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看透了许多事物和情感,心境和行为也都变得随性随缘起来,连说话的字句和腔调里都是满满的老气横秋感。这仿佛秋天枯索的树叶,即使有一点灿烂夺目的黄或者红,也不会为季节增添多少生气,反而更助秋情。
写文字也是这样,寥落的话自说自解,更增添了这个年龄的消沉凝重。不说思想是否成熟丰硕,单说语气光看心态就己经“中年老成”了。
但像我这样思想不够成熟、不拘小节的“傻大姐”式人物,连“老成”的都算不上,如果说相对于“少年老成”有一个意思两向的词,我想应该算是“中年少成”了吧。不管别人认不认可这个词的诞生,自我感觉用在心智没有跟上年龄的我来说,刚刚好。为了名符其实,也为了给自己的行头刷一点“装嫩”的绿漆,我决定试一试较轻松活泼,简洁明快一点的风格,让严肃庄重的色彩一点点淡出我的文字语调,暂且将它们束之高阁。等熬到尽悟世事,白发满头时再扒拉出来用吧!
还在文字天地里”哗啦哗啦”趟山溪,尚无能力爬山的小白,自知想独成一格是件不容易的事。只好先借借大“神”们的光,去看一些轻松明朗却又不十分天真幼稚的文字一一我寻思,我再不成熟也不至于和一个十岁八岁的孩童相提并论吧一一虽然不打算去抄,但在看或听的过程中“耳熏目染”也好。毕竟我们的输出大部分来自于输入,特别是我,十天八天不看书,就会产生想像力枯竭的危机。
我一度认为能写出很有影响力作品,都是天赋异禀的人(从古人流传下来的某些博览群书的名人,我只当是艺术化了的),而我这样的写字人只能算是文字砖块的搬运工和砌墙工。
直到后来了解到当代知名批评家李敖,他的百余本著作,和他家里几十万本藏书、及每天坚持14个小时的阅读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看到这位文笔犀利,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才子,也像我等小白之辈一样以读养写,这才心情释然,而后坦然,彻底信服名作在我们风格养成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于是找上了村上先生的《挪威的森林》,可惜译者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作者的风格。据说赖明珠的译风闲闲淡淡,简洁明快,略带忧伤,比较符合村上作品那种不理世事的慵懒特点。
我找了线上线下的不少店家,遗憾地发现,那么多不同封面的,尽是林少华的译作。而林少华中年人的思维认知,使译作的倾向偏于深刻凝重了,这显然不是我想借鉴的。
没办法,接着再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