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宋词串起两宋

作者: 永远语 | 来源:发表于2018-06-25 20:28 被阅读0次

    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公元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这为宋朝军事实力落后埋下祸根。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统一全国,宋真宗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后逐渐步入治世。之后宋与金联合灭辽,但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导致靖康之耻,徽钦二帝被掳,北宋灭亡。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1234年联蒙灭金,1235年爆发宋元战争,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 。后世认为宋朝“积贫积弱” 主要是在军事领域 ,但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确实不可置疑,这在相关历史著作中可见一斑。宋朝出现了宋明理学,儒学得到复兴,且没有严重的宦官专权和军阀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

    前朝: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改元建隆。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李煜不应该做皇帝,他应该是个文人或者艺术家,可偏偏生在了帝王家,承受他不该承受一切。赵匡胤捉住李煜时,应该是满心欢喜,可惜他没有想到,仅仅不到200年,就会有他的后代步了李煜的后尘,顺便毁了他的基业。

    大宋王朝的建立与李煜是没什么关系的,他是一个阶下囚,苟且偷生的活下去才是他的第一要务。应该说赵家还算不错,没有立即铲除他这眼中钉,但是亡国苟活的日子又岂是那么轻松:

    相见欢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林花惜别,泣血无泪,虽苟活难得自由,一生坎坷几人知,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终无力改变,“人生长恨”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更是一生蹉跎、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认为他贼心不死,心系旧国,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这哀怨虽如同长江水滔滔不绝,但历史的轨迹却不会因此停歇。

    治世与兴盛:历经宋太祖宋太宗的修养,再到宋真宗上台后前期勤政治国,北宋由此进入太平。在辽宋对峙时,宰相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与辽军相持在澶州城下,经过几番交涉,两国议和成功。和约主要内容是:宋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开放边境贸易,双方为兄弟之国,史称该和约为“澶渊之盟”。自此之后北宋外战逐渐消失,内部经济开始发展: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自小就是神童,14岁竟然就参加殿试,并在此后一生官运亨通。但他却为人刚简威猛,待人以诚;虽处富贵,但生活相当简朴;并且乐于奖掖人才,当世名士,皆出其门,在内政外交军事均有建树。晏殊执政时,范仲淹、韩琦、富弼皆受重用,台阁也多一时之贤,做了许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大事。虽然同为婉约派,晏殊词中没有柳永那种羁旅愁苦,事事坎坷,这是由于他一生富贵,仕途坦荡决定的,同样因为富贵,所以他写词纯为抒写自己的性情,不必为应酬而苦心费力,故有真性情。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瓛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一首望海潮,可从民间窥见这苏杭盛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名不虚传。柳永仅以仅寥寥数语就涂写出一幅幅优美壮丽、生动活泼、繁荣富足的画面。我们可以看到“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盈实富庶,“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的轻快欢欣,以及“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风流潇洒。这一切,都只能产生在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动所创造出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基础之上。清明上河图以图像证明,而望海潮以文字证明宋朝民间的繁荣与富足。

    可是柳永却一生困顿,四次进京四次不第,直到晚年方进士及第,授予的也都是些小官,还屡遭打压,他一生虽然宦游沉浮,但更是混迹于红尘花魁、浪迹江湖之间。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一首雨霖铃,是与相爱之人的依依惜别,如何又不是他这半生坎坷的写照。传说他死时连下葬的钱都没有,还是平常传唱他的词曲歌姬凑钱将他安葬。

    虽然在官途上无所成就,但是作为婉约派代表,他却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庆历新政:乾兴元年(1022年),赵祯即位,时年十三岁。在位中期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期间,辽朝趁机重兵压境,迫宋增输岁币,史称“重熙增币”。针对北宋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赵祯于庆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但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诸族,并招徕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尊称“小范老子”。范仲淹小时家境贫寒,立志苦读才有了今日地位,因为见识过民间贫苦,也见识过朝堂富贵,才使得他立志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毕生的追求。在见识了大宋边防的溃烂和腐败,见识朝中众官昏庸之后,也让他明白,外患并不可怕,怕的是内部糜烂而无可救药,于是他发动了庆历新政: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一作:留人醉)

    我不知道这首词写于何时,但我姑且认为它写于庆历新政失败后,因为我认为看似抒发的是乡愁,实际上隐藏在背后的是对新政被攻讦,自己被外放的无尽愁苦。朝廷陈弊积久,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非改革无以为继,但哪个改革家又有过好下场? 新政实施后,某些人利益受损,于是毁谤新政的言论逐渐增多,庆历五年(1045年),反对声愈加激烈,历时仅一年有余的新政也逐渐被废止,改革以失败告终。在之后受好友所请,一篇《岳阳楼记》横空出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虽改革失败,但是他谥号中的文正二字,足以说明他出将入相的功绩。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作为范仲淹的好友兼同学,欧阳修自然是跟范仲淹站在同一战线,而作为国家的精英他也是看得出大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处境,与欧阳修交往颇深的范仲淹着手呼吁改革,他把社会问题归咎为腐败,而欧阳修看得更深刻,认为冗官冗员才是根本问题。而自然新政失败,也受连累被外放,几年屡次调换不得回京。不过幸亏他被贬,否则我们怎么能看到《醉翁亭记》这样的千古名篇。而他比范文正公幸运得多,之后被召回京师,还担任唐史和五代史的编纂。

    熙宁变法:北宋经仁宗、英宗至神宗时期社会趋于稳定,1067年,宋神宗即位,决心变法。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被召到开封,主持变法工作。熙宁二年(1069)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推行新法。变法派形成了吕惠卿、章惇、蔡确等为变法派中坚力量的体系。但由于保守势力过于强大,王安石两次推行新法,均以失败而告终。哲宗元祐年间,司马光上位,英宗皇后高氏彻底废除了新法。至此,北宋开始走向衰亡。

    在范仲淹之后,又有一个人步了他的后尘,这个人就是人称拗相公的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他以商鞅为偶像,坚守这样的信条,认为只要自己坚定信念,把新法坚持推行下去,就能完成范文正公未竟的事业,也能够革除大宋的弊端:

    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作为一个改革家、思想家,王安石高瞻远瞩。在此之后他进京锐意改革,决意不让大宋王朝重蹈南朝覆辙。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看到这繁华盛世之下掩藏的危机,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以史为鉴;千古凭高,谩嗟荣辱,张嘴即可;江水东逝,咫尺千年,看透世事者,不过寥寥数人。更多的只是随着滔滔江水而来地的一声感叹,更多的人,都是那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商女而已。因此,他的改革被无情的挫败,甚至连当时他的支持者都出卖了他。

    除了个拗相公,幸亏这时代还有个苏轼,这个千古文人集大成者: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诗词书画无一不精。而最戏剧性的是,两人差点做了一辈子冤家对头: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也是个神童,而且在科举考试大显锋芒,被欧阳修器重;不过他却是个守旧派,跟王安石这个变法派结下了不小的梁子,两人多次写文互贬。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借由头把苏轼贬出京城:

    元丰二年(1079年),乌台诗案发生。新党控告苏轼“愚弄朝野,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王安石变法失败,闲居金陵,不但没有落井下石,反而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多少人读这首词都被其中的壮世豪情所感染,感三国英雄的风流倜傥,感赤壁之战的雄浑激烈,感长江壮丽风姿,却不知苏轼凭吊的不是真正的赤壁,他自己当时也在别人的层层监视之下,心中苦楚难以诉说。但即使处于如此困境他也不该改自己的乐观旷达的本性,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然而在这之后他又因支持新法屡遭贬谪,从湖北到浙江再到广东,一贬再贬,最远到了海南,这天涯海角之地,可是他依旧不改其心: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就是他这坦荡一生的写照。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南宋建立: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因为被委派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出外招兵而免于此难,不久在应天登基,金兵继续追杀,他逃到了扬州,后来又被逼无奈,出海逃亡,最后在临安(今杭州市)落脚,暂时稳定下来,之后建立了南宋,是为宋高宗。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据考证这首词写作时间应在李清照婚后不久,李家本就是官宦世家,而他丈夫赵明诚就更不用说,而更难能可贵的是两人兴趣相投,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此时丈夫出差在外,新妇在家急切盼望丈夫归来,可见这真是一对伉俪。但是,两人不知道的是,国家的末日已经快要来到,他们的幸福生活也将随着战争的到来彻底毁灭,乱世之中的个人只如浮萍。

    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身流,改嫁也被欺骗,苦心收集的金石古卷被付于一炬,身为弱女子无奈于世事的改变,盼望朝廷振作收复失地回归故乡却终不可能,伤于人事,恨于时事。她的作品再也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彻底转为沉郁凄婉,满腔愁苦。这朵千古词苑盛开的女儿花,却只能以泪浇灌。好在家底厚实,她不必流亡街头衣食无依,但是却难消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于北宋末年投军,一生致力于抗金北伐,他亲手训练出“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岳家军,可惜遇上了一辈子没胆子的赵构和赵家人。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赵构、秦桧却一意乞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岳飞班师。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一同,被赵构和秦桧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但公道自在人心,一首满江红,是传唱千年拳拳爱国之心。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与金于书面达成《绍兴和议》,两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宋割让从前被岳飞收复的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进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与辛弃疾一样一生致力收复故土,但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进士时被秦桧记恨,直到他死才进入朝廷;直言进谏,数次建言献策,却屡遭贬谪,一生奔走难得重用,六十五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直到绝命诗还要写到: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积贫积弱,日见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时代。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申。“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了悲壮沉郁的《诉衷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他们是文人,但也是可以拯救时代的英雄,可惜这无胆的南宋王朝不识英雄,只见奸人。

    在李清照逝去之后,在她做梦都回不去的故土,一个孩子呱呱坠地了,这就是一生立志收复故土的辛弃疾: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与一般文人不同,他不仅会写词,而且本身武功也不弱,并且还曾经是领兵打仗的将军。他虽然生于金国但是却心向南宋,考中金国进士只为打探敌情;二十一岁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仅仅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与其说他是词人,不如说他是将军。

    可是,满怀报国之心的辛弃疾不知道,南宋朝廷的卵子早就没了,偏安一隅寻欢作乐才是他们追求的,暖风吹的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辛弃疾所献上的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无一不是发自肺腑,无一不是他在敌营十数年辛苦总结,但朝廷却反应冷淡,不置一词,“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现实对辛弃疾是残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另外,“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也阻拦了他仕途的发展。虽然现实在消磨他的热情,但是他却从未放弃过自己的志向。

    在宋高宗之后,宋、金两国发展相对稳定。孝宗即位后,改革朝政,力图恢复,宋朝相对进入到一个兴盛时期,孝宗平反岳飞冤狱,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金国也有几次南侵,但大都半途而废,孝宗也进行了北伐,但也未能收复国土。隆兴二年(1164年)十二月,宋、金正式签定和议,史称隆兴和议(又名乾道和议)减少贡献,割让秦州及商州,维持疆界。绢贡献由二十五万减至二十万,岁币减至二十万银两。但孝宗仍然念念不忘恢复中原,继续整顿军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他立志恢复中原国土,为此在敌营战斗二十年,归来却被闲置二十年,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就算是这楚天千里辽阔也不及他的愤懑之深,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阑干拍遍,知其意者是友人,不知其意者是无胆的朝廷。

    高宗死后,孝宗决定让位于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七月,孝宗去世。光宗性好猜忌,即位两年后就日渐疯癫。1195年,他的儿子赵扩即位,是为宁宗,改元庆元。六年后,光宗去世。宁宗一朝被韩侂胄和史弥远两名权臣操控。

    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贸然进行开禧北伐,结果很快就遭到了失败。开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三日,史弥远等伪造密旨,将韩侂胄杀死。在1208年,签订《嘉定和议》,宋由贡献岁币及绢由二十万增至三十万,宋赔偿三百万军费,金放弃占领的大散关、濠州,献上韩侂胄首级。绍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弥远去世。次年,理宗改元端平,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端平更化”。

    南宋在孝宗、宁宗朝时比较安定。但是,宁宗以后,奸佞当道,政治腐败,国势日衰。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开禧元年(1205年 ),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廉颇姑且是为国家燃烧殆尽光与热之后被弃用,自己却在壮年时被弃置二十年。孙权和刘裕当年不过江东数地尚可起兵逐鹿天下,无胆的南宋占据江南富庶之地却年年割地赔款。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陈亮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与辛弃疾一个遭遇的就是他的好友陈亮,两人才华相似,遭遇大同小异,只能无尽感慨英雄生不逢时。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如果说辛弃疾和陆游他们尚是有志难伸,愤懑满腔,留给真正的文人就是无尽的哀叹和惆怅了。他们既无力改变现实又有着想回归故土的夙愿,满腔悲苦最终化为纸上的一言一句。昨日繁华都市,今日荒凉空城,眼中所望是荠麦青青,耳中所听是清角嘶鸣,若问桥边红药为谁生,只为这山河破碎白白生。

    蒙古帝国的崛起,给宋金两朝都带来了直接威胁,但是南宋又一次犯了昏招,联合蒙古帝国灭亡金朝,南宋直接暴露于蒙古帝国铁蹄之下,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市)建国号为“大元”,正式进入宋元战争:

    虞美人 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词人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但南宋很快就灭亡,他的一生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三个时期,三种心境,虽同是雨声听来心境却截然不同,读来也使人凄然,而更令人凄然是世事的变迁。

    南宋自丢了襄阳之后就再无反击之力,直到文天祥在海丰兵败被俘,张世杰战船沉没,走投无路的南宋残余势力终于在至元十六年二月初六(1279年)3月19日随着崖山海战失败,陆秀夫负刚满八岁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而覆亡,南宋覆灭: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这文章我不以词结尾,而以这千古流传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结束全文。如果非要给文天祥以评价的话,只能说他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大厦将倾他却试图扶正:他罄尽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拥立赵氏皇族,在元兵压境时仍旧坚守;被俘后被解至大都(今北京),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哪怕就是被俘的皇帝来劝降也充耳不闻。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公元1283年1月9日),于大都就义。终年47岁。他的死,标志着宋朝彻底寿终正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用宋词串起两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klu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