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弟弟的生日。我一大早就在家族的微信群中@了弟弟,祝他生日快乐。紧接着,母亲,婶婶都开始发红包祝贺他的生日。后来姑姑(弟弟的母亲)感叹,我总能记住弟弟妹妹的生日,并第一时间送去祝福;而我自己的生日他们却都不记得。
2018年的这个生日对我来说,并不那么值得回味。因为我已经连续3个月一直沉浸在抑郁的情绪中无法自拔。(我的父母对此一无所知,至少在读到这些文字之前是这样的)。生日对这时的我来说,只会增添一种痛苦——我又长大了一岁,却在这时失去了活着的意义。因此,当姑姑因为忘记了我的生日而愧疚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她应该时刻记得我的生日。姑姑平时工作很努力、很忙。但是只要她来北京,还是会尽力约我们出去吃一顿饭,见上一面。我非常理解她,敬佩她,知道她也很爱我。相比于这一点,生日祝福已经完全不重要了。
当所有人都在为我能时刻记住别人的生日而感动不已的时候,我却意识到了自己的又一个问题。的确,不光是对家人,我对身边的朋友、同学,甚至只接触了一个月的同事,也会在日历上清楚的标注出他们的生日,时刻留意他们的喜好,送上适宜的祝福和礼物。我相信,他们每个人收到我的祝福和关心都会很感动,我也从中体会到了无与伦比的幸福。
如今仔细想一想,从小到大,我对待自己,是否也如此用心呢?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真的这么在意自己,我会任由自己抑郁的情绪蔓延而放弃治疗吗?
从小到大,我为了成为一个在每个人看来都是“乖乖女”和“听话的孩子”而费尽心力(或者可以说是心机),甚至不惜为此隐藏真实的自己十几年。也因此,如今的我不愿面对真实的自己,渐渐产生了抑郁的倾向。
十几年来,为了不被父母在晚饭的时间“批斗”,我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考试机器;为了不被说“没出息”,我让自己变成了一个心思深沉的人;为了不被父母的言语伤害,我拒绝向他们袒露我的内心;为了不让他们失望,我独自承受着等待学业结果的不安。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我曾经对自己重拳捶打以致全身发麻;也曾让自己的手臂被刀划得鲜血淋漓失去痛觉;更是在这几个月中让自己在抑郁中沉沦,感受不到活着的意义。
如此看来,我对自己,并没有像对待他人那样用心。为了迎合别人的“期待”、“应该”和“规矩”,我甚至选择放弃了“自己”。
经过这些天的自我治愈,我开始正视我的内心。我明白,我是一个情感丰富、内心非常敏感的人。任何一丝小的情感波动都会在我的心中掀起波澜。这没有什么。这并不代表我有多脆弱。相反,我如今还能够自我治愈恰恰证明了我并不是一个脆弱的人。我要做的,不过是正视这些情绪,给自己的足够的时间,等待波澜的平息。
我是幸运的,我现在有足够的时间让自己慢慢从抑郁的情绪中走出来。无论是看书、画画、练习书法,还是坚持写作,都让我有时间一个人独处,自己与自己对话,深入探寻自己的内心。
十多年来,我从来没有正视过真实的自己,这也让我有一种错觉,别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实的我。我也因此很难接受真实的自己。在认清自己这个问题上,我需要更多的时间。
现在,我所了解的真实的我,是一个内心敏感、情感丰富、感性与理性并存的文艺青年。什么科技,什么编程,什么管理,在我这里都不如文化艺术重要。在文学和艺术中,我体会到的是自己的存在、自己的生命。他们让我能够享受这份生命,能够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在此,我还是忍不住想要臆想一下。如果我对我的父母说:“我喜欢文学和艺术,想向这个方向发展。”
他们会考虑的一定是我能在这个方向上做出什么成就。甚至会想到我能否成为一个作家或者是一位艺术家。当然,他们也会承认,他们并没有给到我足够的“文学”或者是“艺术”的基因能够支撑我成为一个“XX家”。所以,自认为饱经历练能够熟练应对各种风波的他们会让我现实一些。他们会说这个方向的工作很难寻找,工作不稳定,甚至会说我的专业知识并不足以支持我向这个方向发展,等等。他们列出这么多的理由,只是为了让我再认真考虑一下,然后对他们说出一个及其具体且符合他们“意愿”的措施,例如:考个研究生,报考一个名牌大学,或者报个培训班继续学习编程技术,把文学艺术仅仅当成爱好。
如果我还是原来那个我,我会忽略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去迎合他们的“意愿”。然而,如今的我并不打算这么做。十多年来,我最缺少的就是“时间”。不是思考的时间,而是认清自己的时间。我的思考并不比别人少。那个“假我”曾经想方设法的出国只为了能够逃离父母身边。如果我当时能够认清自己,我一定会让自己用一个暑假,哪怕是一年的时间来决定自己到底要去哪里?到底要学什么?到底想要什么?当然,这个过程要剥离开别人塞给我的他们的“意愿”。
这样的我在父母看来,是危险的。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子女不要经历那么多波折,按部就班地走大多数人走过的路最好。因为在他们看来,那是经验,是保障。但是,这个世界上哪里有那么多的“保障”?
鲁迅先生说过:这个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但是,中国人这么多,大家都走一条路,路不会塌吗?这个时代,更是有太多的不确定性。看看《奇葩说》上的那些奇葩们,个个身怀绝技,出口成章,语出惊人。再看看李诞,更是凭借一张嘴和自己的才华创办了轰动全网的《吐槽大会》。这些人的选择,在他们父母看来未必都是有保障的。他们却在今天的网络时代展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
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我也一样。我并不是相当网红,我对网络没有那种热切的兴趣。我目前的兴趣,在于探寻这个刚刚发现不久的“真实的我”。我是一个有趣的人。我更想知道,这么有趣的我,究竟能不能找到一个机会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