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文章从底层逻辑上解释了自媒体平台算法匹配的规则,算法解决的就是用户的偏好和创作者的内容的匹配关系。
清楚了算法的底层逻辑,能更快给自己账号打上标签,能更快让自己账号被想要吸引的粉丝看到。
但,如果想要更快发展,还需要考虑一个重要元素:平台需求。
算法虽然是个黑箱子,我们看不透它的内部到底是如何运转的,但是算法背后的平台,却是我们可以看到的。
研究算法,是为了研究“顾客”,为了创作出让用户满意的作品,这样他们才会关注我们。
研究需求,则是为了研究“老板”,创作者终究是给平台“打工”的,搞清楚老板的真正需求,要比暂时地满足客户更重要。
什么是平台需求?
拿抖音举例,抖音刚起步的时候,各处砸广告,做拉新,那时候,平台最缺的是人,既缺用户,又缺创作者,所以那时候随便发什么东西,都会有流量,也起来了不少大号。
到了现在,抖音已经成了巨头,虽然依旧希望创作者和用户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抖音更希望能有一些给平台带来更高价值的用户,比如高质量视频,比如高消费用户。
于是,抖音开始做多种形式的带货尝试,而在这个阶段,直播带货和视频带货的博主,都比之前要多赚很多钱。
去年,突然火了个拍农村生活的张同学,这是因为一直在“乡村振兴”,平台自然也要大力推广。所以,这一阶段三农领域相关的视频,会比其他领域的视频扶持力度大一些,也突然出现了一批分享村镇生活的大号。
这3年,很多人每天宅在家里,运动量大幅度减少,身体、心理都受到了一定程度影响,于是刘畊宏成了现象级账号。
每一次出现现象级账号,都是恰好这一阶段的平台,需要这样的内容。
就像当初做百家号,后台经常放一些“冲量”的任务,一个月写100篇给多少奖励,一个月写300篇给多少奖励。
平台不知道有很多工作室是在拿低质内容在充数吗?平台当然知道,但是平台就是缺内容,只能以这种形式来促进内容创作。
现在呢?平台内容饱和,很多创作者连锅都揭不开了。
最近,圈里很多人开始注意到视频号的巨大流量,都开始入局,又开始研究视频号的算法,推荐规则。
有用吗?确实有用,但绝对不是最有效的,就算是按照一个爆款视频的所有细节重新制作一个视频,也不一定能够保证能够再次成为爆款视频。
现在的视频号最缺的是内容,没有足够的内容来让算法学习,还无法做到让算法精准推荐,再加上微信熟人社交的属性,很多人要维持自己的“人设”,真正喜欢的视频不敢点赞,于是,很多视频的推荐干脆就是混乱的。
作为一个创作者,这时候最好的选择,就是持续为平台贡献内容,满足微信“熟人社交”属性的内容。
视频号的算法还是个孩子,以后还会成长,就算现在把他研究明白,一年,甚至是几个月之后,这孩子就会是另一番模样。
我们现在该做的,就是不停的“投喂”这个孩子,和他一起成长,让这个孩子记住我们的样子,等到孩子有本事的时候,再慢慢回报那些对他好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