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时候,曾拜读过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围城》,然彼时年少无知,懵懵懂懂,以“城外人”的姿态围观,仅得出方鸿渐是一名孤傲、浪荡的“败家子”;而时隔二十年,如今早以“城内人”自居十年,为人妻,为人母,再细读《围城》,却是慢慢对方鸿渐起了“恻隐之心”,读出了他的可悲与无奈。困住方鸿渐的不只是婚姻,更是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思想之间的筑起的屏障——“方遯翁们”的传统男权观念和“陆太太们”兴起的西方女权观念之间的冲突与碰撞。
方鸿渐与孙柔嘉都是当时中产阶级青年知识分子的代表。作者选中这两个人作为主角,他们在家庭观、婚恋观、事业观等巨大的差距引起了强烈的戏剧冲突,也更能引起共鸣。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一九三七年,《围城》第一版出版在一九四八年初,故事中的人物、情节、观念对当时社会大多数的人思想冲击无疑是巨大的。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新思想、新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读起来仍觉得意味深长,富有哲理,也许这就是本书的魅力所在吧。
细说方鸿渐。若说作者对他没有偏爱,我是不信的,至少他的运气是一般人不能比的。首先,他出生在一个大户人家,父亲是一乡之望,衣食无忧,还能出国留学。自小定亲的周淑英他不喜欢,想退婚父亲不允,本以为木已成舟,却不料周小姐染病早逝,让他逃脱了“包办婚姻”的魔爪。回国后“岳父”还继续给他找工作,管他吃住。之后虽气着岳母逃回了家,还有假“同情”赵辛楣一直替他介绍工作,虽然第一次并不是出于好意,但他一直是方鸿渐的贵人兼挚友。另外,虽然书中对方鸿渐的外貌着墨不多,但从他受欢迎的程度看,当是“帅哥”一类。从鲍小姐主动“勾引”,到苏小姐念念不忘,到唐小姐柔肠百转,再到孙小姐“千方百计”。然而方鸿渐又是可怜的,他被全方位困在了这座围城里。感情上,虽然方鸿渐骨子里充斥着一种文人的傲气,对世俗的观念不屑一顾,但总敌不过女人的温柔攻势,对鲍小姐如此,对苏小姐、唐小姐、孙小姐亦如此。鲍小姐是唯一一个欺骗了他感情的人,她只把他当作一个旅伴,一夜情也并不放在心上,而方鸿渐自始自终处于被动的地位;苏小姐是方鸿渐的感情备胎,书中描写他只有在船上扶她时她害羞脸红的时候有一刻心动,之后再没有了。然而,在百无聊赖时,他还是忍不住去找她了,而且还在一个月夜轻吻了她。可是他第二天就写信拒绝了她,任谁都觉得这是羞辱——之前没有干脆拒绝,之后又伤人自尊;唐小姐是他心里的白月光,是他第一个想主动追求的姑娘,也是他真正喜欢的,如果没有苏小姐搅局,也许他们可以走到一起。但面对感情上的误会,他不解释,也没有勇气解释,可能他从心底里觉得自己配不上她,他们也就走到尽头了;孙小姐是同行的旅伴中,一路上吃苦耐劳,很让人放心。其实她把与方鸿渐差不多大的赵辛楣唤作“叔叔”,一开始就把方鸿渐归作别类了。加上赵辛楣从去三闾大学的路上开始就一直打趣他和孙小姐,让感情在两人心中萌了芽。而在三闾大学教书生活中接触的有限的女性当中,范小姐傲慢刻薄,刘小姐木讷无趣,孙小姐却是大大占了上风的,最后情敌陆子潇一番推波助澜,倒成全了方鸿渐和孙柔嘉两人。事业上,方鸿渐也是一波三折,诸多不顺。然而除了赵辛楣,董斜川、褚慎明、曹元朗、李梅亭、顾尔谦、陆子潇之辈都是方鸿渐看不上眼的,话不投机半句多,但这些人的名望和地位又比自己高,只得虚与委蛇。在周家银行工作仿佛寄人篱下,连找对象都要受人钳制;三闾大学原是去当教授的,却只当成了副教授,最后名为“辞职”结婚实为解聘;最后报馆的工作,虽是为大义而辞,却也有想要逃离上海的成分。面对家庭,方鸿渐的父母传统观念强,男权思想严重,两位弟媳如市井小民般喜欢搬弄是非,他想抗争又难以抗争,让他与妻子间的嫌隙越来越深。妻子的姑母女权思想极重,又颇得妻子敬重,天天教孙柔嘉如何如何管教丈夫,再加上一心向着孙柔嘉的佣人李妈添油加醋,家庭矛盾进一步激化,直至结尾,这城中困局还不知该作何解。
书中有一句话:“理想中的留学回国,好像地面上的水,化气升上天空,又变雨回到地面,一世的人都望着、说着。”谁说不是呢?方鸿渐一腔热忱留学归国,该是带着怎样的憧憬?和诸多未踏入社会的莘莘学子一样,他们都渴望工作顺利、婚姻美满。然而,这“围城”之中有多少确幸就有多少残忍,但至少我们还有希望,不是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