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浅谈《阿Q正传》

浅谈《阿Q正传》

作者: 梦想的简书 | 来源:发表于2017-10-22 09:30 被阅读132次

梦想

                            前言

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81周年,我写《阿Q正传》的心得,得到众多书友的鼓励和帮助,错误明显,意见中肯,再此表示感谢:唯有奋斗的沉默,我就知道交了一篇不该交的心得;百川的纠错和建议,让我认识到喜大姐组建的经管创业阅读室和唯有奋斗组建的旗舰社群里,的确高手如云,值得我认真学习。昨天又碰到我的领导,俯下身去一字一句的给予修改,领导这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熬夜四个多小时,值得钦佩。领导就在咱们群内,她就是被评为优秀房主的海青。谢意一并奉上。

                  阿Q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一)

鲁迅说:他要“给阿Q做正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有专家学者概括阿Q性格的十大方面: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完整的体现了阿Q的性格特征,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来说便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当和别人争论时,双方都不服输,争论不过别人时还不服气。从车辆互不相让的事件来看,如果没有阿Q的精神胜利法,每一个人活的都会很累。别的不说,就说人和人之间的隔阂都能把人累死。阿Q投靠革命党,假洋鬼子理解成他的头有毛病,光头县官理解成阿Q偷了东西却不来投案——“头,偷,投”。鲁迅先生的伟大就在于“喜、笑、怒、骂皆成文章”,以致于同时代没有对手,难怪鲁迅先生发出了“我想找个人站出来批评我”而不能的悲哀。

无论是“树上骑个猴,还是地上七个猴”都是同音字给人们带来的误会和笑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上段提到的关于“头,偷,投”的误会,这也是鲁迅先生把严肃的重大事件用轻松笔调表现出来。把日常生活中所问非所答,沟通不畅闹出的笑话,演绎成现代娱乐场所的万民皆欢。 ​

鲁迅在阿Q的籍贯问题上绕来绕去,也就逗乐。这一逗乐不打紧,因为阿Q这个人是南京的鼻子,北京的嘴,陕西的屁股,哈尔滨的腿,这么一个组合体。以致于我们好多人猜测“到底是骂谁,又是在骂谁呢”? 阿Q有我们身上的影子,所以有那么多的人对号入座也就不足为奇了。

阿Q这类人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阿Q爱听恭维话,有一回有个老头子说“阿Q真能做”,不管是不是真心的,而阿Q却“很喜欢”。鲁迅有篇《立论》说:一家财主生了个孩子,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能做官,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能发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恭维话很多人说,都讨得了主人欢心。而其中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要死”的人却得到一顿痛打!假话能让人喜欢,真话却让人不舒服,正所谓忠言逆耳。

                              (二)

赵太爷的儿子“高中”一事,阿Q去道喜时说自己也姓赵,赵太爷打他耳光说他不配姓赵,他并没有抗辩,只是摸着左颊退了出去。

现在看阿Q真姓赵,因为就是赵太爷在此,“即使真姓赵也不该说嘛!”更何况人家阿Q还真比赵太爷长三辈。赵太爷一个跨步,一抬手并发出了“你敢姓赵”的恐吓加掌掴。不敢姓赵那倒好说,姓只是一个符号。再者,赵秀才的一句专是官府阔人用的“忘八蛋”便可以让他不自觉的怕起来。

赵太爷欺人太甚,而阿Q又该怎样生存下去?阿Q挨骂,挨打;不敢大意的坐在别人旁边,却敢去招惹自己藐视的王胡;打骂抢了自己饭碗的小D,他也变得畏强凌弱。阿Q也有出气的地方。拧女人大腿,认为女人在外面走就是想引诱野男人,对小尼姑动手动脚,然后从而对女人产生了一种飘飘然的感觉,进而和吴妈求婚。这些表现,虽然新思想传入,却改不了骨子里的封建思想。然而现实却给他迎头一棒,求婚失败了,这还不打紧,要命的是加深了他对官府的恐惧。在阿Q心里,赵太爷就是官府。从每次地保去问罪,顺便榨走二百文,晚上加倍四百文酒钱的老规矩中,附带说一下,还不让还价,就能看出来阿Q的无奈和害怕。不让还价倒也罢了,毕竟是他们制定的规矩。大家记不记得,卖衣服有钱一回的阿Q,不知是为了显摆还是怎么的,说好的200文酒钱,地保看到一大把铜钱,顺便‘全拿过来吧’,不讲理的给全掠夺走了。

作了一次窃贼之后回到未庄炫耀,将偷来的东西低价出售,在大家纷纷讨好的态度里趾高气昂。这段里面表面看是阿Q扭曲的价值观,而实际上,鲁迅把一群人的扭曲的价值观都写出来了。最明显的就是赵太爷听说阿Q发财以后让往家里送东西,破例点了一回灯,阿Q的待遇何等高!当阿Q到了以后,赵太爷就表现出奴隶性来,“听说你有一些旧东西,这很好的,……因为我倒要……”说话底气不足,吞吞吐吐上就看出来了,再也没有“你敢姓赵”的霸道气了。

阿Q的日子过到这种的地步,怎么打发时光呢?和王胡比身上的虱子,这么一比,有人就会问了,大小和数量还有响动,鲁迅先生都写出来了,有那么夸张吗?这个还记得《藤野先生》里说日俄战争,中国人做侦探,被杀头那一幕吗?五大三粗的一群中国人,看着同胞被杀而拍手大笑的场景吗?由此可见,多么愚昧麻木!无聊的人随处可见,可以用阿Q展现出来,像阿Q一样,乏味无聊,也就不难理解了。

看见假洋鬼子拿着哭丧棒向自己走过来,知道马上要挨打,于是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这一细节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在大堂上看到穿长衫的人,他的膝关节自然而然的宽松,身不由己的跪下了。这可以看出他天生带有一种奴隶性。说到这里,想起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中的名言来:第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不让他跪,就是已经没有皇帝,到了民国了。做奴隶做不成了。那为什么后来又跪下了呢?鲁迅又列举了第二条: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从阿Q交代的年龄上可以看出来。三十多岁,正是清末民初,奴隶性一时改不了,习惯地跪下了。

                            (三)

阿Q是个符号,是辛亥革命的符号。他是胜利者,不是失败者。小说中写得明明白白:“有些胜利者,当克服一切之后,看见死的死了,降的降了,‘臣诚惶诚恐死罪死罪’,他于是没有了敌人,没有了对手,没有了朋友,只有自己在上,一个,孤零零,凄凉,寂寞,便反而感到胜利的悲哀。然而我们的阿Q却没有这样乏,他是永远得意的。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

全篇只有他是个三度空间人物,不但有“起居注”,而且说到他的内心活动和外在表现。

阿Q为什么进城?经济上让榨干了,吃不饱肚子了。穷的“只有一条裤子了”,因恋爱问题又被赵太爷狠狠地敲榨了一回,彻底解决不了“肚子饿”这个太窘迫的问题。走投无路,被迫进城。

阿Q因祸得福,交了好运,刚进城就认识了几个朋友,干了“一件大事”。由此得了一包东西,让阿Q又由福惹祸。阿Q只不过是个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计的一个“小角色”,由于官府要面子上好看,笔头这么一动,由“从犯变成了主犯”了。交了几个刚认识的朋友,干了一番“事业”是福,交友不甚,又让官府冤枉致死是祸。

小说中其他人物便都是二度空间的,是从Q君或作者眼中看到的形象,有表无里,也不连续。这样一看,Q君便居中巍然独立,线型发展,从考证姓名,经过“优胜”到“悲剧”,发生“生计问题”,然后是暂时“中兴”而走入“末路”,在“革命”和“不准革命”之间得到“大团圆”的终局。在这“结构”中,Q君是“三度”中心而为“二度”人物环绕,展开“线型”活动。“结构”实在是非常严谨。这一“程序”和辛亥革命正好平行一致。阿Q是辛亥革命的符号,极其明显,无须多说,且说他本人。他是永远“自我感觉良好”的,最可佩服。他一生自以为是,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有错,不需要“自我批评”,因为不对的总是别人。圈画不圆,他只感到“羞愧”,乃是“精益求精”之故。他只有胜利,从无失败。

                              (四)

有著名学者看了《阿Q正传》以后指出:用时兴的《易》数眼光看,Q君是中心,贯串着九宫、八卦。我仔细读了读,想了想,又请教了这个学着才明白。原来,全篇九章,排出九宫。去掉第一章《序》便是八卦。围绕中心的是一对又一对人物。我们看看都是谁。赵、钱两位老太爷,举人和秀才,假洋鬼子和把总老爷,小尼姑和老尼姑,王胡和小D,赵白眼和赵司晨,吴妈和邹七嫂,管土谷祠的老头子和问案判案的光头老头子,刚好是八对。这个著名学者说:分属“休、伤、生、杜、景、死、惊、开”八门。这样看来,组织确是非常严密。这是“掐指一算”就会明白的。学者告诉我,“八”是中国数字符号传统中的首要符号,是传了几千年的“两仪、四象”对偶的文化思路。

从整体上来看,阿Q的一切作为都不是孤立的。那八对人物也是互相联系结合起来的。可是这还不够完整,不能构成一个不停运转的“引力场”。好比几何学中的点是虚拟的,必须成为线。线仍是虚拟的,必须成为面。面还是虚拟的,必须成为三度的立体才能构成世界。三度以上便出了人的感觉认识以外了。阿Q这个中心加上八对辅弼,仍然是一群点结成面,要成为整体还得有弥漫空间的“以太”。

打阿Q的是“闲人”。没有这一打,就没有“儿子打老子”这句名言。赌场里少不了“闲人”。酒店里看他挨打的是“闲人”。看他和小D打架的是“闲人”。传阿Q发财并“探Q的底细”的还是“闲人”。一直到后来赏鉴Q君“示众”上法场的仍旧是“闲人”。“闲人”就是“未庄人”,无处不在。最后一段点出未庄的“舆论”。

“舆论”是谁造的?当然是“闲人”。小说写的是“闲人”。没有“闲人”就没有未庄,也就没有阿Q和那八对人,没有“革命”,也没有“不准革命”,没有了这篇小说。

鲁迅先生在多篇文章中都写过闲人:《孔已己》中有,《祝福》中有。不但鲁迅写闲人,很多作家都写闲人。老舍的《茶馆》里有闲人;叶圣陶的《多收三五斗》中也有闲人。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闲人都是物以类聚。闲人、闲话让茶余饭后的人们多了一点娱乐八卦的谈资。

光有闲人不行,这不是全部,这不过是未庄一个村镇。小说中还说:“村外多是水田,满眼是新秧的嫩绿,夹着几个圆形的活动的黑点,便是耕田的农夫。阿Q并不欣赏这田家乐,却只是走,因为他知道这与他的‘求食’之道是很遥远的。那里的农夫,是生产者,是养育者,在“舆论”之外。虽然他们只是“几个圆形的黑点”,但他们却是小说的未来,其寓意超出了阿Q,超出了辛亥革命。

这部小说不仅在历史长河中没有“速朽”,而且还进入了世界文学文库中,成为了经典。

相关文章

  • 浅谈《阿Q正传》

    梦想 前言 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81周年,我写《阿Q正传》的心得,得到众多书友的...

  • 双阿正传

    ——原著《阿甘正传》和《阿Q正传》影片。 《阿Q正传》,鲁迅小说代表作。写于1921~1922年...

  • “阿Q 正传”的 “阿Q精神”

    “阿Q 正传”的 “阿Q精神” 阿Q"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阿Q正传”中的主角,很多人都读过这篇小说。很少有人没听...

  • 临渊随笔(浅谈阿Q正传)

    鲁迅先生说: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旁人只觉得吵闹。 大部分人都喜欢看戏凑热闹。 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叫故事, 发生在...

  • “阿Q正传”

    从小学课本中,老师的课堂上知道了鲁迅,知道了阿Q,一直以来知道的只是道听途说,这么多年来却没有主动的去读一读寻一寻...

  • 阿Q正传

    今天看了一部老电影。 阿Q正传, 在影片的结局, 旁白说到, 阿贵到底死了, 他是没有后代的。 可是据考证家考察,...

  • 阿Q正传

    短文摘抄: 1.有人说:有些胜利者,愿意敌手如虎,如鹰,他才感得胜利的欢喜;假使如羊,如小鸡,他便反觉得胜利的无聊...

  • 阿Q正传

    第一章《序》:阿Q还沉睡在背景之中,也还没有给予姓名。作者仿佛从传说中发掘实际人物一样。用考证学的方法描绘阿Q这个...

  • 阿q正传

    年少时不懂鲁迅也不懂鲁迅的作品,年长一些了却是由衷的佩服这个以笔带刀的文学家!尤其是他的这部《阿q正传》,每读一遍...

  • 阿q正传。

    第一章 序 我要给阿q做正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这足见我不是一个立言的人,因为从来不朽...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谈《阿Q正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kkg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