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机器人·学读书笔记
舞与武——人工智能简史

舞与武——人工智能简史

作者: i小筑 | 来源:发表于2017-03-18 15:48 被阅读32次

    与机器人共舞   [美] 马尔科夫 著 郭雪 译

    取代人类还是增强人类,这是一个问题。

    过去50多年里,人工智能(AI)与智能增强(IA)之间的争论始终存在。被赋予了极大力量与责任的计算机科学家、黑客、机器人专家和神经科学家们,一次次在这两大阵营间做出抉择。

    马尔科夫(John Markoff)的《与机器人共舞》,捕捉的正是每一次“抉择”背后的价值考量。

    他认为,在一个充满智能机器的世界里,回答上述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理解那些正在创造这些系统的人的价值观。

    约翰·马尔科夫(1949-)

    你可以把《与机器人共舞》视为一部美国人工智能简史,梳理交叉错乱的脉络,挖掘不为多数人所知的事实。

    而简史的起点,马尔科夫选择了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控制论的创始人。

    在计算时代刚刚拉开序幕的时候,维纳已经对人类和人类创造出的智能机器之间关系的意义有了相当清晰的认识。他认识到自动化对消除人类苦力劳动的益处,也担心同样的技术可能取代人类。

    诺伯特·维纳(1894-1964)

    在马尔科夫看来,随后的几十年,人们只是不断打磨维纳最先提出的问题。“维纳崇拜”在AI和IA两个圈子里,也不鲜见。

    1

    “人工智能”的概念,1955年由约翰·麦卡锡提出。

    约翰·麦卡锡(1927-2011)

    20世纪60年代,现代计算时代刚开始的时候,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和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Douglas C. Engelbart)都在各自的实验室中耕耘,他们就是后来的“人工智能之父”和“鼠标之父”。

    当时出现了很多打造思维机器的方案,主流方向是约翰·麦卡锡提出的以规则和逻辑为基础的方法。恩尔格巴特则建立了一个“框架”,用于增强人类智能,却被视为远离计算机科学学术主流。

    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1925-2013)

    60年代中期,一种几乎无限乐观的情绪由约翰·麦卡锡所在的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蔓延开来。随着越南战争进入白热化,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研究也得到了军方的大量资助。

    不过,它最终还是难免让人失望。七八十年代,人工智能的魅力吸引来的那一代杰出的工程师,由于人工智能进展缓慢,这些工程师中有不少人转向了对立的智能增强的阵营。

    对军方对计算技术研发的干预太多的担忧,也是导致他们离开人工智能领域的原因。1975-1985年这段关键时期里,在里根时代“星球大战计划”的推动下,人工智能研究由美国国防部全盘资助。

    人工智能在商业化道路上步履蹒跚,个人电脑和智能增强的发展却突飞猛进。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个人计算机产业在美国爆发,乔布斯还曾形容计算机是“脑海中的自行车”。恩格尔巴特的智能增强理念成为主流。

    80年代末90年代初,罗德尼·布鲁克斯(Rodney Brooks)“自底而上”的观点开始统治人工智能世界,即设计模拟最简单的生物系统,而不是试图匹敌人类的能力。

    罗德尼·布鲁克斯(1954-)

    21世纪,谷歌(无人驾驶,AlphaGo)、微软(聊天机器人)、苹果(智能语音助手)等公司的加入,新一波人工智能浪潮再次被唤起。AI和IA这两个圈子里的研究成果也开始有了交集。

    2

    “强人工智能”仍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那些转投IA阵营的“逃兵”,考虑的多半是技术商业化或道德伦理困境。以他们为代表:

    杰里·卡普兰(1952-)

    硅谷元老杰里·卡普兰(Jerry Kaplan)曾是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的研究员,在20世纪80年代离开了这一领域,转投智能增强技术。

    他将研究者的未来一分为二,一边是取代人类的智能机器,而另一边则是以人类为中心、扩展人类能力的计算系统。

    特里·威诺格拉德(1946-)

    特里·威诺格拉德(Terry Winograd)是AI世界里第一个最高调的“逃兵”。

    在创建了典范式的AI软件程序后,他选择离开AI界,将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剩余时间贡献给了“以人为本”的计算,从设计意在取代人类的系统,转到研究如何提高人类与计算机互动方式的智能增强技术上。

    拉里·佩奇(Larry Page)就是威诺格拉德的学生。

    布拉德斯基

    加里·布拉德斯基(Gary Bradski),曾为英特尔机器视觉专家。2007年12月,加盟吴恩达和萨利斯伯里将PR1带向PR2的新一代实验队伍,并负责机器视觉团队;后研究机器人的工业应用,创建Industrial Perception公司,2012年被安迪·鲁宾秘密收购。

    不过,他并没有加入谷歌新的机器人部门,而是选择离开机器人世界。后加入阿布维奇(Rony Abovitz)创建的AR公司Magic Leap,去打造也许是最直接、最强大的智能增强技术。

    亚当·奇耶

    亚当·奇耶(Adam Cheyer),曾受聘于斯坦福研究所的AI实验室。后转向IA,整个职业生涯都在追求虚拟助手与自然语言理解的发展。

    2010年,他与戴格·吉特劳斯(Dag Kittlaus)和汤姆·格鲁伯打造的Siri被苹果收购。不久,戴格·吉特劳斯和亚当·奇耶先后离开苹果,在Siri基础上打造了虚拟助手Viv,2016年10月被三星收购。

    在马尔科夫看来,亚当·奇耶就是下一个恩格尔巴特。

    汤姆·格鲁伯(1959-)

    汤姆·格鲁伯(Tom Gruber)从最初对大脑进行建模,最后转而关注对人类群组交互进行建模,坚定地站在了IA阵营。现担任苹果Siri高级研发主管。

    3

    在硅谷,仍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相信,他们已经更加靠近“强人工智能”的愿景——打造一个能够拥有等同于或超过人类智能的自我意识的机器。

    不过,现在统治人工智能世界的是,“自底而上”的机器人研究方法:设计模拟最简单的生物系统,而不是试图匹敌人类的能力。

    Rethink Robotics公司(罗德尼·布鲁克斯联合创办)的智能协作机器人Baxter,Boston Dynamics公司的人形机器人Atlas和Handle,以及亚马逊公司的仓库机器人Kiva都是这一研究方法的产物。


    波士顿动力公司最新Atlas机器人视频 - 科学大视野 - 腾讯视频
    波士顿动力最强人形机器人Handle官方视频曝光 - 腾讯视频

    而基于软件的智能助手的出现,意味着人工智能和人机交互这两个圈子里的研究成果开始有了交集。物联网时代,诸如苹果Siri、微软Contana和Google Now这类智能软件助手正在与数以亿计人类用户互动。

    其实,解决AI和IA之间的内在矛盾的答案,其实就隐藏在人类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决策中。

    马尔科夫认为,取代还是增强,“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以收益和效率为根据决定实现哪些技术,但也需要明显的道德演绎。”

    所以关于凯恩斯“技术性失业”(技术消除的是岗位,而非工作)的争论还会持续下去。

    不过,考虑到老龄化是人类当前面临的全球性重大问题,未来10年的对话主题将从“恐惧自动化”到“寄希望于智能增强”,尽管大规模取代人类劳动力的智能机器的出现,将会引发人类身份认知的危机。

    *以上内容由「这周读什么」(微信公众号:xiaozhu-shuo)原创整理,禁止未授权转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舞与武——人工智能简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kno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