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与千寻》里有个角色叫无脸男,没有台词,只是出现了极少的片段,但几乎是只要看过这部电影就无法忘记的存在。
宫崎骏电影里给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和场景数不胜数,大都温暖治愈,无脸男也一样,他无声而默默陪伴千寻的样子,让他没有表情且千篇一律的脸充满了情绪,好想去抱抱他。
电影里这种特定角色,整个人类社会都一样。菲尼克斯在《小丑》里一张微笑脸让他演出了奥斯卡影帝,固然有菲尼克斯本身的表演功力,但这表演是透过一张不变的鬼脸做出来的,一个现实版的无脸男。
国产片以前似乎没有这个角色,印象最深的是周迅在《夜宴》里表演越人歌。周迅忍着服毒的剧痛泣血吟唱,面具掩盖了一切,没有露出蛛丝马迹,屏幕外的我却似乎能从刻板的面具上看到情绪,充满了丰富层次变化的情感。
面具隐藏了一切,隔离了情感,不动声色,彬彬有礼背后,是情感疏离,淡漠。这种情感的归零状态其实非常危险,归零意味着可左可右,亦黑亦白,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已经淡漠到只剩下礼仪,就意味着对世界彻底绝望,没有预设,无法付出,只能索取。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没有得到回应,就只有出手强求,动用武力,如果武力依然得不到,就会变成报复和灾难吧。
从纯良温厚的菲尼克斯到报复世界的面具脸小丑,是如何一步步沦落到这里的?
上德不德到上仁,上义,最后是上礼,一步步降低底线,最后只剩下疏离和淡漠。人生历练的过程和这三年大家心理的变化以及人在成长中逐步黑化或淡然。
和朋友讲道德经经常会讲到对我的影响,我最喜欢的就是上德不德。有些领悟是从无到有,这一章不同,是本身有清晰深刻的世界观,但被这一章折服然后逆转。过程非常漫长且不可思议,但这是世界的底层逻辑吧。
这很奇妙也不讲道理,还没法说服别人,就像当年的雷老虎无法说服我为什么要“以德服人”,但我现在确信这是行为准则。
上德不德,不标榜,不需要任何人知道,不需要外界回应,就是自己恒定不变的对待世界的态度和准则,如预设的机器人三定义一样,不容置疑。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注解】
崇尚德的人,是不把德挂在嘴边刻意标榜,而是直接落实在行动里。不崇尚德行的人,即使表面看起来没有丢失德行,但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德行。
崇尚德行的人不会刻意作为但什么都做到了,而贬低德行的人刻意标榜而看起来冠冕堂皇。
崇尚仁爱的人有有心作为但什么都不做,推崇道义的人有心作为做更多。心里存着礼节的人有心作为而没有得到意料之中的回应,就会出手要求,期望得到回应。
所以,失去了“道”才出现了仁德,失去了仁德之后才出现了仁爱,仁爱也不在之后才出现道义,连道义也不存在的时候就显得彬彬有礼。礼仪,是失去了一切底层赖以维系的根本之后才出现的产物,也是祸乱的开始。
有礼有节的人,心里只剩下这个,无关道义,也岌岌可危。有先见之明的人明白,这是道变的虚无遥远,也是愚昧无知的开始。所以,有道之人立身淳厚,而不处于浅薄,为人真诚,朴实无华。如此。
“德”有上、下的区别,“上德”符合“道”的思想。“道”是一种规律,无法言明,而“德”则是人们按照“道”的规律办事,是“道”在世间的体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