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永远要向有结果的人学习,因为结果不会骗人。很多人一直在自己的舒适区,无法突破,一旦跳出,就容易恐慌。”
无法跳出舒适区,人之常情。
可为什么无法跳出,是因为跳出会死吗?
那倒不是。就算死,也多是因不再处于舒适区的恐慌,可能恐慌而死。
最大的威胁从来不在外部,而在内部。
我们都知道,学习上有三种状态,分别是: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一直在舒适区的人,相当于放任自己裹足不前甚至后退。进益有限,堕落极易。长期下去,抗挫、抗压能力都会变得很弱。
学习区,是大部分学生惯常待的区域,在这里,很多事虽然勉强,虽然抗拒,但因没有触及恐慌区,所以大概率还是能够持续待下去。
至于恐慌区,主动进入该区域的人最少,但也最有成就,最容易出成绩。
有人说,在舒适区和学习区交界处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更有利于提升学习效能,取得成功。
也就是,至少要做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中庸之道,才是长存之道。
其实生活中很多事,都是同样的道理。
比如社会交往。
人既然处在一个集体环境里,无论生存还是生活,social是避免不了的。
对于一个喜欢“自闭”的人,如果舒适区是指完全杜绝社交,只自己和自己待着的话,学习区就是保留必要的社交,在别人主动时,也愿意适当配合。恐慌区,则是舒适区的极端相反——不得不频繁社交,且不得不表现得热衷此道。
但凡有的选择,很多“孤独患者”都不愿跳出舒适区。自己想做的能做的事,一直都有那么那么多,完全顾不过来,哪还有精力分给别人?
然而,从长远看,在舒适区待久了,人是会废的。无论学习、工作还是生活。
于是,只好妥协,找到一个自己不那么勉强,同时又能够符合大众期待的平衡。
也就是待在舒适区与学习区之间的交界地带。
这里的好处是:进可攻退可守。既能随时退回到舒适区,又能适度勉强地融入群体。
所以,对于不愿跳出舒适区的人来说,最难的不是在任性做自己和对世界妥协之间抉择,而是,如何找到那个让自己让世界都能接受的交集点。
这个交集点一定存在,你看不到,只能说明还没找到。就像很多问题,书中都有答案,你找不到,只是因为还没看到那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