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开学第一周,我们好像都有些小不适。暑假的一个半月,我们尽情地游历,尽情地绘画,尽情地手作,尽情地阅读,可以做灯罩五个小时还兴趣盎然,可以和老师聊天讨论六个小时却不知疲倦...... 开学了,我们要收拾起这些海阔天空,开始学校生活。
这时候,我看了这本书《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作者李跃儿,以前主攻油画和幼儿美术,后来主要精力放在幼儿教育上,因为她说,与其在画布上挽留风景,不如在孩子心灵种下美的种子。一切源于多年前她看到了《窗边的小豆豆》,“芭学园”的种子开始在心中慢慢发芽,2004年中国的“芭学园”在北京诞生...... 现在对她的称呼多是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和美术教育家。
我对北京的“芭学园”一点儿都不了解,但上网看了看李老师和她的芭学园的介绍,还有家长们的反馈,真的很美好,“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在这里的孩子应该都能找到自己身上发光的宝石吧。
读这本书的时候,心中总是阵阵酸楚,这里有那么多被拿走幸福的孩子,被折磨,被伤害。作者的儿子曾经就在其中。
我曾是位糟糕的母亲,因不懂儿童的世界,不懂教育,因而与学校老师一起对他实行折磨……
从幼儿园起,老师就不断告状,孩子上课不听讲,不看黑板,怎么说也不听,怀疑脑子有问题;上学后,变本加厉,成绩始终倒数第一,多次被劝退回家。打骂,赶出家门,甚至为刺激孩子,八九岁被送去熟人的饭馆打工,被送到垃圾场捡垃圾。这样的孩子一点儿也不陌生,因为学校里总会碰到。我们会觉得孩子乖张又可怜,也庆幸不是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怎么教?怎么能改变?应该说,李老师的儿子是如此幸运,因为他的爸爸妈妈经历了无数次崩溃之后,在看到一些极端案件之后觉醒了,他们用无尽的耐心和爱,用孩子一年的休学和全情陪伴让他重返童年,一起疯玩,一起打闹,给他充分的自由和尊重,13岁的孩子,开始喜欢婴儿玩具,看婴儿书籍,撒娇满地爬,将他以前本应经历的敏感期全部经历一遍,然后再慢慢恢复到现在的年龄。爱,一定是智慧的而不是愚昧的,这样的爱才有价值,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而爱的交互,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天使,还是上帝
作为教育者,应该是天使而不是上帝。一些成人总在扮演上帝的角色。他们对孩子拥有无上的权利,孩子的一切都被设计好了,而不管这样的设计是否正确。他们的爱是上帝之爱而不是天使之爱。这样的爱会爱出许多不好的后果。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孩子的幸福被成人拿走了,而成人的幸福也被拿走了,是成人自己。我们会将很多不幸福的事装在心里折磨自己。我们可以对同事、朋友慈爱,但当我工作一天疲惫地回到家,恰巧孩子又有些闹的时候,所有的爱都会消失。因为在我心里慈爱的库存远远不够,我把仅有的慈爱泼洒出去,再也掏不出慈爱给家人了。所以,所有的父母要想孩子幸福,就要在心中放进一个幸福的小篮子,随时为自己也为孩子收集一些幸福感,可能是公园长椅上折纸鹤的少女,亦或大踏步享受地吃着冰激凌的小男孩...... 父母要有超越自己的意识,要有超然的心态,这样就不会感到那么累,也会更容易把事情做成。
拯救,还是教育
中国真正的教育应该做什么?就是让战争不再发生,不让孩子成为“病人”,让他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让“拯救”这样的事不再发生。
应试教育是拯救还是摧残?因为成绩而经受学校家庭双重打压而成为“病人”的孩子,在书中随处可见。在我周围,虽然没有接触过“病孩子”,但因为成绩被老师批、被家长骂的孩子一定不在少数。女儿虽然还在小学,但多次和我聊过考试的话题。考试前的紧张,公布分数时的忐忑,以及在学校最讨厌的事就是考试后,因为同学们都在谈论错题、分数,还有个别一考试就兴奋的...... 我们不能埋怨学校,抱怨老师,因为学校有目标,老师们又是如此认真负责,兢兢业业。我们唯有在家庭中下足功夫,当然是用正确的方式。让孩子拥有正常的心理,成为她的港湾,和她携手同行。芭学园并不是避风塘,它只是更加让我们看到正确的指引和教育是多么重要。父母,用智慧的爱,和孩子一起,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