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共合设的邀请。演讲现场虽不以空间见长,却给我一种很强的设计感及隐含在这背后的商业气息,可以感受到共合设倡导的“设计独立、思想自由”的建筑理念。但我理解的共合设,更像是联合国,有一种关于建筑设计的使命感在里面。再次感谢共合设邀请我,给我这样一个和优秀设计师沟通交流的机会。
![](https://img.haomeiwen.com/i10818132/fb7e43fff9701039.png)
这是我昨天晚上想出的演讲题目:设计推荐木窗等同于做慈善。接下来,我要从人类使用窗的历史、木窗与其他窗材的差异、木窗行业的发展经历等讲起,来阐述我的观点。
![](https://img.haomeiwen.com/i10818132/b3eae11cc0d95abe.png)
窗的历史:从建筑附属到关乎健康
窗户最初不是跟人类居住场所同时诞生的。在亘古以前,人类不需要窗户,因为那个时候,地球环境非常宜居,气候宜人,甚至人类都不需要房子。人们席地而躺,达到了一种在天地间结庐的境界。后来,随着历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地球环境和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人类自身的身体条件和健康素质依然非常脆弱,抵抗不了环境变迁带来的侵扰,因此我们需要房子。
房子从环保的角度讲,说得严重些,可以算得上是人类消耗能源、满足自身欲望的罪魁。窗户是什么呢?窗户占的绝对面积不算大,却消耗了房间里将近百分之五十的能源。人们为了对抗气候变化,让居住变得更舒适,就要加装空调。空调,绝对是一个大功率的耗电产品。空调业,仿佛是为了弥补建筑设计史走过弯路而存在,是调整室内温度和湿度的下策。
道德经十一章里面这样讲: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我们盖的房子,需要有窗户;没有窗户的房子,除了坟墓就是审讯室。用钱钟书的话讲: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户,我们就不必出去。通过门,我们奔赴广阔的天地去工作,带着入世的想法和世俗的欲望;有了窗,我们回归到安静的家中,放松心情修养生息。透过窗户,我们欣赏春天储存冬天、拥抱阳光仰望星空。门,象征俗世的道;窗,则是回归天道。
所以人类窗户的历史,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人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都离不开光。但是把光引进室内的同时,也把那些我们不喜欢的,比如寒冷、灰尘、噪音等等,也一并引进来了,因此关于窗技术的发展,由此而生。
窗的技术:钢、铝、塑、木各有所长
人们创造的任何事物都是有历史的,虽然窗户在我们的心目中没什么存在感,总是处于被忽视的位置,但它也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历史。
从材质上,窗户走过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后来随着农业社会和手工业的发展,人们发现,原来最适合做窗户的材质就在身边:木材因为它的易加工性而备受推崇。
世界上有七大建筑体系。在中国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木窗都是作为主流建筑体系的。但是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化石能源、地下资源大规模使用,人类进入了钢窗、塑窗、铝窗的时代。
钢窗排在前面,虽然它名字上带个“钢”字,但实际上我们对钢窗的印象并不好。钢窗大约是在1911年进入中国,1925年就开始有人使用;但直到49年,我们才有20多家钢窗制造作坊。在我国,钢窗就是薄的、空腔的,很容易腐烂;但到了瑞士一看,颠覆了我们对钢窗的印象:结构强、抗压性能好,节能、漂亮、寿命长。
铝合金窗,相当于窗材中的型男帅哥,造型丰富,颜色靓丽,设计感强,但是加工过程能耗非常高。塑钢窗的缺点是容易变形、寿命短,但是去欧洲参观塑钢窗,则让人叹为观止,质量和寿命绝不亚于木窗。
木窗在欧洲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北欧,木窗能占到百分之五十;但在东欧,木窗则占到百分之三十五,塑窗还是主体,因为塑窗也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到了南欧,木窗就仅占百分之十五到二十左右,在当地内外温差大的气候下,铝合金窗的特征更能得到彰显。
但是在中国,窗材的历史跟国外还不完全一样:中国目前还是铝合金窗独霸天下的时代,占到了百分之六七十左右;木窗只占很可怜的百分之零点五不到。
所以,钢、铝、塑、木这四大窗系当中,任何一个都有它自己鲜活的历史,当然也没有哪一个是完美的,各有千秋、各领风骚。
木窗的优势:节能、寿命长、有益健康
因此,人类从石头窗、青铜窗,再回归到木窗。木窗,依旧是窗材里最贵、最奢侈的产品,也是最亲民的产品,人们非常喜爱它。那么,人们为什么又回到使用木材做窗呢?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使用木材基本等同于浪费资源,但我们要改变这样的刻板印象。因此,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其他三种窗材和木窗究竟有什么差异。我要从节能环保的角度,来进行比较。
第一,钢、铝、塑的资源来自于地下,唯独木窗的资源来自于地上。这是非常明显的资源优势:化石能源等地下资源早晚会枯竭;而木材属于可再生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坚持“种四棵、伐一棵”的补种原则,木材资源就会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就像我非常喜欢说的一句话:“以木为窗,赋有生命,利而无害,循环不息。”
第二,钢、铝、塑这三种窗都是空心的,只有木窗是实心的。那么,空心和实心的差异就在于:实心的寿命一定会长。曾经有一位德国门窗专家这样讲:铝窗和塑窗一般寿命在二、三十年,就会逐渐出现变色、变形等问题——铝材最大的问题就是变紧,然后产生内在的腐蚀;塑窗就是变色和变形的问题。我曾经在一个欧洲木材厂的老板那里看到一个木窗,我说这个木窗好漂亮啊,他说这个木窗你知道有多少年了吗,八十年。仅仅是做过翻新改造,就可以用到八十年。
第三,钢、铝、塑是没有生命的,只有木窗是拥有过鲜活、顽强的生命。我们和生命体打交道,就会产生有益的信息交换。这也是我对木窗产生深切热爱的原因:树木是自然生长的,我能感受到它具有生命能量的气息。曾经有一个老木匠对我说,每次加工这些有年头的木材,心情都好像朝圣一般。
所以,即使看似我们在比较孰优孰劣,但也没有产生实际的伤害。我们并不是说钢、铝、塑就一无是处,它们有它们的伟大之处;而木窗,由于它资源属性本身可以循环往复的特点,实心体可以比肩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材质特性真实可触的生命气息,它才回归到人们家居设计的视野,重新回到我们的身边。
节能建筑,使木窗行业迎来发展机遇
从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木窗在欧洲、北美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非常高的认可度,但在中国却占比非常之小,大家对木窗有着各种各样的担心。所以木窗行业,看似面临瓶颈,其实也拥有非常好的发展机遇:
第一个机遇就是房地产和开发商。过去,我们的销售员跟开发商打交道,只敢说产品质量好对价格却只字不提。说句玩笑话,我怕挨揍:因为在开发商的心目中,买个窗户一千块钱顶天了;而我们的价格则在两千块左右。
而现今中国,无论是商业地产还是住宅地产,都在向高端化、精装化发展,高品质带来的是预算的节节攀升。比如融创,窗户的预算都提高到了将近两千块。这就房地产业带来的巨大机遇和变化。
第二个机遇就和在座各位设计师有关了。大家在设计房子时,不光是仅仅局限于突出美感,还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舒适度、宜居性,甚至家居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层面上来考量。所以,中国出现了被动房。
所谓的被动房,就是房屋不需要主动能源,只需要光照、人体发热、家电运行等被动产生的能源,加上新风系统的调节即可,不仅足够维持体感自然的舒适度,还能达到冬暖夏凉、舒适健康、增寿延年、保护环境这样理想的居住境界。
森鹰在2009年开始进行被动房和被动窗研究。那时中国网站上有关被动房的资料不超过一百个字;但现在,中国有关被动房的资料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建筑节能的发展势不可挡。
紧随中国被动房元年,2010年,我们就推出一款产品,想拿到德国PHI认证,但没有成功;然后2011年我们重新起步,2012年我们就推出了中国第一款被动房配套用窗——森鹰PASSIVE120。从原来的几百米、一千米,就算很了不起,到现在动辄上万米的被动房配套用窗量,这就是中国被动房的发展。
第三个机遇就是消费升级。改革开放四十年后,当初的创业者们也老了,对豪车、手表这类传统奢侈品的追逐,逐渐意兴阑珊;与此相对,他们对生活空间更感兴趣,对房屋的建筑标准要求更、高审美品位也更挑剔了。仅仅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建造了相当于中国在这四十年以前、一千多年的房子总量,少说也得有四百五十亿平方米。四百五十亿平方米对应的窗户用量,大约是一百多个亿。
这一百多个亿的非节能产品,都是开关不畅、透风漏气、噪音纵横的产品,各种危害人体健康的、有碍舒适家居的雾霾、灰霾、粉尘、噪声、辐射,以及夏季的紫外线、冬季的冷风,都通过这些不节能的窗户进到家中,如入无人之境。这类建筑就需要大量的改造。如果用三十年进行改造的话,每年三十多亿,百分之五用木窗,就是三四百个亿的规模。
我们这些创业者,基本都处于四十岁到七十岁之间,需要一个好的生活空间。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调研,与人的寿命相关的,第一条是生活规律、生活节奏,这和自制力有关系,占百分之六十;第二条就是居住环境,第三才是遗传基因,第四是医疗条件,所以好房子是多么的重要。
木窗业的瓶颈:认知、产能、产业链
但是木窗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境,我归纳为三大瓶颈。
第一个瓶颈:认知。我们对木窗没有了解,对它有很多怀疑。我们都知道家里的冰箱、洗衣机是什么品牌,但我们却从不关心家里窗户是什么品牌。
中国的窗户总是隐身在窗帘后面,却始终与风吹日晒、灰尘雾霾、纷乱噪音、甚至极端气候打交道。其实窗户对于人类、对于这个世界,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世界上百分之四十的能源都是消耗在建筑上,而建筑内近百分之四十的能源都是通过窗户流失的。
所以认知瓶颈是非常可怕的:大家都认为窗户就是房子的构件而已,其实不是,它不仅是一个建筑构件,更是室内小环境与室外大环境的一个透明结界,保护人体不受环境六淫的侵袭。
第二个瓶颈:产能。同样2个亿的投资额,橱柜衣柜行业可以做到6~8个亿的销售额,木窗行业只能做到4~5个亿的销售额;橱柜衣柜可以在1~2年完成产量,而木窗业最少需要三年。一般的企业,投资2个亿,没有个4~5年是达不到4、5个亿产值的。这也是森鹰走过的路:今年投资,明年试运行,后年达到产能。我们按着这个节奏在这个行业走了二十年,反反复复地进行探索和研究。
因此,木窗行业具有产能紧缺的特性。不妨跟大家分享一下前段时间森鹰经历的事情。
几个中国著名的铝窗企业跟我们谈代工,森鹰高管及部分经销商经过认真讨论,提出三个字:不代工。森鹰在二十年前提出的“三不”,现在变成了“四不”:不做铝窗、不做塑窗、不做门、不代工。就是因为木窗行业面临的瓶颈,形成规模化的生产资源是非常困难的。
在座的设计师可能有人参观过森鹰,会了解森鹰的木窗工艺是多么复杂。夸张得讲,不比做汽车容易。做汽车换个零件很容易,因为是标准化产品;但我们都是非标件,无论是玻璃、外铝还是木头,都是非标件的组合。森鹰用专业的木窗软件、通过ERP信息化,把它们连接起来,花费了相当多的人力和资源去探索。
第三个瓶颈,产业链瓶颈。木窗的整个产业链,铝材、木材、玻璃,为了寻找优质资源,给我们造成了很多困惑。森鹰在哈尔滨投资了1.5个亿、划出一万五千米的场地搞玻璃配套,复杂的产品我们自己做,但一些简单的产品我们依然要外包,实在没有办法。
但是今天想说的这个瓶颈不是玻璃,只是举例。真正的困难还是在于木材。因为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的集成材工业发展得非常薄弱,森鹰买现成的集成材,只有欧洲一个渠道;剩下的俄罗斯、东南亚、北美、南美、南非,只供应板材和原木,没有给我们供应现成的集成材,我们必须有强大的集成材工业来支撑,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瓶颈。因此森鹰有计划增建一个集成材工业基地,就为了支撑企业的发展。
不过能用资金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产能、产业链是需要我们有可能解决的范围,对木窗产业的认知、人们对家居健康的重视和环保观念,则是需要整个行业的积累、沉淀以及政府对节能建筑的支持和扶助。
这三大瓶颈,即使机遇也是挑战。森鹰必须迎难而上,突破瓶颈。森鹰出身于东北黑土地,生于斯长于斯;但我们是中国第一批做木窗的企业,而且是高技术含量的现代工业。最后我们回到今天演讲的核心主题:做木窗就等于做慈善。
使用木材制成木窗,等同于做慈善
首先,树的身上全是宝,也像人一样有生、老、死的过程,树木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从心部开始腐朽,干枯后容易引发森林大火,把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排排放到空气中。因此我们要在它们腐朽之前进行砍伐,遵循“多种少伐”的节奏,种四棵、伐一棵,即满足了人类的使用,又保护了环境。所以我们要改变“伐木=破坏环境”的老观念,只有不合理的砍伐才破坏环境。因此,我们要遵循一棵树正常的生命轮回,在老化易腐的生命末年进行砍伐,加工成建筑材料;同时按比例进行补种,利用树木在幼苗阶段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的特性,进行固碳。这才是遵循自然规律的举动,才是良心企业的做法。这是第一大慈善。
第二,一棵树,从生长一直到加工,从使用到报废,整个生命的存续过程都是绿色低碳环保的。这个过程中,它的即含能源是铝的二十一分之一,是塑料的八分之一。所以这是第二大慈善。
第三,我们把树木的生命终点做成木窗,至少给人类带来五方面的好处。
①冬天,同样的热量供应下,让室内温度至少提高两三度;夏天,同样的制冷条件下,至少降低两三度。满足了体感舒适,却更为节约能源。
②木材里面是导管结构,是它对室温具有天然的调节作用。潮湿时吸收水分,干燥时释放水分。
③无论是上班族的工作压力,还是老人小孩的睡眠习惯,休息时最大的干扰都是噪音。木头的音波传递速度是金属的十分之一,因此它具有优秀的阻隔噪音功能。
④在使用木窗的室内,手机信号可能不会太好。因为木材阻隔电磁波的能力很强,它可以阻隔不可见电磁波对人类的伤害,具有降低辐射的功能。
⑤最后一个好处,它能够改善人的心情,消除疲劳,降低人的焦虑感和紧张度。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林业大学校长李坚教授曾做过一个实验:小白鼠在木质的环境下,健康状况更为良好。
这是第三大慈善。其实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也遵循同样的道理。比如休息的“休”字,是一个木加一个单人旁。我的解释是:人依靠在木头上,才是最好的休息。
所以我总结,大家一定要大力地推荐木窗、使用木窗。最后欢迎大家到冰城哈尔滨,参观森鹰建造的世界最大被动式工厂;我们南京工厂也在建造设计当中,预计2019年初试运营,届时欢迎大家莅临参观。谢谢大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