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当下的启蒙》

《当下的启蒙》

作者: 我不是恶棍 | 来源:发表于2023-06-05 22:21 被阅读0次

1918年11月10日,清末举人梁济留下“国性不存,我生何用”的遗言后,沉湖而死。

此前几天,他曾问自己的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

当时,25岁的梁漱溟正在北大教哲学,他回答父亲:“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梁济听了儿子的话,长叹了一口气:“能好就好。”

一个世纪过去了,今天,科技越来越发达,生活越来越便利,但人的心灵却越来越空虚。

精神迷茫、情感困惑、丧文化、虚无感……这些现象共同构筑成困扰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与此同时,种种令人嫌恶、愤怒,甚至绝望的社会热点事件,充斥在我们的视野之内。

面对层出不穷、令人感到深深无力的社会事件,今天的很多人也依然在询问:“这个世界真的会好吗?”在《当下的启蒙》这本书里,我们将找到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史蒂芬·平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在麻省理工学院的认知科学系任教,后来又被哈佛大学聘为心理学教授,还获得了哈佛授予的“荣誉教授”头衔。

平克教授曾两次被《外交政策》杂志评为“全球顶尖思想家”,并入选“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之列,是当今世界最顶级的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

在过去几十年里,平克教授一直在研究人类的语言、思维和心智。

在这本书中,他通过寿命、健康、财富、和平等23个深刻的话题,全面阐述了自己对人类和世界的看法,并用大量数据和事实向我们证明:我们永远不会拥有一个完美的世界,而且,试图寻找一个完美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危险的举动。

但如果我们能坚决捍卫理性、科学和人文主义,并用知识来促进人类的进步和繁荣,那我们终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读《当下的启蒙》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将听到,我们该如何认识世界的真相和本源;你还会听到,这个世界到底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还是在向坏的地方坠落?最重要的是,我将向你揭示,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下面就让我们开始学习吧!

01

认识世界本源的方法

在一次有关语言、心智和人性的公开演讲中,当平克教授讲到,“世界上并没有上帝,人类的精神是由大脑的活动方式建构而成”的时候,一位听众举手提问说:“那人类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位听众的意思是说,科学的发展破除了宗教的信仰,人类也不再信仰神灵,那么,我们又该信仰什么呢?我们要如何去寻找生活的意义和目的?

对此,平克的回答是:“信仰理性!”

平克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坚持理性思考,他就可以发展自己的潜能,通过学习和讨论来完善自己的推理能力。

他还可以通过科学来解释自然世界,可以通过艺术和人文学科来洞察人类状况,可以运用各种能力来追求快乐与满足。

他还可以尽情领略自然与文化的丰富多彩,可以将生命传递下去,使之生生不息,可以享受朋友、亲人和同事之间相互关爱的美好情谊……

在启蒙运动之前,理性和科学的观念远不像今天这样深入人心。

那时的人类活在一个充满愚昧和恐惧的世界里。

比方说,一个十六世纪的英国人,相信女巫可以掀起风暴,淹没大海上的船只;相信世界上真的有狼人存在,相信彩虹是上帝的旨意,而彗星则是邪恶的预兆;相信梦可以预示未来,只要能掌握解梦的方法;相信地球静止不动,而日月星辰每24小时绕地一周……

直到启蒙运动蓬勃兴起之后,理性、科学和人文主义的理念才得到广泛传播,人们才开始积极运用理性的标准,去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这不但将人类从愚昧中解放出来,也让人类远离无谓的恐惧。

由此可见,理性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核心。

有了理性,人类才能不断在智力和道德上取得进步,才不必屈从于世间的种种苦难和不合理现象。从这个角度来看,理性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一把钥匙。

但光有钥匙还不够,要知道,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极其庞杂,想要弄清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看透人类社会的真相,就要化繁为简,找到其中最核心的关窍。

在平克教授看来,想理解世界本源,看清社会真相,只需要弄明白三个最基本的概念,分别是熵、进化和信息。

理解人类状况的第一个基本概念是熵,它是一个物理学概念,用来衡量一个系统的混乱无序程度。

这是什么意思呢?

举个例子,河岸边散乱的沙子和石头,就处于无序的状态,如果我们把它们收集起来,盖成一间青砖大瓦房,那么,这个系统就会朝着有序的方向变动,系统的熵也会随之下降。假如我们把房子拆掉,留下一片废墟,那么系统将再次变得无序,熵值也会上升。

热力学第二定律已经证明,整个宇宙的熵值正在不断上升,这就是“熵增定律”。

也就是说,宇宙正在向着越来越无序的方向发展。

不出意外的话,在无数年以后,整个宇宙将陷入一片死寂,直到彻底坍塌成一个无穷小的奇点。

而人类世界也是如此,倘若我们停止思考,停止前进,那用不了多久,身边这个安宁祥和的社会,就会倒退回充斥着愚昧、暴力和杀戮的恐怖时代。

照这样看来,熵增定律似乎意味着,人类就像那个不停将巨石推上山顶的西西弗斯,注定在做徒劳的无用功,在前方等待着我们的,将是毫无希望的未来。

但平克教授告诉我们,有一样东西可以对抗不断增长的熵,那就是理解人类状况的第二个基本概念——进化。

我们知道,现在的宇宙并不是一锅毫无生气的稀粥,而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其中不但有星系、恒星、行星、山脉、云彩和雪花,还有多姿多彩的植物和动物,当然也包括我们人类。

更神奇的是,大自然用鬼斧神工的手段,制造出许多天然的、有序的、精致巧妙的造型,例如球体、螺旋、星爆、旋涡、波纹、晶体,等等。

为什么宇宙中会出现这么多有趣的事物呢?其原因就在于进化。

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生物体,需要不断地吸收能量,不断进化和迭代自己,以抵抗熵的侵蚀,提高族群的生存概率。

比方说,人类在几十万年的时间里,从树上来到地面,从四肢攀爬到两足行走,还学会了使用火和工具,最终一步步走到食物链的顶端,成为地球的统治者,这都要归功于进化。

不过,进化也决定了生物之间的敌意无处不在。

平克教授在书中指出,为了不断进化,让自己的族群得以延续和发展,生物体必须不停从环境中汲取能量。

但自然界中的能量是有限的,因此,不同生物之间,为了夺取能量,就会进行你死我活的争斗。而输掉这场比赛的生物,就会被残酷的进化法则淘汰掉。这就是世界的冷酷之处。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理解人类状况的第三个基本概念——信息。

平克教授告诉我们,信息的本质就是熵的减少。通过信息,我们就能把有序的结构化系统,与大量随机、无用的系统区分开。通过一个系统里包含的信息,我们就能看出这个系统的精细程度。

比方说,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拥有令人惊叹的艺术表现力,无论是丰富的语汇、精炼的语言,还是巧妙的结构、悦耳的音调,都达到了人类文学的高峰。

如果我们找来一万只猴子,让它们分别坐在电脑前,花上1万年的时间在键盘上胡敲乱打,说不定也能碰巧敲出一件艺术作品,但在其余的时间里,猴子们制造出来的,只不过是毫无意义的乱码而已。

书中提到,人类的远祖在几十万年以前,迈出的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进化出了思维和心智。

在同时代的剑齿虎、猛犸象只知道服从于野兽的本能,到处狩猎捕食,饱一顿饥一顿的时候,人类的祖先已经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更稳定、更高效地获取能量。

这种强大的思考能力,使人类在获取信息的道路上一马当先。

我们学会了与他人进行合作,以便依靠团队的力量,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我们也创造了语言和文字,使彼此之间能够更好地协调沟通,并将各自的经验成果积累起来,传承给后代,从而一代代发展壮大。

大约在1万年前,农业开始出现,人们逐渐学会了耕种植物、驯养家畜,于是,能量的供应量也随之成倍增长,因此,一部分人从狩猎和采集的重担中解放出来,并走上了写作、思考和积累知识的道路。

到了公元前500年前后,农业和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获得的能量大幅增加,能量的激增,使文明能够负担起更大的城市、养活更多不从事生产的学者。

因此在这一时期,世界各地同时涌现出一大批先进的文明和伟大的哲人,例如中国的孔子、印度的释迦牟尼、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以及犹太教的最后一位先知穆罕默德。

由此可见,利用知识来获取能量,是遏制熵增的重要法宝,获取的能量越多,人类的命运也就越美好。

德国戏剧家贝托尔特曾经说过:“先吃饭,后伦理。”春秋时代的齐国国相管仲也说过类似的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都是这个意思。

总之,熵、进化和信息,这三个基本概念共同勾勒出人类社会的前景:我们诞生于一个悲惨的世界,但却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改善我们的处境!

02

世界到底会充满希望,还是会坠入黑暗?

那么,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到底会充满希望、越来越美好呢,还是会不断恶化,直到彻底沦为充满战争和暴力的黑暗年代呢?

平克在书中给出的答案是:这个世界将变得越来越好。

也许你会觉得疑惑,我每天从新闻里看到的,都是些令人焦虑和恐慌的消息,例如战争、瘟疫、难民、核污染,等等。让人觉得,这个世界马上就要完蛋了,但为什么平克却说,世界会越变越好呢?

说到这里,平克向我们介绍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一位瑞典科学家曾经进行过一次调查测试,他随机邀请一些路人,让这些受访者从给定的三个选项,50岁、60岁和70岁当中,猜一猜全世界的平均寿命最接近多少岁。

结果,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人能选出正确答案。

因此,这位科学家感慨地说:“即便我把问题的选项写在香蕉上,让动物园里的黑猩猩从中选出正确的答案,它们都会比这些受访者做得更好。”

要知道,在这些受访者当中,还包括很多研究世界健康问题的学生和教授,就连他们也选出了错误的答案。

平克指出,与其说他们是愚昧无知,还不如说是过于悲观。而平克将用大量数据和事实向我们证明,这种对世界状况的悲观看法,是大错特错的。

就拿刚才那个问题来说吧,如果让你回答的话,你觉得全世界的平均寿命大概是多少岁呢?

正确答案或许会出乎你的意料,截止2015年,全球人均寿命达到了71.4岁,其中,日本、瑞士、澳大利亚、冰岛等十几个国家的人均寿命超过了80岁。

但数千年以来,人类的平均寿命一直在30岁左右波动,直到一个多世纪以前,也就是18世纪中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人和美国人的平均寿命才一举超过了40岁。

在之后的100多年里,人类的平均寿命开始不断攀升,在今天,一个来自非洲偏远部落的居民,已经可以活到与1950年代的美国人,或1930年代的欧洲人相同的年纪。

人类平均寿命的上升,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婴幼儿死亡率的下降。

在19世纪的时候,即使是当时最富有的国家瑞典,也会有25%到30%的儿童,在5岁之前就不幸夭折。

在某些最糟糕的年份里,夭折的儿童甚至接近50%。随便一场瘟疫、战争或者饥荒,都会敲开死亡的大门。

但在今天,全世界的儿童死亡率,已经从上世纪的18%降到了4%。即便是医疗条件最差的非洲国家,婴幼儿死亡率也被控制在10%以下,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儿童死亡率更是降到了百分之零点几。

除此之外,孕产妇的死亡率也大幅下降。

一个世纪以前,一个美国女性怀上孩子,就像现在罹患乳腺癌一样危险。而在今天,全世界的产妇死亡率已经降到了0.2%左右,在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产妇死亡率更是降到了0.004%。

目前,全球卫生专家小组制定了一个路线图,目标是在2035年实现“全球健康大融合”,让全球最贫困、最落后的国家,医疗水平达到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准。

到那个时候,全世界的传染病死亡率和产妇、儿童死亡率将大幅下降。同时,随着生物医学的突飞猛进,所有人都能活得更久、更健康。对于人类来说,这的确是一场了不起的胜利。

除了健康和寿命之外,我们关心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财富。

它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决定着我们是坐在干净明亮的大屋子里,一边喝着咖啡一边工作,还是呆在暗无天日的小作坊里,每天起早贪黑地拼命工作,即使生病也不能停下来休息。

平克告诉我们,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贫穷始终是一抹无法忽视的主色调。

比方说,在意大利的热那亚,穷人为了换一块面包,被迫出卖自己的人身自由,到商船的厨房里做奴隶。

在法国巴黎,赤贫的人被一排排锁在一起,被迫去做清理下水道的艰苦工作。在英国,穷人不得不在济贫院里工作,以获得一点微薄的救济金,他们在那里起早贪黑地工作,却几乎拿不到报酬。

因此有人说:“如果你能买得起明天的面包,再活一天,你就不是穷人。”

从公元元年到19世纪初,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人类的收入仅仅翻了一番。

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全球经济开始了爆发式的增长。从1820年到1900年,全世界的总收入增加了3倍。

而在之后的短短一个世纪里,这一数字又增长了近百倍。如果把世界生产总值想象成一张馅饼,1700年的馅饼直径只有20多厘米,而我们今天的馅饼直径将超过3米,随便从上面切下一小块,它的大小都会远超1700年的整张馅饼!

另外,按照今天的标准衡量的话,在19世纪初的时候,世界上接近95%的人口都生活在“极度贫困”的状态下,而到了2020年的时候,全球极度贫困的人口比例,已经降到了10%以下。

在最近的25年里,超过66亿人脱离了极度贫困。同时,按照联合国设定的目标,在 2030 年之前,世界上所有人都将脱离极度贫困,过上营养充足、衣食无忧的生活。

与一个世纪前相比,在今天,一个人活到七八十岁,早已不再是稀奇的事情。

市场里充满了各种食物和商品,只需要拧一下水龙头,清洁的水就会喷涌而出,垃圾和废物也会得到良好的处理。

各种新研发的药物,可以帮助我们消除疾病的痛苦,我们的儿子不必送上战场,女儿可以走在安全的街道上,人们不会因为批评强权而锒铛入狱甚至惨遭杀害,衬衫的一个口袋,就能装下全球的知识和文化……

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质量还会持续提升。也就是说,在并不遥远的未来,人类将变得更健康、更富有、更安全、更自由,也更有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世界确实在变得越来越好。

03

怎样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好?

不过,平克也提醒我们,人类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进步,但这个世界上依然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今,世界上仍有7亿人口生活在极度贫困之中。每年有100万儿童死于肺炎,50万儿童死于腹泻或疟疾,数十万儿童死于麻疹和艾滋病。

全世界大约五分之一的人口无法接受最基本的教育。每年全球有超过40万人死于谋杀,有80万人因严重的抑郁症而自杀。

我们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也非常严峻。

在过去十年里,数亿公顷的热带森林遭到砍伐,海洋鱼类的数量下降了40%,数千种生物正面临着灭绝之灾。

每年,大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微粒物质,连同380亿吨二氧化碳一同被排入大气,造成严重的温室效应。此外,全世界现存的核武器超过10000枚,一旦爆发世界大战,这些核武器足以把人类从地球上抹去……

那么,人类在未来有没有可能解决这些问题,让世界变得更好呢?

平克认为,只要人们能坚持理性、科学和人文主义的理念,不断追求进步,提高人类社会的繁荣程度,那么,这个世界一定会更加完善。

原因很简单,一个更加富裕的世界,才能拥有更好的财力来投资科研、整顿治安、加强社会管理,为公民提供教育和医疗。

一个拥有更好教育和更强联系的世界,才能更多地关注环境,更少地纵容独裁者,并且更少地发动战争。

同时,随着全球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野蛮落后的糟粕将自动减少甚至消失。

比方说,曾经令人闻风丧胆的活人献祭、奴隶制度、焚烧女巫、公开处决异教徒等愚昧行为,早就被现代人丢进历史的垃圾桶了。

那说不定再过几十年,极权主义、核武器,以及国家之间的暴力和战争,也会与那些野蛮习俗一样,被世人唾弃和遗忘呢?

当然,事物的发展过程总是曲折的,每一个旧问题的解决,或许又会带来新的问题,产生新的需求。

一方面,独创性、同情心和良性的制度推动我们不断前进,另一方面,人性的黑暗面和宇宙的“熵增定律”,又在不断把我们往回拽。

这两股合力循环不休,且不可预测,因此,人类向前迈出的每一步,都非常艰难,甚至微不可查。但只要进步的浪潮依旧滚滚向前,那世界变好的趋势就一定不会逆转。

世界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发生着细微的改变,而身处其中的我们,往往并没有太多感觉。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如果你能跳出时间的范畴,站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上去观察,就会惊讶地发现,那一点微不可查的进步之火,竟点亮了人类文明的夜空。就像平克教授在书中所说的那样:

“在一个没有英雄神话的世界里,唯一能够拥有的进步,就是我们虽然生活在其中,但却容易忽视的进步。”

好了,以上就是对这本书的讲解,现在我们简单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知道了,想理解世界本源,看清社会真相,只需要弄明白三个最基本的概念,分别是熵、进化和信息。

这三个基本概念共同勾勒出人类社会的前景:我们诞生于一个悲惨的世界,但却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改善我们的处境!

然后,我们了解到,很多人对世界未来的状况持有悲观的看法,但这是大错特错的。

与过去的时代相比,人类的健康、寿命、财富等状况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还将变得更健康、更富有、更安全、更自由,也更有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生活的世界会变得越来越好。

最后,我们讲述了,虽然这个世界上仍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但只要人们能坚持理性、科学和人文主义的理念,不断追求进步,提高人类社会的繁荣程度,那么,世界变好的趋势就一定不会逆转。

相关文章

  • 《当下的启蒙》

    《当下的启蒙》,作者平克历数现代社会各方面的伟大成就,得出未来会更好的结论。 这在中国人看来是不成立的,中国人的思...

  • 当下的启蒙

    语言学家史蒂芬·平克有一本著作, 将提出一种对这个世界的不同理解,这种理解基于现实,并受到启蒙运动四大理念的启发,...

  • 读《当下的启蒙》

    结构 阐述进步的现实和背后的原因,重申启蒙运动的价值。分章论述: 启蒙的定义,4大理想,3个关键概念,反启蒙的状况...

  • 读书笔记《当下的启蒙》

    出乎意料的~厚,挑重点记了一下笔记。 理性,科学,人文主义和进步 Part 1. 启蒙运动:这个世界只有愚蠢的回答...

  • 当下的启蒙(关于安全的体会)

    靠技术。包括标志。 靠知识。 靠责任。 靠执法。 李泽厚先生90岁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说:

  • 机关绘本双语阅读

    国家一刀切了校外培训辅导,当下孩子的成长感觉就是拼妈了。说是送孩子做各种各样的启蒙培训,低龄儿童的最好启蒙老师就是...

  • 诗词曲一体化,儿童古诗词启蒙有方法

    1.当下儿童古诗词启蒙的困境 我儿子今年三岁半,有关他的英语启蒙,我之前有不少文章,都有所提及。今天,我们再来说说...

  • 阅读会上瘾

    今年已经阅读了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平克《当下的启蒙》、介绍曾国藩的《拙诚》、文言版《曾国藩家书》、冯友兰《中国哲...

  • 20200724听书笔记:《当下的启蒙》

    关于作者 史蒂芬·平克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1979年取得哈佛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学位。1994年,他的《语言本能》...

  • Day 438 《当下的启蒙》- 史蒂芬·平克

    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1954年9月18日-)是一个著名的加拿大–美国实验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下的启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kmw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