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4.30癸卯年 三月十一 星期日
备注:Day533
阅读时长:35分钟
书名:《道商范蠡》之《夫椒失利:战略冲动的惩罚》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李海波
名言佳句:“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真正的领导者,只有做到了戒轻、戒躁、戒骄,才能谋大事立大业。
常人轻浮者有为容易无为难,争取容易放弃难,躁动容易冷静难。一旦侥幸成功,便沾沾自自喜、得意忘形,却不知更大的危机已经如影随形暗伏身边了。
内容:公元前496年,吴人败于檇李。吴王阖闾也受伤身死。夫差继任后一方面对社会宣传自己为父尽孝,一方面借助纪念活动来提醒鞭策吴国上下勿忘国耻。
对于阖闾的死,伍子胥懊悔自责,为报仇他强迫自己守丧三年以示自罚,同时广聚钱粮、大造兵器,日夜练兵。这三年中他“不亲妻子,饥不饱食,寒不重彩,结心于越”。这样苦自己的目的,就是期待三年后征讨越国,为先王复仇。
夫差任命伯嚭为太宰,伍子胥为相国,尊为“亚父”,也就是现代人说的“干爹”。
吴国厉兵秣马的这几年,勾践除了享受人生,什么大事都没干。原因:第一,年龄所定。第二,目光所限。第三,成功所障。第四,条件所困。
贤人君子处世,事事时时都要用心。如果一件事不认真留心,便会轻举妄动。心一松散,万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心一执着,万事不得自然。
范蠡和文种再有智谋,也只能摇头无语,他们知道越国富民强国利天下的时机还没到来。
而勾践听说吴国正日夜操练军士伐越报仇后并不在意。勾践错误地把侥幸胜利当作了常规胜利,把局部战况放大成了整体战力。这就是年轻人常犯的错误---轻狂。
“轻则失根”。勾践因轻狂而轻敌,因轻敌给自己埋下了祸根。
急则躁,躁则动,动则乱。年轻的勾践迫于心理压力,为求得心安,继“轻则失根”的错误之后,又犯下了老子严厉批评的第二个错误---“躁则失君”。
而响应勾践出兵的石买性格是“贪而好利,细人也”。对于石买来说,“有权”和“有利“必须通过战功来获得。为了抓住机遇狠发一笔战争财,石买比勾践还冲动,因为他从未听过”贪兵死”的言论,更不会认为自己是一个贪婪的人。
而范蠡面对“战略冲动”的勾践正准备大义劝阻。他知道身为一国之君的勾践,在未能充分评估自身条件优劣和外在环境利害的情况下,对重大的发展问题采取冒进的政策,盲目自信、盲目示强,不但会过早损耗自身的元气,导致目标难以实现,还会给自身发展进程造成重大挫折。
首先,范蠡告诉勾践:“治理国家要把握好三件大事,分别为:持盈、定倾和节事。
持盈就是持续丰盈,当国家进入强盛状态时,我们要设法保持强盛的永续化,不下滑,不破败。
定倾就是平定倾覆,当国家不幸出现事关前途命运的战略危机时,我们要设法平定祸患,转危为安。
节事就是节制政事,在管理国家政治时要把握好一个度,不左不右,不急不缓。
范蠡告诉勾践:要想保持国家的长盛不衰,首先就要尊崇天道,顺应天时,不能违背阴阳、日月、星辰演变的纲纪。
要想掌握转危为安的谋略,就要顺从人道,以人为本,重视人才,使王者以下的公卿大夫各得其位、各尽其职,使文武将相与上下尊卑和顺有序。
要想得心应手地处理政事就要立足地道,因地制宜,谷物生长,渔盐虾鳖,农商两利,富民为本。一个国家,要想长期保持盈泰的发展之势,就必须居安思,做事如履薄冰,绝对不可以冲动冒险、操之过急。
自古以来的圣王之所以能拥有天下,就在于他们能够做到见机行事。在天时对自己还没有呈现出真正的战略良机时,千万不可以主动挑起矛盾,发动战争攻势;当管理团队还没有有效组合并形成良好的向心力时,更是不应该急于授权和付诸行动。
但为了睡个好觉,勾践很坚决否定了范蠡的提案。
范蠡认为,冒着逆德的风险,把战争强加于本国和他国,这是最不可取的下下策,是上天都不能容忍的。而且父仇子报,天经地义,吴国发动舆论攻势与兵力部署准备对越宣战是符合道义的、站得住脚的。
在这种情况下,越国应用柔弱的方式先化解眼前的战争危机,让越国实现和平发展,借此机会再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和军事作战能力。
《史记》称,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
对于这个结果,范蠡有预判,但还是据理力谏,甚至不惜冲撞和得罪勾践。有两个原因:
第一,从越国立场上讲,范蠡身国越臣,在国家面临前途命运的重大转折点上,必须通过客观分析,以尽其忠,以彰其正。
第二,从个人立场上讲,在事关越国前途命运的关头,身为楚人的范蠡挺身而出力谏可扭转改变诸多越国本土老臣对外来客卿的印象看法。
危机危机,危难中潜藏着机遇,祸患中隐伏着生机。
越国的现状,亟待政革才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改革的动力从哪里来?
从内部破,便是成长;从外部破,便是压力。改革是有风险的,是许多思想僵化者、既得利者不愿意尝试的。
作为一个外来的客卿,如果执意从内部打破进行改革,搞不好这就是复权夺位,要被扣上祸乱纲纪的帽子。但是,如果适当地从外部可入压力来促使內部变革,也未尝不是一种好办法。
战败对越国来说,恰是一个推行政治改革的最佳机遇。只要善于把握这一线生机,就可以实现定倾”〝特盈”之道。
儒家出忠臣,道家出良臣。
什么是忠臣呢?文死谏,武死战。什么是良臣呢?范蠡这样的就是良臣,在争与不争中把握好一个度,在进与退中思考着一条路。
越军夫椒之战中为什么注定以失败而告终呢?
第一, 越军道义失利。第二,越军兵力不济。第三,越军战场失误。第四,越军补给不畅。第五,越军主将不当。第六,越军战法不熟。
勾践“先发制人”的无知行为,激起了吴国“哀兵”的必胜士气。吴国的兵将皆由夫差和伍子胥亲自训练,而越国三万兵士均是常规部队。吴国在战场上情报不准确,贻误战机。越军先行妄动,舟车劳顿,而吴军后发制人,以逸待劳。
勾践还任用了贪婪无谋的石买致使军心动摇,将士恐惧,还未开战,斗志溃散。在夫椒之战,用人失察是一个核心问题。虽勾践为向全军谢罪杀了石买但战局胜负已分,不可逆转了。
勾践恃险据守会稽山,正为五千残兵的口粮发愁时,范蠡亲手烹煮了一碗鱼汤递呈上去。
启示:年轻的勾践听不进逆耳之言,竟为了让自己心安睡个好觉就决定先发制人出兵伐吴,可他空有想法,没有支撑必赢战争的条件,毫无悬念地必输无疑。
还是他少不经事,从小吃过的亏太少,仅凭檇李之战骄傲了三年,躺在功劳薄上接爱子民的吹捧,忘记了国富民强才能抵制外侵。就如同美术片《骄傲的将军》中的将军一样,平日懈怠练兵,等敌军来了,以前惯用的兵器被放在角落里结了蜘蛛网,体力也跟不上战争的要求了......
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要想拥有作战能力强悍的军队前提是重视训练,而不是面临战争临时拉来人数凑数。夫椒之战越国的点将能力也真的让人刮目相看。仅是内部管理问题就已经胜负分明了。
成就一番事业需要人才,可目盲眼瞎的年轻勾践选择起兵的目的竟是为了睡个好觉,足以说明他自不量力,被吴国的声讨搅乱了心神。而盲目自信轻敌也是战败的重要诱因。
不能不说,吴国在夫椒之战中利用勾践年轻好胜的心理,赢得漂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