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头姐
——你与这个世界和解了,你也就和你自己和解了。
图片来自微博朱德庸你的善良,要有点锋芒,否则就等于零。一个人越是了解社会潜规则,越是与人相处时间久,越是明白被称为人的高级动物的特点!我们无法改变,只能自知和自治。尽量努力让自己不被规则而规则。
人性弱点大抵就是如此。评价一个人,说他或她太过度善良,其实这只是一个好听点的代名词而已。换个词来说,就是怯懦,胆小。以他人之乐为乐,这不仅使人失去了自我,更失去了选择。这并不是善良和可爱,是丢失人格的不明智选择!一个人在道德的框架里做好事,当人们第一次,看见美的行为,会称赞,夸耀!可是,第二次,以及以后的更多次,人们便会习以为常。人们会认为这是你的一种本性,本应该做的事,而不会再称之为“好人好事”。所以,无规则的无底线的善事,不可为之。
人在利益的面前只会俯首称臣。社会本来就是口巨大的利益大缸。它不够美丽,但是,它足够有魅力。人人都会朝着并不美丽的进口处奔去。因为哪里有丰厚的回报,哪里就会有人头的攒动。有时候,人们在利益面前奋进的样子,真让人汗颜。人努力掩饰的面孔,都会在不美丽的人群中,一一显现,并且那么的明显,那么的不留余地。人们非常甘于这样的作为。因为这里都蜜饯一般的利益最大化的东西。这些事物可以是钱,可以是权,可以是任何东西,总之就是物质的追求。人追求物质生活的完美,没有错误。可是,一旦,人们踏着“不寻常的利益”而飘进进步或晋升,那这会是让人所非议所厌恶的事。但是,人们好像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规则,所以,也就不觉得这样的做法有何突兀与不入格的地方了。
人也是只善变的猴子。早前,看到这样一句话,来形容社会,大概这样说的:社会就像一只猴子,向上看永远是屁股,向下看永远是笑脸。起初,并没有觉得这是多么正确的一句话,或者说,我并没有觉得有何特殊之处。可是,当我快要步入社会或者说已经或深或浅的步入社会的大门时,我发现这句话是那么的正确!人们在社会的海洋中游泳。在社会这潭汪洋大海中,游的久了,就会磨平特殊的棱角并告别最初的稚嫩与纯真。最后都变成千篇一律的模样——见一方人,说一方话,多变的场合多变的嘴脸。人们总有太多的地方,太多的特征,都被不完美的丑陋的品质所覆盖。猴子善变,人也善变,可真的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现在的我,敲着键盘,又在矛盾的世界观里矛盾着。不知道这样的热潮暗讽的比喻是否恰当,或许这只是一时的感受和想法呢!人最复杂的就是思维了吧。思维的大脑应该是支配着心的世界的,思维的每次转换也都会使人在不同的场景中“灵活”的去做出相应的反应和改变。这才出现了多变的态度。
图片来自微博朱德庸人需要有底线。作为自然婴儿时的我们,是最原始最相似的时期。这个年龄段的我们,都像一张白纸一样,没有可圈点的地点。可是,在大环境中,我们逐渐而且不知不觉的就改变了自然带来的习惯。甚至,自然给予的习惯,会消失不见。一开始,人很善良,大家都是没有思想,没有动机,没有目的相处。可是,后来的教育和语言,赋予婴儿思想,也解放了思想,人与人相处也就不是简单的事情了。人与人相处都成了一门很深的学问。所以,在这个时候,人自然有了道德标准、道德规范、道德模范、道德底线……而那些没有底线的迎合别人的善良呢,也总会被有心之人所用。在职场还是在社会上,所有的善良都应该是有条件有底线的为善,这里说的条件当然不是虚假的伪善。越善良的人,善良的底线越应该高一些。
此处,我想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她是一个瘦弱的女子,但是,“善良”。小平向来都是和和气气,逆来顺受。她总会皈依别人的意愿而不愿意拒绝别人,即使自己不想要干或者没有足够的能力答应,也要去硬着头皮去帮助别人做。这样一来,无论何时何地何时,总有朋友或熟悉的人来求助,或者说,要求她来做。久而久之,她会感觉到很大的压力或者是压抑。但是,每次想拒绝又次次言到唇边又生生咽下去,这样的做法只能让她自作自受。是的,小平帮助了熟悉的人,陌生的人,可是她习惯性作为——无论任何事都答应帮助别人,就算扔下自己手头的活儿。这样的善良和善意,我们还可以说是善良吗?这只是让她早就丢失自我的行为。那些,受助的人久而久之也并不觉得这是帮助,而是本分。所以说,我们可以善良,但是,要有真正的善良,有底线,有原则的。
最后,这个世界并不美丽,但是值得为他奋斗。
(此文重新整理更改,再次发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