决定带母亲到钓鱼台游玩。

    虽然离市区近,却也是风景绮丽的地方,南依秦岭,北望渭水,古柏叠翠,山清水秀,伐鱼河横穿其中。

    根据记载,太公钓鱼台有3处,初钓河南新安城东,继钓陕西咸阳城西,后调宝鸡县伐鱼河谷。

    这三处中就以宝鸡磻溪钓鱼台最为有名。

    姜太公生于商,因见纣王无道,弃官出走,在此隐居十年,终日以垂钓渡日。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成为后世人尽皆知的俗话。

    姜太公在此垂钓的时候,被周文王发现,文王礼贤下士,亲到伐鱼河畔拜谒。

    太公辅佐朝政,才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文武之治”的盛世。

    此后,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唐代诗人李白、许浑,宋代诗人苏轼都曾游览于此,并赋诗记胜。

    唐代在此建庙塑像,历经三次重建,现在在景区仍然可以看到“太公庙”、“文王庙”、“望贤台”等一些庙宇。

    已经很多年没有去过,时间模糊了记忆中的印象。

    进入大门,走过步道,看到了那块巨石,才开始有了印象。

    景区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块屹立在伐鱼河畔的奇特巨石-“丢石”。

    丢石是一块庞大而完整的石英花岗岩体,上大下小,呈碗型,石体几乎找不到任何裂隙。

    丢石北侧有清朝乾隆五十九年三月,当时的宝鸡知县徐文博书写的4个1米见方的苍劲大字:“孕璜遗璞”。

    丢石高6.6米,上部直径11.2米,下部直径仅4米,伐鱼河湍湍急流擦石而过。

    大有一触即倒之势,但千百年来,它始终“稳如泰山”,充满着神秘的色彩。

    大石上面并不平整,但堆满了人们丢上去的小石头,记得以前来我们随手在河道捡石头往上扔,扔上去滑不下来就会很开心。

    后来估计是用彩石扔,因为上面都是彩色的石头,这次去的时候并没有见人往上扔石头,不知是禁止了,还是都失去了兴趣。

    从丢石溯水而上,两岸高山对峙,河谷狭窄,水流湍急。

    峡谷处建了一座大坝,拦河建成“钓鱼台水库”,坝顶宽2米,长200米,坝高50米,水深45米。

    大坝东端有一八角亭,记载了水坝建设情况,大坝中间有一观景楼,登上观景楼,整个风景区尽收眼底。

    水坝建成后的落差自然形成了瀑布,瀑布下面建有带栏杆的步道,现在已经被封闭。

    之前夏季来的时候,我们快速从瀑布下面跑过去,瀑布的水雾打湿衣衫,开心的不得了。

    文王庙在丢石的西南方,庙前的树上,以及庙周十二生肖雕塑上挂满了人们祈愿的红带子。

    从丢石顺水而下,河水层层下跌,浪花飞溅,向下游直泻,形成一个个深潭,犹如朵朵莲花盛开。

    在丢石100米的地方,有一水面宽广,水色碧透的深潭,名“滋泉”。

    旁边有一块石英花岗岩巨石嵌入河心,巨石上有两道40厘米长,15厘米深的平行光滑凹槽。

    相传姜子牙在此隐居后,每日在此垂钓,年深日久,便在巨石上跪出了两道槽痕。

    钓鱼台便因此得名,侧方岩壁上雕有“钓鱼台”3个巨型篆字。

    母亲腿脚不便,我们在丢石附近,顺着河道旁依山而建的步道游玩。





    树木繁盛,遮天蔽日,即便夏季来也不会炎热,听着水声,看着满目翠色,穿过历史与姜太公对望。

    不得不赞叹,太公真是找了个好地方隐居,依山傍水,距市区颇近。

    虽然多次来此,每一次感觉都不一样,以前年轻爱热闹,上山下河,开心的笑声随风飘散。

    再来,只是悠然漫步,体会那一份自在随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537.重游钓鱼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jmk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