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完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学习什么样的技能?怎样将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相结合起来,确保自己在未来能有一技之长,胜任生活?
这些问题实际上困扰了许多的家长和孩子。
因为大部分人,并不具备判断个人知识价值的能力。
论知识事实上,知识本身是没有价值的。
但是,把知识运用到生活的使用中,知识就体现出了它的价值。
读了万卷书,如果不把知识放到行万里路的实践中去践行,人们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移动的书柜而已——这样的知识对个人成长与发展毫无帮助。
许多人会说:书本上的道理我都懂,可还是过不好生活。
——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会在实践劳动中运用知识。
论知识一个人存在的价值,不是看你拥有了多少知识,而是看你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到了多少人?
你帮助的人越多,创造的社会价值就越大,你所得到的社会回报自然也会更多。
一个不参与社会活动、不关注社会公益的人,是没有机会获得社会力量的,更不会在劳动中增长智慧。
论知识培养一个人学习的习惯之前,先要了解他/她的先天禀赋,然后再进行强化训练。
比如,在女儿很小的时候,我会观察她的注意力表现。
女儿先天注意力集中不能超过30分钟,每次安排她做机械重复性劳动的时候,她做到10分钟左右会停下来,开始想方设法将劳动简化。
同时也观察到,女儿先天对没经历过的事物好奇。
曾经把手放到她奶奶夹老鼠的夹子里,去体会老鼠是怎样被夹到的,结果差一点把小手指夹断;电跳闸的时候,她会模仿她的父亲,去用撑衣架把电闸推上去;5岁上学前班,他的父亲只带她走3次后,就让她每天自己上学、回家,因为那条路上有一个小饰品批发市场,结果她常常会在放学后去逛市场,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一些小礼物送给我们......
当了解清楚孩子的先天禀赋后,我开始明白女儿不是做专业技术活的,她的思维是分散的、跳跃的,更适合开创性、管理性工作。
因此,除了强化她的阅读能力以外,我们开始训练她的演讲能力、上台表演能力、让很多小朋友到我们家玩,训练女儿的组织管理能力、调解纠纷能力等等。同时在她9岁时就送到部队夏令营参加军训,提升她的注意力、培养她的耐力。
事实证明,曾经的教育方针路线是正确的。现在的她已经受益于我们曾经的教育方法。
论知识教育一定不是盲目性的。盲目性教育出来的孩子,大学毕业后,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干?
有些人选的专业,等到毕业时发现,自己的所学市场已经饱和了,甚至有些工作已经被人工智能取代了。
因此学习技能之前,一定要站在3年、5年、甚至10年之后的角度,去评估社会大环境对某一领域知识的需求强度。
论知识一个人所学知识的价值,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评估与考量。
一是看,知识是否具有独特性。
知识的独特性具有2种:专和博。
“专”:在某一方向上深入,并且超过他人,从而拥有了独特性。如读到了博士学位,便是“专”的一种。
“博”:即在能力上的广泛性。比如某个人,既会手工,又有IT技能,同时懂宣传之方法,还懂整合之道。那么这种人往往是以综合优势,树立了自己的独特性。
二是看社会对知识的需求性。
《庄子.列御寇》中记载:“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所”。学完“屠龙术”的朱泙漫发现,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龙可杀。
说明如果一个人的技能没有实用性,也就没有了价值。
我们把知识的独特性与需求性相结合,可以将知识领域分为四象限。
第一象限:个人知识独特性极高,社会对该领域的知识需求极大。
此类知识往往是属于稀缺性资源,如果你是处在这一象限中,那么恭喜你——成为“知本家”了。
第二象限:个人知识具备一定的独特性,社会对该领域的知识需求有一定的需求。
大部分普通人士都处于这一象限中。
这类人有点像超市里的日用品,每个人可以依靠自己的知识找到一份工作;然而公司也可以轻而易举的找到他人来替代。
第三象限:个人知识独特性极差,且社会对该类知识的需求也不高。
如公交车售票员、银行柜员、保安、保洁员等蓝领,虽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其知识独特性非常低。
第四象限:个人知识的独特性较高,但社会需求较少。
如一些专业救援人员。专业救援人员的知识独特性很高,但灾害其实是一种偶发事件,需求量不大。
还诸如学术研究,艺术家等等。
走上这条象限的,一般都不是追求金钱、荣誉上的收获,更多的是获得自身心理上的满足。
论知识“你值多少钱?”——主要看自己是处在哪个知识的象限里。
每一个人,应该学会掂量自己的价值,而不是陷入在无休止的横向、纵向比较之中。
找到自己的方向,创造自己的社会存在价值——你会发现: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
财富永远和一个人创造的社会价值——成正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