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5.读《园丁与木匠》([美]艾莉森·高普尼克)

5.读《园丁与木匠》([美]艾莉森·高普尼克)

作者: 世话实说 | 来源:发表于2020-05-10 01:01 被阅读0次

        一、关于这本书

        《园丁与木匠》,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国际公认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领袖,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教授及哲学系客座教授。

        这是一本写给无比焦虑的现代家长的书,能够从亚马逊网站6万本教养类书籍中脱颖而出,并且被当代思想家王小平推荐,足以说明这本书“一定有料”、“并不一般”。书中的一些观点非常新颖,看待孩子成长的视角广阔,而且有“科技与孩子未来”的探讨,整本书同样是科学的考证,加上精准的表述,读起来很是轻松但意味深长。

        二、启发与感悟

        1.园丁的伊甸园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作者一再强调要让父母成长为“园丁式父母”,给孩子“创造一个丰富的养育环境,营造变化、多样和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

        我想这个生态系统,或许是一个温暖的家庭和充满爱的环境;或许是混乱的打闹和无序的“逍遥”,不是早教课和知识灌输,而是更多的玩耍、模仿和创造;或许有狂风暴雨的洗礼,也有春夏秋冬的更替,但这是必需的营养和经历,只有这样才会变得强健和韧性;或许是通过看、听、玩、练自我成长,而不是威胁般的教养“你必须听我的”。

        在这里可与花草树木为伴,可与藤条枝蔓为伍,可听沐风栉雨,可赏莺歌燕舞,可感朝晖夕阴,可悟花香鸟语,一个大的生态系统里,应该有更多的可能性和不可预测性,能够自由地成长,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2.园丁的本质是爱。园丁的眼光不是盲目比较,这朵花鲜艳,那朵花枯萎,而是尊重花期,欣赏每一个阶段,使其自由成长;不是为了改变他,掐他、捏他、拔苗助长,而是给他提供条件使其蓬勃发展;不是刻意将他塑造成某种特定的样子,而是帮助他成长为自己。这是一段旅程,不只有起跑线,还有马拉松,需要陪伴、守望、欣赏和赞叹,需要为他的旅程提供给养,而不能直接发射到预设的轨道上。

        爱是享受栽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松土、栽种、浇水、施肥、修剪等各种帮助,并非放任自流、袖手旁观,要为其提供营养,也少不了必要的修剪。矫木乘幼,该修剪的时候不修剪不好,不到时候就修剪也不对,适当的时候、适当的方式、适度的修剪,是让其成长的更舒展、更端正,更挺拔。

        园丁的内心应该是包容的、开放的、博爱的,尊重并激发不同草木的季节性、多样性与可能性,允许其芳草萋萋,允许其花枝招展,允许其枝繁叶茂,允许其入云参天,也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园丁”。园丁式的家长和孩子是一段爱的关系,这是一种长期、奉献的爱,不会附加任何条件。

        3.适者生存。园丁的花园里一定有花、有草、有树,不同种类的花草树木会随着时令变化而荣枯凋零,没有哪一株植物能保证最高、最美又长盛不衰。不断变化的天气和季节环境,孕育了不同植物的优势和美丽。正是这多变、复杂、不可预料的自然生态系统,才培养了各种植物的生长有快有慢,有高有矮,有粗有细,也磨炼了它们更加强健,更具适应性和韧性,只有迎接这些挑战,才能继续生存。

        园丁的工作是致力于创造肥沃的土壤,植物的生长得靠自己,可以尽情享受阳光雨露,也得面临风吹雨打;不可能永远艳阳高照,也不会长久乌云蔽日。“现实永远比范本凌乱”,不能改变就得适应,不能适应,就莫生存。

        培养孩子也是一样,必须经历风和日丽、斜风细雨,也不能躲开天昏地暗、寒风凄雨,需要在各种环境中适应和成长,只有那样才会“千锤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才会“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才会宁静致远,心远地偏。

        4.“教养”是一种糟糕的现代发明。作者说孩子其实天生就是学习天才,他们会边看边学、边听边学、边玩边学、边练边学,家长只要为他们搭建成长环境,让他们能够自由探索,从而激发他们适应未来的学习能力,那就是最好的教育。

        而大部分的家长(我也毫不例外)都在当木匠,给孩子规划好路线,然后进行精雕细刻,包办成长。其实家长最要做的是以身作则,当孩子的榜样,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影响,学会成长。

        家风家教,不是拿别人的经验来灌输、来教养,而是文化的传承,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是和孩子一起做、一起成长。家长才是孩子的起跑线,不能让孩子去学习而你自己不成长。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如果说复印件出了问题,那原件最有可能存在瑕疵。家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最有可能影响到孩子的前程命运。《傅雷家书》《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在绵绵的柔情中,都彰显了家长的伟大与高贵。

        5.精雕细刻终归是徒劳。木匠的做法是“有序”,按照自己画好的样子进行砍、刨、锯、凿、雕,最终打磨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这个物什当初到底最适合做什么早已不再重要,原有的质朴与形状业已变样,木匠的眼中只有他自己认可的样子,而其它可塑性被刀刀刻痕毁灭殆尽。物什的悲哀不是不够精美,而是从头至尾都在被人掌控、操纵。

        对孩子的精雕细刻终归是徒劳,毕竟他不是你,你也不是他。他的潜力可能是一棵参天大树,而你的理想却只希望他长成一株灌木;他的品质可能足以雕成瑶琴,而在你眼中有可能被当做木柴烧掉。毛泽东的父亲不可能想象到他的“石三伢子”会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而焚琴煮鹤的故事也并不是道听途说。

        事物是发展的、变化的,孩子也同样需要假以时日成长。每一个孩子的好奇心都足够强烈,现在没玩过的,在将来都有可能被补上。同样,“玩”就是好玩,不需要理由。不必要告诉孩子该如何玩,而是给他玩具,让他玩的足够专注,千万不要参与其中说教和打扰,当你滔滔不绝灌输固定模式的玩法,就在无形中扼杀了孩子探索世界的伟大想法。那不是破坏,而是毁灭!

        三、佳句精选

        1.爱没有目标、基准或蓝图,但爱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不是为了改变我们所爱的人,而是为了给他们提供条件让他们蓬勃发展。爱的意义不是塑造我们所爱之人的命运,而是帮助他们塑造自己的命运;不是为了向他们展示道路,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道路,哪怕他们所走的道路不是我们想选的,也不是我们能为他们选择的。

        2.“木匠”关注功能,绳、墨、斧、锯、刨、凿,以单一目标为中心。在家庭与学校教育上,这是不同层级的育人智慧;同样,教育是面向未来还是只问当下,最根本的分野仍然源于不同教育人一念之间的角色差异。

        3.作为父母,最重要的奖励不是孩子的成绩和奖杯,甚至也不是他们的毕业典礼和婚礼,而是与孩子一起生活所感受到的身心愉悦,以及孩子与你在一起的点滴快乐时光。

        4.我们爱孩子的原因不是出于孩子本身,而是出于我们自己。我们不是因为爱孩子才照顾他们,而是因为照顾他们,所以爱他们。

        5.在实践中去爱的关键是一起做事,无论是工作、养育孩子、散步还是烘焙蛋糕,都要以适应你们两者优点和缺点的方式参与世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5.读《园丁与木匠》([美]艾莉森·高普尼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kpl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