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序,也许是第一天的随感记录。
可能有些长,也有可能有些短。因为,此次活动,我是抱着学困生的心态来的,这是我参加这么多活动以来,最特别的一次心理准备,或者说最特别的一次心里认同。
为什么这样说呢?
虽然我是一个较为自洽的人,但在为这次共读的准备中,或者是预热的时候,我就开始纠结与否定。
宁对我说:“欧姐,读这本书你似乎没有发过言呢?”嗯,我有幸被拉入高手如云的课程研发团队共读群,每周六早上6点到8点开启视频共读。可是对于一个没有早起习惯的人来说,我可以将身体放进这个场域,也打开视频和书本,但是我的大脑一定处于混沌之中,思维是呆板的。再加之共读的《阳明学述要》,颇有些难度,古文的理解,也费劲。再加之,暑期时间,也是躺平时间,偶尔一次不能按时参与,后面也就自然的放弃,且放弃得非常彻底。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本人很不好意思去见共读团队里的大咖们,尤其是小龙大师。昨天见面时,小龙大师亲切叫我“欧姐”,我别提有多么的不好意思了。我对他说:“你这么自然称呼我,感觉你叫了好久一样。”他说:“我一直在心里念。”幽默的他,让我心里的惭愧少了很多。
【如何读书】
今天开幕式上,郝晓东老师说:“读阳明心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认识。”这样想的时候,我的学困生状态也就大可不必。他又说:“此次共读,我会站在老师的角度讲,先要有整体感受,对照几个核心来讲王阳明,第二与教育的关系,第三是与自我生命的关系,这才是最重要的。走进经典,走进哲人,去聆听他在说什么,而不是郝晓东在说什么。读书是读自己,我们认为这是需要商榷的。这些书是指月之手,而不是月亮本身。我们就老老实实的读书,原原本本的的读书,扎扎实实的读书。”经他这样一说,我的思想包袱又松了一些。
前期的共读,我除了知道几个独立的观点外,便再也找不到观点的联系。还是因为书读得太少,尤其对于历史类哲学类的知之甚少,很多时候是单线思维,也就理所应当了。
只是心存疑问:读书如果不是读己,读出自己的浅陋,或者确证,那是读什么呢?序里对读者提出八个大字:“直透大义,反问自心”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似乎通达】
共读模式,我比较熟悉:一人领读,郝老师解读,穿插问题互动。
上午共读,或许弄清楚了这个问题:方法论上的两个观点——二陆的“尊德性”与朱熹的“道问学”。可以说,我们的教育受朱熹的比较多。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的授课方式基本是以讲授为主,将某个知识点的相关知识一起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即“要人先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先告诉你所有的路径方法,然后你自己去选择,吸收,理解。而这样的方式,没有关照人的本心,关照每个人的起点,所以就会出现断层,出现老师说“我讲了好多遍”,学生依然没有掌握的情况。而我们所倡导的分享式教学,即“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的“尊德性”的方法。先让每个学生思考将学内容,再顺着学生的思考,引向正确的路径,达至博览。
这两种孰是孰非?当然也只能说各有用处。对于所做事情要求100%成功的机会,那就需要“先知”,确保掌握方法之后再去实践,比如拆地雷,开飞机等,反之,可以“尊德性”的方法教学。
【关联现实】
有两种自我方式,关于“绽放自我与改变自我”这一组词语,郝老师举了两个例子。当然也就会对号入座,自己属于哪一类呢?可能在绽放自我与改变自我之间吧。理想主义者的自我认同度高,基本就是绽放自己,现实主义者基本就是以现实为蓝本,基本就是改变自己。
“读不懂”是正常的,我且抱着学困生的心态自居,看看能否看见缝隙里的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