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散文
仁爱+培养独处的习惯+几点小想法

仁爱+培养独处的习惯+几点小想法

作者: 颜玖言 | 来源:发表于2023-07-22 13:01 被阅读0次

我一直认为,我们生来都是一尊幼佛,只是生活把我们变得面目全非罢了。现在想想,这么说,这样把责任都推给生活似乎并不公平:谁不是在生活中摸爬滚打?为什么历经种种磨难之后,仍然有人能保持本来的模样呢?君不见成汤网开一面,仁民爱物?君不见神农氏遍尝百草,造福人民?君不见大禹为了大家,舍弃小家……远的不说,那君可知焦裕䘵亲民爱民,无私奉献?君可知马永顺砍树劳模,栽树英雄?君可知袁隆平为民谋食,情系天下……(参考《文明中国书典:仁爱中国》)

仁爱,辞海中说:谓宽仁慈爱,爱护、同情的感情。这不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吗?也是我国正统文化的根基。看上去简单的两个字,做起来确实有难度。可是,因为难我们就不做了吗?我所谓“难”,大抵是把自己放在了第一位,过于在乎自己的感受,而把“仁爱”当作了一句口号去空喊。

其实,仁爱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难吧——如果我把孩子都看成自己的呢?会不会有更多的耐心和爱心?设想一下:孩子沐浴在爱的长河里,他们会不会洗掉那些染上的不好的习气?或者,把罗森塔尔效应用起来,对孩子们进行正向心理暗示,那时他们会不会朝着预期的好的方向走去?我们成年人尚且在做一件事之前去想象每一个细节,那我不妨对孩子们也进行一番细致入微的想象:孩子可能在家里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或者他们今天在家里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当然也可能就是孩子的性格问题……观察后发现具体问题,我就可以设想一下如何最大程度的解决这个问题,我将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不动声色在脑海中勾勒好之后,再去面对并且解决——成年人情绪都难免不稳定,孩子终归是孩子,三观还没有正式形成,正确引导他们就是了,对他们的爱和包容再多一点就是了,生气于事无补。

我看过一个小故事分享在这里——爸爸工作了一天,回到家累得只想睡觉,但是5岁的儿子走过来问他:“爸爸,你工作1小时赚多少钱?”“你问这个干什么?快去玩吧!”“我就是想知道嘛。”“好吧好吧,我1小时能赚30元。”“爸爸,那你能借给我10元钱吗?”爸爸有点烦躁,他希望孩子赶紧洗澡睡觉不要再来烦他,孩子回到自己房间去了,过了一会儿,爸爸觉得自己对儿子的态度有点过了,就把10元钱给了儿子。儿子开心地接过钱,又从自己的存钱罐里倒出一些硬币,“爸爸,这些正好是30元钱,爸爸,你可以陪我玩1个小时吗?”

这个故事很久之前就看过,只不过故事看得多了,渐渐就忘了最初看到时的感觉:如果在家里父母粗暴地对待孩子,孩子多么缺少爱和关注啊!身为人师,要是孩子问我:老师,您工作1小时赚多少钱啊?您能陪我玩1个小时吗?那时,我该多么失败啊——不要单纯地把教书育人看成一份工作,可能仁爱会让我们和孩子的心灵无限接近,我们可以陪孩子玩啊,陪他们一起长大。

下一次训学生之前,我应该深呼吸,给自己几秒的时间,扪心自问: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除非是学生触碰了我的底线,否则都不要像家长那样,因为自己承受了太大的生活压力,就把自己对生活的焦虑转稼到孩子头上。

仁爱,相信会架起师生之间友谊的桥梁,让我在上面走得更稳健更久远。最重要的是,它会让生活更简单。

培养独处的习惯

关于独处,貌似前面有的章节提到过,没关系,提多少次都不为多。

我小时候家里是黑白电视,那种放磁带的录音机,房顶一根电线连着的喇叭里有神奇的广播,其他的,除了人们说话的声音,就是鸡鸭鹅狗的叫声,还有鸟们叽叽喳喳的声音,再要有声音,就是夏天的知了,冬天呼呼的北风,还有自己心跳的声音。好多都是因为稀有,所以如天籁般珍贵,可以说,整个世界是相对安静的——如今,各种高科技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大街上铺天盖地的广告,沿街叫卖的商贩,呼啸而过的汽车,人们都像自带了BGM,回到家里,从之前的打开电视,到现在人手一个手机,刷视频啥的……声音太多的时候,就成了一种聒噪,当声音成了噪音的时候,我们数不过来。一方面我们不胜其烦,一方面我们又习惯了噪音的叨扰——不信,哪天不听书不看视频试试?我们似乎越来越难让自己静下来,也越来越忘记了怎么独处。

大脑里的频道被种种声音占据,于是,我们唯独听不到自己的声音,渐渐的,哪还能记得自己的初心呢?没准最后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都说不定呢。

培养自己独处的习惯迫在眉睫。

以前我回到家第一件事儿是打开电视,让家里有声音;或者是点支歌让小度唱着,然后,我再去忙自己的事情。仿佛家里要是没点声音,或者不用声音添满,我就不适应似的。不开电视,不放歌曲,我也会刷小视频,有时一刷就不可收忘了时间,甚至忘了自己本来要做什么来着。“你要这样做……”“你该那样说……”我的脑袋里塞满了各种信息,我没有过滤的时间,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何谈反思?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我忘了我到底要什么,要走一条怎样的路。

我开始怀念一去不复返的那些日子——那些能倾听自己心灵声音的日子,我就是我,不是别的谁,我很清楚我走的每一步,我从哪里出发,我要奔向哪里。

于是,我试着培养独处的习惯。

回到家,关上门,关上外面世界的喧嚣,洗洗手,听水哗哗流淌的声音。或者躺在沙发上,或者坐在阳台那里,或者把自己摆成一个大字躺床上伸一个懒腰。眯个几分钟,享受独处的宁静,感受自己平稳的呼吸。手机静音,我确认我没有非打不可的电话,也没有非听不可的语音,更没有非刷不可的小视频,亦没有非玩不可的小游戏。忙碌一天,脑子里充斥着喧闹的声音,那些或多或少都让我受到了打扰。回到家里,我完全可以自成一个世界。

我确信,当我这样做以后,当那些喧闹声被屏蔽后,我听到了楼下小鸟唱着歌从一棵树枝飞到另一棵树枝,这只大概是珠颈斑鸠,那只许是喜鹊。我听歌的时候就是听歌,认真感受那歌词还有旋律,用心感受歌唱者的表达,这一刻,我独处的这一刻,我专心听着歌,这声音就会格外悦耳。如果我一边放着音乐,一边忙着什么,我打赌,我只是要一个声音陪着我,我甚至根本没听没在意唱了什么——那无异于为自己制造噪音,对歌曲本身也是一种不尊重。

我独处并不意味着我与世隔绝了,和亲朋好友都不联系了,离群索居,只关心自己。而是当我关心他们的时候,当我给他们打电话交流的时候,我确保自己没有心不在焉地听着歌或者看者电视或者制造了其他的噪音,我真诚地倾听着并且有所回应。

我是说,独处不是静止不动,独处和简单生活里的其他方面没有太大区别,只是为了能倾听自己亦能倾听别人,而那些倾听,能够剔除独处之外所有的噪音。

几点小想法

1、每次只做一件事,洗澡的时候就是洗澡,感受水,感受浴液涂在身上起的泡沫,而不要去想今天我做了什么,接下来我还有什么安排。

2、如果有空闲时间,那何妨停下来,啥都不想,小憩几分钟也好啊。

3、不要急于给自己下定论,好好活着就是最大的胜利啊,成与败都没那么重要。

4、学会独处,远离世俗的诱惑或者干扰,别人眼中幸福的定义未必适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面对世界的生活方式。

5、简单生活没有固定模式,不一定要去森林里,也不一定要去寺院里,当然也不一定要去流浪,可能我们的心简单了,不被尘世的欲望所吸引,哪怕在繁华的都市里,我们照样安居一隅。

6、人生就是一场盛大的体验,每一天都是崭新的,我们清醒的活着,去体验活着的感受就挺好,毕竟,有朝一日,我们要死很久。

相关文章

  • 《培养学生的自立品质》的几点想法

    今晚,张春燕老师给我们分享了《培学生自立从写作业开始》,讲得非常好。我认为自立是一种人生观,是一种良好的学习...

  • 圆心来了

    每个人都需要去培养自我习惯孤独、适应独处的能力。这几年的生活倒是给了自己很大的机会,还很惬意。 在小菩提(英短银渐...

  • 小学生如何养成良好习惯呢

    良好的习惯会让人终身受益,小学生该如何养成良好习惯呢?家长主要应从以下几点培养。 一、培养孩子时间观念 1、坚持早...

  • 养成一个新习惯你需要知道的

    教人培养新习惯的方法非常多,也有详细的步骤,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在培养一个新习惯需要知道的几点事实。 一、接受自己不...

  • 培养孩子读书习惯的几点建议

    书籍是造就人类灵魂的工具,法国著名作家、诗人雨果如是说。 与对手机、电视、Ipad的排斥不同,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认为...

  • 培养习惯的一点想法

    如果制定一个专题,所有的思维围绕一个专题来进行的话,应该就会有话说了。有了专题,就有了思考的大致范围,不至于天马行...

  • 幼儿的培养,几个小想法!

    幼儿期是人生之始,除了先天带来的天赋以外,后天的培养还是不可忽视,此时大脑还未开始发育,但是还是在接受外界的一切信...

  • 几点想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的普及,人们真是越来越懒啦。 大家什么事都可以放到手机上搞定,比如吃饭点外卖,逛...

  • 几点想法

    2018年2月24 11::22 想去外面,觉得自己有无限的前景,可以在外面大展宏图,赶紧逃离家庭的小城,去认识更...

  • 几点想法

    不记得到底是哪一天, 我看见清真寺门口抽烟 的老人,晒着太阳。 那时,我在想, 如果给我一支画笔, 我会画一条长长...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仁爱+培养独处的习惯+几点小想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jpl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