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是一本惊人之作,它的故事剧情、背景和伏笔都构思得十分精妙。
让我最叹为观止的是它的情感,十分的真实,虽然剧情常常此起彼伏、转折不断、曲折离奇,因为作者真正投入了情感,都并没有荒唐、或者“堵塞”的感觉。当书中人物做出了几乎所有情况下都不被认可、看上去荒谬、出格的行为时,我很惊讶且不解地发现我居然能理解这些行为,甚至有时是认可。
因为书中所有人物都被塑造的像一个复杂的人,让他们的行为,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普通或不合常理,都符合每个人的思维、观念、思想、心理、处境、生长环境、背景、经历等等。例如书中,一个11岁的小男孩被救之后,在因为身份问题导致主角在保证不再放他在孤儿院后不得不毁约的情况下尝试以刀自尽。
若只是知道这件事,的确会觉得很荒谬。但要是你知道他从很小时候起,就在孤儿院被欺负、侮辱、虐待了好几年呢?甚至被陌生人性骚扰呢?被卖出去当一个虽物质不错却没有自由、被陌生主人随意使唤、控制的“奴隶”呢?这样就能理解了吧。
整本书都像这样,有着令人不解的曲折情节和背景,却又在伏笔、人物生平经历、心理情况、人物可被理解的情感的铺垫下显得理所当然。这本书真的不愧于全球一流小说的称号。
故事内容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孩子——阿米尔和哈桑的故事。阿米尔是阿富汗当地一个富有的少爷,而比他小的哈桑是他们家的一个被歧视的种族的仆人的儿子。他们都没有妈妈,阿米尔的妈妈死于难产,而哈桑的妈妈则在哈桑出生后跟人跑了。这两个孩子靠同一个奶妈长大,有着看上去美丽的友谊。
但他们毕竟是不同阶层的人,阿米尔从不在外人面前跟哈桑玩,并且有时会耍弄他。这看上去也许只是他们友谊间的小小问题罢了,但当阿米尔在小巷里发现哈桑为了追回并捍卫他在比赛中打败的那只蓝风筝而被贵族家的小混混强暴时,阿米尔却为了得到爸爸的骄傲没有站出来保护哈桑,而是逃走了。
后来,这件事给阿米尔留下了阴影,他开始躲着、甚至用玩笑欺辱、用石榴扔哈桑。但哈桑反而努力恢复关系。终于,阿米尔萌生了一个更加邪恶的想法:设下局让哈桑被诬陷偷东西,从而让哈桑离开自己的家。当阿米尔的爸爸问哈桑东西是不是他偷的时候,哈桑说是他干的,并和他爸爸离开了阿米尔家。而阿米尔也知道了哈桑一直清楚他对他做了什么,只是一直为他付出。
后来,阿米尔和他的爸爸移居到了美国,他爸爸却日渐消瘦。与此同时,在美国的阿富汗市场上,阿米尔对一位名为索拉雅的姑娘一见钟情,并在了解到她18岁时曾跟一个男人私奔未遂后仍接受并娶了她。阿米尔的父亲死后,阿米尔和索拉雅日渐亲密和成功,阿米尔成为了知名小说家,却发现妻子虽身体健康却无法怀孕。
这时,阿米尔接到了写作导师拉辛汗的电话,他让阿米尔来阿富汗来找他,他有一个变成好人的机会。到了阿富汗后,阿米尔却认识到哈桑已死,发现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也就是他爸爸跟哈桑妈妈的孩子。拉辛汗请求阿米尔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从战乱中救出来,因为自己已时日不多。阿米尔在跟原来的富人家的小混混搏斗后救出了索拉博,向他保证给他一个家,而非孤儿院,却因证件上的问题跟索拉博说他要到孤儿院呆一段时间,导致索拉博尝试自杀。后来,阿米尔把索拉博来回了家并收养了他,实现了诺言。
分析
我一开始读这本书时很反感阿米尔,就算他是个孩子,又怎么能在朋友为了他而受到伤害时坐视不管,甚至事后还来伤害朋友?!但我却发现,我似乎是很反感,但却有一种可以理解阿米尔的感觉。
而促使阿米尔在事后伤害哈桑的,并不是因为阿米尔是个恶毒的孩子,而是因为他还是有良心的,良心使他后悔、不安、逃避、恐惧,并产生了一种被千千万万例子所证明的人类十分恐惧的东西——亏欠感。
良心所导致的亏欠感让阿米尔在欠了哈桑那么多真诚、忠诚的奉献后,一想到、一见到哈桑就被回忆和不安压得喘不过气来。正因如此,他才会不想见到哈桑,也因为讨厌有这种感觉并且本能想要减压而撒气到哈桑身上。
不要小看亏欠感,亏欠别人的那个人很快就会发现,如果他不抱以同等、甚至加倍的回报,心中就会一直感到内疚、自责和忐忑不安。这也是为什么阿米尔的亏欠感越来越强烈,所导致的阿米尔的反抗也越来越过分。
为什么阿米尔不从这时候开始就开始回报哈桑呢?这时候就开始岂不是可以回报的比继续下去少呢?何况他应该已经意识到了自己负罪感的来源和起因,以及在潜意识中就应该知道的解决方法啊。但阿米尔很清楚,他已无法做到回报哈桑了。哈桑对他的奉献重得他已担负不起。这件事就代表了哈桑愿意为阿米尔付出生命。阿米尔曾问哈桑,愿意为了他吃泥巴吗?哈桑承诺他愿意,然后反问阿米尔,阿米尔沉默了,他宁愿他不曾质疑哈桑的忠诚。
哈桑是一个爱阿米尔甚至能够为他心甘情愿奉献生命的人,阿米尔是对哈桑来说最重要的人,是阿米尔的——用一篇书评里的话说——炮灰,换个词儿说,就是奴隶。有一件多数人都应该意识到的事情,总是在奉献、随着他人意愿行事的人,到最后会完全献身于人,在生活中是这样,电影中也是如此。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去利用、去命令弱者,即使本身是个心地善良的人。
事实上,这件事的发生和走向,以及阿米尔的反应,也跟他的家庭也有一定的关系。他是一个只有爸爸的孩子,然而爸爸比起他还更爱、更关心哈桑,在同时缺失父爱和母爱的情况下,感到嫉妒、想要为了得到爸爸的欣赏而牺牲哈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通常来说,他说的第一句话是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人。“爸爸”是阿米尔说的第一句话,为了让爸爸赏识自己,阿米尔把哈桑当成了为了达成目的必须的牺牲品,虽然他对不起哈桑。
不要看不起阿米尔这种处理亏欠感的方法,他这种方法,正是多数人所选择的——避开、辱骂、陷害、和贬低自身亏欠的人。辱骂和贬低自己亏欠的人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要是自身亏欠的人仍然甘愿地奉献,自己依然继续亏欠,便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当年的小混混把阿米尔打得体无完肤时,阿米尔居然哈哈大笑,他得到了惩罚,即使得到了身体上的伤害,却治好了心病。
另一种方法是很少人所选择的,这些人很难得,知道、勇于面对自己的过错,补偿自己所亏欠的。例如阿米尔的爸爸所选择的,是一条勇敢的路。他与哈桑的妈妈偷情,私生了哈桑,也就等于是背叛了阿里,他从小的朋友。阿米尔得知这个消息时很吃惊他爸爸是怎样面对阿里的眼睛的,事实上,就像拉辛汗说的,当恶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阿米尔的爸爸获救了,靠用自己努力挣来的金钱和财富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他以此来补偿罪行,也用对哈桑和阿里的关心和爱来补偿。
书中有两句话,让我无法忘怀,其一是那句“哈桑从不拒绝我要求的任何事”,对这句话的感悟可以是哈桑的善良单纯忠诚,但我最深刻的感觉就是很讨厌这个主角,觉得他很低下和无知,为了证明哈桑对他的爱而让哈桑做他的“奴隶”。其二则是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如果我没记错,这句话曾出现过3次,出自3人之口:哈桑对阿米尔、法里德(阿米尔的阿富汗朋友)对阿米尔、阿米尔对索拉博。当法里德帮助阿米尔说出这句话时,阿米尔瞬间哭了,他想起了哈桑,自己的罪行。这句话在哈桑说的时候意义可就不一样了,它是哈桑是阿米尔的“爱的奴隶”的证明,哈桑心甘情愿以自己的性命捍卫阿米尔的荣耀。当阿米尔说的时候,那是他将哈桑的恩情还给哈桑的儿子的开始证明,也是赎罪的开始。这也代表着阿米尔变了,不再是以前那个懦弱的小男孩,成为了像他爸爸那样勇于面对错误并补偿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