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家园》一书的封皮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一代学人的心灵史,关于苦难的艺术之书”,诚哉斯言。《寻找家园》不过四百多页,却承载着作者高尔泰诉不尽的漂泊与苦难,读来觉其文字灵动,细细咀嚼,不禁悲从中来。
01
在绝望中找寻希望。
高尔泰说《寻找家园》是一部漂泊中写作的书。这漂泊不但是生活上的、物质上的,更是心灵上的。对于高尔泰来说,写作是他在饱受政治摧残时,抚慰心灵的一剂良药。写作这部书对于高尔泰而言,就是在墙上挖洞。这个比喻何其生动,又何其残酷与压抑,让我想到了顾城《小巷》中的句子:“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你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高尔泰的文与顾城的诗有着相同的写作背景,相同的寻找与相同的绝望。
高尔泰说“窒息感迫使我用手指在墙上挖洞,以透一点儿新鲜空气”,顾城说:“你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这墙所代表的是强大的丑恶势力,它蛮横地阻挡了高尔泰们、顾城们与光明、自由的接触,所以高尔泰想用纤弱的手指在墙上挖出洞来,以求透透气,但是手指真的能够在墙上挖出洞来吗?倘使真的能挖出洞来,墙的另一边真的会有新鲜空气吗?只怕会是更深更暗的黑暗,更厚更高的墙。但是毫无疑问,纵使现实再怎么绝望,他们的心底仍旧保有一丝希望。也正是这希望支撑着他们疲惫不堪的驱壳,当生命的光芒一点点暗淡下去时,高尔泰选择了写作。他明知自己的一字一句都将成为罪证,但为了偷回一点儿被夺取的自我,还是毅然决然地提起了笔。他的笔是温润的,但压在纸背上的情怀却沉重如山。
高尔泰所处的时代离我们已经有了一段距离,但是他的文字却仍旧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这大概是因为我们也是处于压力之下的一群吧。之前曾经见到一幅这样的图片:一个人在下雨天坐在露天的大排档,边吃东西边大哭。我想这一定是个有故事的人,一定是一个不堪忍受生活压力的人。但是坦白说,谁又能比谁活得容易呢?谁的成就不是一分一分苦苦地熬出来的呢?所以说,生活啊,纵使眼前再苟且,也要心怀着诗和远方。
02
听从心灵的呼声。
高尔泰说:“听从心灵的呼声,是不问收获的耕耘。不问不是不想,凡事不可强求。”《寻找家园》中所写的内容是作者多年来的真实经历,并没有什么矫揉造作的成分,更遑论为迎合读者的口味而写。但是作者内心对读者是有所期待的,他期待的是一种甘苦同味的知音式的理解。所幸,由于这本书的出版高尔泰也确实得到了许多陌生的知音。试想,如果他从一开始就迫切地想要被理解,被认识,那么可能就写不出如此灵动又动人心魄的文字了。这似乎在告诉我们,如果想去做一件事情,就去做,不必计较结果如何。
越长大,越会发现,遵从自己的内心,率性而为,是一件何其奢侈的事情。小的时候,如果得不到糖果,孩子会嚎啕大哭,这是何其率性、何其自由啊!但长大后就不会再这样了,会变得畏畏缩缩、瞻前顾后。许多梦想就是在不停地畏畏缩缩、踌躇不前中慢慢失落在追逐里。当你觉得前路茫茫,不知何去何从时,何不听从内心的呼声,任性一回呢?如果前方是南墙,为什么不能撞倒南墙,走出小巷呢?
记得离开学校的那天,我发微信跟导师道别,老师回复:“乘风远行,去止由心。”看到这八个字,我有种说不出的感动,读研的三年,我狠狠努力过,但却并不快乐,或许就是因为我太在意事情的结果了,我希望自己的每一分努力都有收获,我希望自己的每一滴汗水都能浇灌出硕果,我希望自己的每一步脚印都是离目标更进一步的前行。但我忘了人生一世不过三万余日,应当遵从内心,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这样才不算白白来过……
心安处即是家园,乘风远行,去止由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