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练内功是梳理和优化内部核心业务流程,以及支持业务流程的软件系统。
# 核心业务流程的梳理要围绕当前的战略地图,确定P1-P4等级
# 业务流程的梳理遵循DMAIC原则,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
# 练内功不只是梳理流程,更是梳理团队架构
这次疫情结束时间点的共识是51前,对旅游行业的影响,接下来三个月乐观估计下降60%,悲观估计下降80%,其中商务出行下降一半,旅游度假几乎全停。所以2-4月这三个月时间,我们应该练内功,等待春暖花开再上战场。那到底什么是练内功呢?前几天开了个会,各部门同步了接下来三个月的练内功计划,有的部门集中精力要把客服流程再梳理一遍,客服系统优化提升效率,有的部门要聚焦在新业务创新,还有的部门依照原计划,该做前端的做前端,该做后端的做后端。大家可能都有些感性的认识,比如这个时候不太适合做一些面向用户的创新,市场等。磨刀不误砍柴工,刀肯定是内功啊,哪些内部流程算刀,哪些不算刀呢?
回到原点,怎么定义内功?
我们先回到公司经营的主线表格,战略地图上。分层的战略地图既说明了我们的业务目标,商业模式,也说明了增长逻辑,并对应到当前落地的OKR上。比如酒店的战略地图在用户视角,是更全的信息,更低的价格,更好的服务。要实现更低的价格,有这么几个流程,一是竞对的价格监测,二是供应商价格的接入,三是自动化定价。这三个流程可以继续细分,按照贡献比例有权重。假设携程/去哪儿/美团都是这个逻辑,那谁监控的更准确及时,谁接入的更快,谁自动化定价ROI更高,谁就能赢得市场。这些核心流程的效率,可以定义为内功。同样的,更全的信息,我们先定义一张全局的信息大图,每个酒店应该具备哪些信息点,每个信息点的权重和值是多少,在测量环节各家公司差别很大,这也是内功的差异。
再举一个例子。码农都知道,一个商业软件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重构。软件的版本号是有定义规则的,大版本号都是代表了重大功能升级或重构。为什么升级一段时间的小版本后,要集中资源做一个大版本的重构呢?因为小版本的功能增加,都是至下而上的零散需求,一个一个功能实现叠加上去的,质量也参差不齐,时间一长,软件就显得难以维护,功能点前后不一致。两年前的酒店业务模式大调整,我们的工作流程和软件系统却不重构,教训深刻。通常重构的核心在于业务/技术架构师,架构师先梳理业务流程,程序流程,轻车熟路把一些过时的流程去掉,冲突流程做取舍,这个过程是自上而下的,业务架构师必须有大局观才行,是基于对核心业务流程的深刻理解。商业软件的重构和企业练内功的逻辑是完全一样的。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练内功有两个原则:
一是要围绕战略地图展开。流程很多,时间有限,架构师要有大局观能力在理解战略地图的基础上,设定流程优先级P1-P4,从P1开始梳理起。对创新业务,没有战略地图,方向都还在尝试呢,这些业务就别练内功了,缩小规模,把已经确定性的局部流程效率提升下,或者做些新方向的准备工作。
二是流程梳理要遵循科学管理第一条:DMAIC,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对每个流程指标再梳理下,检修测量工具的准确性和时效,分析测量值和标准对比值的差异,后面的改进包括软件系统的重构,以及其他改进和控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核心业务流程的梳理,既是业务的梳理,也是团队架构的梳理,团队是跟着流程走的,核心流程上的资源是否占比足够?流程leader是否胜任能进行流程梳理和优化?是否投入了过多的资源在非核心流程上?这种集中的梳理,对高阶管理人员是进阶必备,只有完成了重构的架构师才会对业务和系统有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救火时知道轻重缓急,在外部情况发生变化时,才有战略定力。
趁这个难得的时间,好好练内功,更重要的是大家掌握练内功的方法论,在今后的工作中,主动的拿出一部分时间,持续的练内功,毕竟我们从事的事业是个靠长期战略执行取胜的行业。
2020/2/1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