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尜之二种》本打算回忆童年,不想越写越长,七百字,八百字,最后居然超过了一千字。但是想说的话,还有很多没有说完,不耐烦被原来文本掣肘着修修补补,干脆再续一篇了。
上文说到尜之游戏颇类今日之棒球。今日,阅读相关信息。棒球场上,持棒击球者为一队,投球者、接球者为一队。详细规则可见知乎上,这篇文章的介绍。
现代棒球,据说是英国移民到美过后发明的。大概对应我国历史之,明朝中后期。收入“尜”字的《字汇补》清初写成。那么会不会尜从国外传来呢?不排除有此可能。但也有可能是平行发展。
生态学有趋同演化,是说如果两个物种占据相同的生态位,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往往会出现类似的演化结果。例如非洲的鸵鸟和澳大利亚的鸸鹋,虽然从外形上看几乎一样,但他们亲缘关系却不那么近。所以如此,是各自为应付类似的环境挑战而独立演化成了类似外貌。我想,尜于现代棒球也是这种关系。
持棒打击对抗的游戏,以我猜测,当始于古代之战争训练。我受到《民间儿童玩具——打尜》之启发。我乡之尜二头游戏,地上所画之圈何以命之,我实不得而知。但观《打尜》一文,其圈为“城”当可靠。此游戏实际是在模拟古代攻城守城之过程。“尜”,或者即为攻城之石炮、火箭之类攻城之器物。当然目前一切都还是假设,没有什么过硬证据。若打尜为古代之军事训练之遗留,那么兵书之中或有痕迹可循。上文我讲此游戏之流行有季节性,我映象中为秋季。此也即是古代所谓秋猎之时也。或许古代兵书中,真能觅获相关信息。
现代之棒球,观其规则,似乎是在模仿围城后援兵传递消息入城之情形。我所以有此推测,因双方攻守之称呼而起。若解球为攻击之物,则投球者为攻方才合理。现持棒者为攻方,投掷者、捕球者为同伙,且为守方。以战争之情形思之,惟围城打援,有似之。
“球”所代表者,既为投球者欲送与捕球者之物。一掷成功而能解一城之围者,惟有信息于战时可有此功也。故捕球者为被困城内之守城者;投球者为外来之援军。持棒击球者,为围城攻击者。如此棒球之游戏规则,逻辑方清晰易晓。此亦我之臆测,略记于此,以备后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