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谁也不愿相信这个噩耗。
就在今年3月份,91岁高龄的袁老,还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搞科研。
国士仙逝,天地同泣!
袁老的去逝,举国哀痛。因为,是他,让14亿中国人不再挨饿。
1994年,一篇题为《谁能养活中国》的米国文章在国际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这位名叫莱斯特•布朗的作者似乎是以一种看好戏的心态来发表这篇文章的。
当时,袁隆平直接站出来宣布:“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2020年11月2日,位于湖南省衡南县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开始进行晚稻测产,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11.7公斤,再加上当年7月份测得的早稻平均亩产619.06公斤,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测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再一次刷新纪录。
这就是袁老对《谁能养活中国》的答复!今天,再也没有人敢这样问中国了!
“禾下乘凉梦,一稻一人生”,这就是袁老的一生!
02
作为七十年代生人,我对“能吃饱饭”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小时候,虽然父母会尽量不让我们饿着,但家里粮食经常不够吃,我还是能感觉到的。
我对“粮食很珍贵”的最初印象还停留在村里搞集体的时候。
每次村里收稻子时,打下来的禾衣上都会沾上少量谷子。所以,每天傍晚时分,村里晒坪上就会出现一个现象:把禾衣分成很多份,每家领一份回去。
领回来的禾衣,妈妈会用棒槌不停捶打,把里面的稻粒捶下来,最后筛掉杂物,留下金黄的稻粒。
折腾近半个小时,也就一捧稻谷。但它能让家里人多吃一碗饭。
03
那时我还小,农田也没有承包到户,所以也帮不上家里的忙。
但只要是双抢或秋收时,我们这群不大的孩子就有事做了,那就是去田里拾稻穗。
每次村里收割稻田时,田里总会零散地散落一些稻穗。
大人忙着收割,要和天公抢时间,是没时间去捡那些散落的稻穗的。
在饭都吃不饱的年代,每一粒粮食都很珍贵。
所以,一群小屁孩子,每人提个小篮子,把田里遗留的稻穗全部拾起来。谁拾到的就归谁家,不用充公。
村里的孩子多,大家都争抢着拾稻穗。往往是一块田刚收割完,大家就迫不及待地下田去捡。
但也有不和谐的时候。两人同时看到一根稻穗,都要争抢过来。往往是力气大的占了上风。
这时,就会发生连锁反应。输了的会向不远处劳作的父母告状。最后,往往是小孩的争斗引发大人之间的骂架。
邻里和睦也是有条件的。当每天累死累活却吃不饱饭时,涵养只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东西。
04
我就在时常和别人一起争着拾稻穗的过程中,一边长大,一边见证农村的变化。
随着农村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家里有了属于自己的田地。在大人的交谈中,我听说了“杂交水稻”这个词,因为这个词,每到育种和收割时,就会高频率地出现在饭桌上。
那时,杂交水稻已能亩产八九百斤。辛勤劳动,让全家人都吃饱饭是没问题了。
每年收割稻谷时,我还是会去拾稻穗。不过只要在自家田里拾就成,再也没人来抢了。
朱柏庐曾在《朱子家训》有云: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袁老用其一生,让曾经饿得吃野草、啃树皮的中国百姓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我想,不浪费就是对袁老最好的报答。
袁老,一路走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