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从“为什么”开始》,作者西蒙·斯涅克,是Sinek Partners 营销顾问公司创办人,因发现“黄金圈法则”而成名。
什么叫黄金圈法则呢?就是以why—how—what的顺序由内往外层层思考的原则。
大多时候,我们思考问题往往是what—why—how的逻辑顺序。这种思维模型在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甚至被奉为习惯而不加怀疑地采用。
但这种思维具有自身的缺陷,一旦陷入单向循环,而不能形成闭环系统,我们很容易落入从现象着手解决问题的思维惯性。
这种思维看似从问题入手,开门见山,直指核心,但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原因是并没找到事情表面背后的本质和根源。
从“为什么”开始,首先问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其背后的价值和更高的追求是什么?
或者说,它是一种意义的追问,相当于一种信念和价值,甚至是看得见的理想。
第二步,怎么做?当我们洞悉做事的意义和价值,怎么做就会自然涌现。
如果说why是做正确的事,那么how就是正确地做事。前者是价值追求,叫方向;后者是做事的策略,叫方法。
第三步是,做什么。也就是一个具体的目标、计划和行动。
从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的顺序去思考,就是黄金圈法则。其意义在于,从事物的本源和底层出发追问事情的本质,探索事情的原动力,因应形势,确定做事的方法,最后确定具体事情。以此继续分解和架构,最终达到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的目的。
从why—how—what的逻辑演进,就能形成思维的闭环,既把握全局和整体样貌,同时又对怎么做及具体步骤和细节了然于胸,可以说这是一种系统性结构化的思维结构。
马丁·路德金的演讲说,我有一个梦想。这里的梦想就是一种使命,但如果他说我有一个计划,那就是黄金圈思维的最外面一层。我有一个计划。计划并不能与他人的价值追求和个人信念相吻合,或者说不可能唤起价值共鸣。
吴伯凡说,我们首先挣的是认知,然后才是挣钱。如果我们冲着钱去做一件事,往往不会挣到更多的钱。只有超越钱的目标局限,则可做大事并顺手挣钱。故,挣钱是个结果,是我们挣来认知后的一个自然的结果。
佛教里面有一句话说,重发心,弘大愿,做正确的事,福慧双修是顺其自然的。
挣认知,就是一种价值认同,比如说喜欢特斯拉和苹果产品的人,他们的产品忠诚度就是价值认同度。而,价值认同是更高维度的愿景。
万通董事局主席冯仑,号称“企业家里的老男孩”,他说自己是活在未来的人,未来即愿景。他说,心离钱越远,口袋离钱越近。这与“离寺庙越近,离天堂越远”的哲思智慧有异曲同工之妙。
见异思迁,是思维链接的一种方式。在思考黄金圈法则时,我想起猎豹总裁傅盛战略三段论。
傅盛是行业翘楚,创业家和天使投资人。其战略三段论是确定目标—死磕路径—全力以赴的演进逻辑。
这不是巧合。傅盛战略三段论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优先次序,正好对应了黄金圈法则的思维模型。
战略目标,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是对做这件事情本身的价值追问和本质探寻。猎豹的整个生态系统,就是为了使我们的移动操作变得更智能。一句话,创造未来。这是他的使命和价值追求。
战略目标是一种使命,一种召唤,是为了解决某个痛点和难题而确定的价值方向。这种使命(mission )目标肯定要远远大于具体的某一件事。具体的事情,其实就是靶子(target),是更低维度的目标 。
黄金圈法则里面,我们所说的目标,更多的就是为什么(why),是使命,是召唤。
傅盛战略三段论的第二个观点是路径或者策略。路径就是方向和步骤,实际上也就是黄金圈法则里面的怎么做(how)。目标越清晰,路径越明确。
第三个观点就是黄金圈法则最外层的做什么(what)和拿什么做。也就是具体的任务、计划和资源。简单地说,就是要全情投入和全力以赴。
现实中,我们经常会听见有人说,如果给我一个年时间,我就可以做到什么程度;如果给我一百万,我就可能实现什么目标;如果我能当上市长,我就可能怎样发挥自己的雄才大略。
听一听,他们首先谈的就是黄金圈法则最外层的那个资源(what)。这是从做成一件事的资源和条件的表象出发来思考问题。这样的方法并不是为了真正解决问题,而是为不能解决问题找到一个借口,或者得到靶子。
实际上,因为缺乏使命,即使给他这样的条件和资源,他也无法完成战略目标(mission),更难以回应使命的召唤(why)。
从“为什么”开始,与傅盛战略三段论链接对照,是一次思维体操和认知冒险。这,是一种突破思维局限的办法。傅盛正是这一法则的思考者和创业者。
自觉用黄金圈法则思考,让黄金圈法则的why穿过我们的身体,使我们在更高维度上获得更加深刻明了的洞察,这叫穿越思维局限和自我认知的无人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