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道德经》(二)

作者: 兰彻_1163 | 来源:发表于2018-07-25 12:04 被阅读119次

    原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白话

    能够描述的规律,都不是真理;能够命名的事物,都不能恒久。

    无,是宇宙初始的状态。有,是世间万物的本源。

    因此,要经常从“无”的状态中感受道的奥妙,也要经常从“有”的状态中体察道的运行。

    “无”和“有”的出处相同而名称不同,都是深奥难以理解的,而这正是宇宙奥秘的所在。

    解释

    上次说了道可道,非常道。这次接着说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不可名状的、无法描述的,这是由人类自身局限性决定的。那么名呢?给身边周遭的事物起个名字总没问题吧。不,有问题!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名字”与“实体”的关系,这正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个流派——“名家”的研究对象,也是西方哲学中“主体论”与“认识论”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名字是人对客观存在的主观认识,是对拥有共同或相似性质一类物质的归纳统称,但“名字”必然依存于“实体”的存在,实体不存,名字就毫无意义。

    到这里,就很容易理解老子的话了,世间没有什么东西能恒久不变、横亘千古,都要不停的变化、转移、散离、毁灭,连太阳也终将熄灭,坍塌称为黑洞,坠入永恒的空寂黑暗。这就是佛学里的“无常”,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过转瞬即逝。这就是热力学中“熵”的演变方向,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总是在不断增加,有形的实体代表着秩序和稳定,但它的发展方向终究是分崩离析、陷入混乱,就像自然状态下,只有玻璃杯摔成玻璃渣、石头风化成沙子,而绝不会有相反的情形。这就是“道”的本质,有生于无,又归于无

    既然没有恒常的事物,哪里会有恒常的名字呢?万事万物的名字不过是个临时的称谓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橡木桶:名为定义,取号,万物伊始,无人知晓,故无名称,没定义,后来,正确完整的定义和概念,就是孕育事物母体,事物会成长壮大。手机就是错误定义,移动电话是正确母体。中国的思想愚昧,科学落后的主要原因,就是全档,全均,权国人民概念模糊,定义混乱,根源就是受到压制,避讳和逃避。关键词的避讳是摧毁思维逻辑的祸首,模糊混沌则是科学落后的罪魁,当代再次上演,真是悲哀。
        兰彻_1163:@橡木桶 这个角度也很好,因为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以无法用固定的名称来定义它。至于混沌模糊的问题,我认为还是要一分为二看,从自然科学角度看,这种不求甚解的态度的确是种弊病,但从社会文化角度看,这也造就了中华文化的韧劲和生命力,万法归一,大道至简,归一和至简就无法复杂,就无法精确,这很像“无”的功用,为更多的“有”预留空间,因此极具包容性和想象力。
      • 橡木桶:道可以被“道”,只是当时解释的,论述的,知道的,不能恒久合道,尊道,天道永恒,唯一,全真,但是人们的认识,理解,定义在不断变化,升级,深化。就是说没有绝对真理,只有相对正确,暂时错误。也没有普世价值,永远伟大,除了道本身。分封制当时对,后来错,毒菜鸡犬就秦是进步,后来就是罪恶。老子教会我们客观地,历史地观察和判断事物,合乎当下天道,顺行无为即可,君王是人主,更是天子,核心是知道,认道,守道,而非战天斗地,超英赶美之类的痴心梦想。
        兰彻_1163:@橡木桶 您的观点很新颖,受教了

      本文标题:解读《道德经》(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jrp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