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公元前353年~前277年),76岁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楚国人。
屈原的身世经历,由于时代久远,资料缺乏,我们所能依据的,除了留存下来的诗歌作品外,比较可信的主要材料,只有司马迁《史记》中的那篇列传。从时代和司马迁治史的态度看,应该承认,这篇列传基本上是可信的。
后世人们对屈原的研究与了解,大致即以此传(以及屈原本人作品)为据。
《史记》这篇屈原列传,告诉了我们有关屈原其人及其生平的大致情况,其要如下:
第一,屈原出身于楚三大望族(屈、昭、景)之一,优越的身世条件,先天地成为他入仕朝廷的有利因素。
第二,屈原本人具有突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换言之,他博学多识,有很强的记忆力,对历史兴衰了如指掌,又善于交际应酬,能言善辩。
以上两条,是他跻身朝臣之列,并受楚君(怀王)信任、重用的基本原因。
第三,屈原曾受怀王宠信,任左徒官,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因此而为怀王造宪令,试图实现改革楚政的理想。
第四,因上官大夫等佞臣谗言,屈原遭疏,并被逐流放,复起复落,然而,他初衷不改,壮心不泯,力主联齐抗秦,却最终不被纳用,悲愤之至,投汨罗江而自尽。
第五,《离骚》是屈原在忧愁幽思之下而作,其缘由在于“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才生怨词,故而“怨”是《离骚》的核心和灵魂。《离骚》兼具了“好色而不淫”、“怨诽而不乱”,是在《诗经》风格基础上的发展,它熔艺术与人格于一炉,文约、辞微、志洁、行廉,文小而旨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它所透出的诗人之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它树起了一位彪炳千秋的伟大哲人形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