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你想修改哪一段?
以前,你总是和这个世界抗争
因为,不喜欢命运的安排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
你想要修改好多段
可是现在
你突然发现
会发生的
就是一定会发生,且应该发生的
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迹象
那是因为,还没到那个时间点
“自己”这个东西,一开始是看不见的
通过书籍,通过电影,通过艺术作品
我们才能真正的发现自己和认识自己
今天给大家分享5本疗愈心灵的书籍
愿你们都能打开自己内心世界的大门
1《时间的秩序》
为什么我们记得过去,而非未来?
时间的“流逝”意味着什么?
是我们存在于时间之内,还是时间存在于我们之中?
《时间的秩序》作者卡洛·罗韦利用诗意的文字,邀请我们思考这一难题——时间的本质。
每个人一天都是过24小时?
错!
世界上每个点的时间都不一样,有的人过得快,有的人过得慢。
比如,高海拔山上的人就比地面上的人时间过得快。
时间就是过去→现在→未来这样的顺序?
错!
时间是无序的,你以为的顺序只是你主观上认为的顺序。
从心出发来看,我们都活在当下?
错!
宇宙中不存在同步的当下,我们目击的“当下”,已经是几纳秒之前的事了;我们听到的声音,已经是他/她几毫秒之前的声音了。
在我们的直觉里,时间是全宇宙统一的,稳定地从过去流向未来,可以用钟表度量。
可罗韦利向我们揭示出一个奇怪的宇宙,在这里,时间的特质一一坍塌,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取决于我们的视角……
比如,之所以我们能感受到这样的物质世界,仅仅是因为,从人类的视角出发,只能感受到这样的世界而已。
《时间的秩序》这本书被誉为,自《时间简史》之后,物理学与哲学融合的典范。
阅读这本书,我们会不断感慨我们的局限和宇宙的无垠,它为我们看待世界提供了一个有趣而灵活的视角。
也许,我们所有的抉择,只是进入了其中一个宇宙,所有的机会成本,都不会沉没,因为另一种选择下的平行宇宙总会同时存在。
2《最好的告别》
“若有可能事先获悉,你想不想知道自己确切的死亡时间?”
2年前,我在一档节目里面,看到了一家特殊的体验馆——醒来死亡体验馆。
在这里,你可以体验到频临绝望的崩溃,死亡瞬间的恍惚,甚至是焚化炉的炙烤。
虽然这种死亡体验的时间是短暂的,但我们都知道:探索生死命题的路途是漫长的。
从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开始,人对生与死之间的思考就没有停止过。
死亡教育,一直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缺失的一环。
我们总是喜悦的迎接新生命,却习惯了对生命走向结束闭口不谈。
如何坦然接纳生命的必然逝去?
如何帮助家人、亲友度过人生最后的黄昏岁月?
当我们年老体弱,不能照顾自己的时候,是什么使生活值得过下去?
《最好的告别》这本书,会让你对这些问题产生新的思考和认知。
这本书的作者阿图·葛文德,不仅是美国著名的外科医生,而且是哈佛医学院教授、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病患安全挑战项目负责人、《纽约客》杂志医学专栏作家,还曾担任白宫卫生医疗政策顾问。
但我更愿称他为一位思想家。
也许你还年轻,死亡离你还很很远,但不可否认,我们都是一步步在走近死亡。
怎样的生活才算是好的生活?
如何的人生才算是圆满的人生?
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去接纳最爱的人离去的那一刻?
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
但是,人在最后时刻想要留住的才是对他而言最重要的。
愿所有热爱生命的人,都能给自己的生命一个优雅的收梢。
因为这收梢,本身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3《被讨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若是早些年看,可能会被我归纳为鸡汤书。
而现在看,它犹如一个明灯点燃了我混乱的世界。
书中的青年不断向哲人提出自己的问题:
我们的不幸是谁造成的?
人真的可以摆脱原生家庭的创伤吗?
为什么自卑感不是真的?
为什么说不是缺乏能力而是缺乏勇气?
哲人的观点简洁而有力:
一切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所谓自由,就是被人讨厌。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世界极其简单,人人可以获得幸福。
哲人的话字字珠玑,让人醍醐灌顶。
从阿德勒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之所以强调自己的缺点,是因为害怕被人否定和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害怕他人的轻视或拒绝。
可是,“喜欢”或“讨厌”,是永恒的吗?
此一时你讨厌的人,彼一时可能会为你带来绝佳机会;你此刻交心的莫逆知己,到了十字路口也不得不分道扬镳。
人性是复杂的,你得用动态思维来看待人际关系。
就像旅人依靠北极星旅行一样,人生也需要“引导星“,不断朝着这个指针走,就能获得幸福。
这颗星就是:他者贡献。
他者贡献很容易理解,就是始终为他人创造价值。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自己有价值时,才会获得勇气。
生命的本源是高贵而神圣的。
每个人来到这世上,都带有一种使命,就是让自己的人格得以完善,潜能充分发挥,进而为他人和社会创造价值,并从中感受到幸福。
4《少有人走的路》
最近翻出了一本很久之前读过的书。
那时候我刚和一位合作伙伴分道扬镳,事业和友情的双重受挫让我处于暗无天日的痛苦之中,做什么都没有动力。
而这本书的第一句话是:人生苦难重重。这句话让当时的我仿佛感觉找到了知音。
继续读下去,我发现这本书其实想告诉读者:只有直面苦难,才能走向真正的成熟。
人避免不了痛苦,尤其是在追求目标时。
如果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痛苦,感到痛苦就是你的幸运。
因为这是一个信号——你需要寻找解决方案以便继续前进。
通过直面痛苦,你能把自己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看得更透彻。
反思并解决这些问题会让你更具智慧,痛苦和挑战越大,效果越佳。
那么,痛苦就会成为你快速进化与成长的工具。
这本书是《少有人走的路》,作者是一位美国心理医生派克,多年的心理治疗经历让他对人的心理和情感有深入的洞察和独特的见解。
派克有一句总结得很好——心智的成熟,其实就是从小宇宙进入到大宇宙的历程。
的确,经历得越多,见识得越多,眼界开阔了,就越来越发现我们所在的天地狭小,曾经那些看起来了不得的事情,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经历繁华,人生就会变得厚重;
走过世界,格局才能变得开阔。
5《相约星期二》
“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情?”学生问。
——“与生活讲和”。老人答。
一个病入膏肓的老教授(莫里·舒瓦茨),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与自己的学生(米奇·阿尔博姆)在每周二进行交流谈话。
他们话题涉及到如何面对家庭、感情、衰老、金钱、爱、婚姻、死亡等诸多方面 。
14次谈话,像是14节有哲理的人生课堂。
后来米奇·阿尔博姆把他们谈话的内容写成了一本书,叫做《相约星期二》。
同名电视电影于1999年12月5日在美国上映,豆瓣评分8.8分。
在莫里·舒瓦茨看来,生活从来就没有什么“来不及”,他的每一天都在改变。
这样的改变是“向死而生”的生活态度为他带来的。
他说:“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在莫里·舒瓦茨看来,只要明白了什么是真实的需求,就会走向爱和奉献。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爱、恐惧、性、信念是人类的四种基本驱动力。
如果驱动力四元素配比中的信念严重不足,表现出来的行为会包括缺乏远见、只看眼前利益、用下半身思考等。
爱、恐惧、性、信念的四元框架可以应用在众多场景中,用来理解人们行为背后的原因、引导行动、判断个人或组织的发展轨迹。
很多人都讨厌衰老,因为它意味着我们在一步步走向衰亡。
但反过来想,也正是因为衰老,我们才有了成长和变化。
活着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某种宏伟的事业中,还体现在平淡的生活中,默默的爱与付出中。
这是一个生命垂危的老人,把自己的一生掰开揉碎,凝练出的生活智慧。
读完之后你的内心更加从容和笃定,你会轻装上阵,而不再匆匆赶路。
你的每一个细胞中包含着1米多长的DNA,如果你把体内所有的DNA搓成一根细细的线,它能延伸100亿英里,比从地球到冥王星的距离还远。
也就是说,光靠你自己就足够离开太阳系了。
从字面意义来看,你就是宇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