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某个朋友,家境殷实,人还没毕业,家里就给买好了北上深现在千万级别大house的?我有。
你有没有某个朋友,出身农村,毕业后靠着自己的一股拼劲自己做起一家公司的年入几百上千万的?我有。
你有没有某个朋友,名校毕业后一路开挂青云直上的?我有。
你有没有某个朋友,学历很低,挣扎了多年沉淀到社会底层的?我有。
还有本身起点很高后来碌碌无为的,学历很差一路奋斗翻身的,有有有,我都有。
所以你觉得,命运和境遇,过得很好又或者正在挣扎,是什么因什么果交织决定的?
01 原生家庭:你的起跑线
我儿子嘟小猪今年快四岁了,我的订阅号里关注了一票育儿大咖。
上周我在常青藤爸爸的公号里看到一篇文章,文章介绍了一部名叫《沉默的孩子》(The Silent Child)的电影。
这部讲述聋哑儿童故事的电影在3月份刚刚获得第90届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奖。
有着金色头发、大眼睛的丽比,出生于英格兰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因为身患先天性重度听力障碍,丽比听不到,也说不出来。
本来这种先天的残疾和沟通障碍已经让丽比很孤独了,而家人习以为常的忽视更让她无助。
比如爸爸,谈及对女儿的期待就是“没有期待”!
奶奶呢,就是不屑一顾,对老师的表扬表示深深怀疑和嘲讽。
而妈妈则一直拒绝承认孩子有问题,沉浸在“完美孩子”的幻想里,丝毫不关心丽比的真正需求。
社工乔安建议让丽比学手语,因为相比于唇语,手语更简单易学。可是妈妈的态度是:我们不需要!
在社工乔安的影响下,丽比试着用手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得到回应的丽比,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可是没多久,妈妈就无视女儿这4年来方才展露出的快乐和自信,固执己见地以“全家人都太忙了”为理由拒绝学手语,强迫女儿停止学习。
至此故事又回到了起点,感受了希望、经历了表达的快乐后的丽比,此时又跌回到失望中。
看完这篇文章,我并没有像常青藤爸爸希望的那样,把重点聚焦到我要怎样学会倾听和关注自己的孩子,而是突然觉得有点惶恐。
惶恐的是,如这部电影里的父母一样,也许我日常生活中某个未曾深思熟虑的想法,或者某些出于自己而不是孩子考虑的举动,就一不小心改变了我孩子的命运。
在他长大以前,他大部分的命运由我和我先生决定:
我们决定了他的生活习惯;
我们决定了他的生存环境;
我们决定让他去公立幼儿园还是私立幼儿园;
我们决定让他上哪一个兴趣班;
我们决定买学区房还是不买学区房;
我们决定是以尊重的形式与他相处还是以权威家长的形式与他相处。
同样地,当妈妈以前,我也是一个女儿。
我曾经人生路途上很长一段的命运,由我的父母决定。
他们决定了我的生存环境,是被爱抑或被忽视;
我上什么学校周围是什么样的同学;
他们奠定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
他们决定了我的起点在哪。
前段时间有个老师在一群美国学生中做的跑步比赛视频,刷遍了朋友圈。
刚开始大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接下来老师开始说比赛规则:
“如果你们父母的婚姻维持到了现在,请往前走2步。”
“如果你们的成长环境里,有个父亲般的人物,请往前走2步。”
“如果你有机会获得私立学校教育的,请往前走2步”
“如果你请过家教,请往前走2步”
“如果你从不担心手机欠费的,请往前走2步”
“如果你从不用和爸妈担心账单的,请往前走2步”
“如果你不是因为体育成绩优秀,才免去学费的,请往前走2步”
“如果你从不担心下一顿饭的,请往前走2步”
“如果……”
当老师说完规则,许多白人孩子已经站在了离终点线不远的地方,大部分黑人孩子还站在起点。
相信所有的孩子参加完了这场特殊的比赛,都懂得了一些需要很多话语才能解释清楚的道理。
02 你有没有羡慕过别人的家庭?
我的一个初中女同学,家里是银行家出身,家境优渥。
初一那年她过生日的时候,请了上十位好友去城市里最繁华的地段的一家肯德基庆祝,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当然我并不在其中)。
九几年的时候,肯德基和麦当劳是超级高档的地方,不是每个城市都有的。
去肯德基麦当劳吃一个薯条汉堡,就是奢侈的代名词。
我这个初中女同学这顿饭花了五百块钱,而那时候我父母一个月的工资大概是一千多块。
一顿肯德基而已,竟然让我记到现在。
因为那时候小小的我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落差:自己从没能吃上过的“奢侈品”,有同学能请上一票人进去随便点。
我从小到大羡慕过很多人很多事,但是羡慕别人家有钱,这是第一次。
前几天在今日头条,看到一篇研究文章。
文章的主题是:大数据告诉你,什么样的家庭更可能养出学霸。
且不论唯成绩论来讨论“学霸”是不是妥当或者研究方法和数据是否合理,总之,这份大数据研究试图告诉人们,和孩子成绩高度正相关度的几个主要因素是:
“家长的智商和特质(也就是基因);
家长的学历;
家长的社会地位……”
《卡萨布兰卡》里说,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就如同这句话一样,你的命运里,也带着你过去的生活和你父母的影子:
他们的基因、财富、眼界、格局和人脉。
曾经有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的顶级投行高盛、摩根等,大量吸纳中国高官子女入职,引起舆论哗然。
于是现在类似于“现在社会需要拼爹”、“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人就出生在罗马”的说法不绝于耳。
我有时候也常拿这些话来自嘲。
但是 so what?
你毕生都难以仰望的各种政要,对对方来说,可能就是住在隔壁从小把他抱到大的叔。
你费尽千辛万苦经营人脉网络做也不成的事,对方可能一通电话就能搞定。
公平吗?
不公平。
但谁说过这是一个公平的游戏呢?
你只知道比尔盖茨从哈佛退学写了一个叫windows的程序给IBM用了,却不知道他的母亲是IBM的高管。
你知道巴菲特是股神,却不知道巴菲特的父亲是一家股票经纪公司的合伙人,他从小一放假就被带去证券交易所玩。
巴菲特谈起自己的成功常说是因为他中了“卵巢彩票”:
“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各方面的条件就很优越。我的家庭环境很好,因为家里人谈论的都是趣事。
我的父母很有才智,我在好学校上学。
我认为,我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这非常重要。
我没有从父母那里继承财产,但是我在恰当的时间出生在一个好地方,我抽中了‘卵巢彩票’。”
知乎上也曾经有个一句话过万赞的问答:
——“努力了七年却依旧被中产阶级家庭子女完爆,我该如何调整心态?”
——“这是一场接力赛,你却当成百米跑。”
03 在你略显一般的人生底色上,画出自己的精彩
最近几年“原生家庭”的概念在国内真的已经快被玩坏了,好像自己的人生一有点什么障碍就是“原生家庭”惹的祸。
“我找的工作不好,谁叫我妈爸无权无势呢!”
“我性格这样,是因为我爸妈育儿特别失败,从小不关心我,我缺爱。”
“他们自己不努力来要求我努力,龙生龙凤生凤,鸡窝还指望出凤凰?”
……
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线,这是一个事实。
起跑线好的人,看起来更容易更轻松;起跑线差的人,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过上和别人差不多的生活。
但这句话似乎给许多失败的人生找到了一个心安理得的借口。
如果真是这样,这个世界多简单也多无趣啊!
我不是宿命论者,既然人生是场接力赛,终点不在你这,起跑线有那么重要吗?
你的父母暂且落后了,你就不能奋起直追么?
可能在你的这一程里,你辛苦半生才和起跑线好的人拼了个齐头并进,然后感慨:起跑线真的好重要啊!但至少你的孩子不用再终其一生去追赶,你就是他的起跑线啊!
正因为如此,世界上才有比尔盖茨和巴菲特这种中了“卵巢”彩票的幸运者,也有诸如刘强东这种出身农村的商界巨头,人生才变得不可琢磨地精彩。
正因为如此,人生才变得不可琢磨的精彩。
再说了,虽然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具有良好的家庭背景,但是他们个人的自律和勤奋才是他们成功的本质。
命运是什么?
命是弱者借口,运乃强者谦词。
04 做生活的主人,而不是受害者
昨天和菲凡说的菲凡老师讨论这篇文章。菲凡老师说:命运这个话题好难写的,我自己都没整明白。
所以,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也许我还不够老练和睿智,但对我来说其实挺简单,就是一个命运公式:
命运 = 50% 基因(家庭环境)+ 40% 选择(个人认知和努力)+ 10% 意外因素(好运气或坏运气)。
这个比例是我自己说的,你也可以有你不同的理解。
基因是最重要但又完全无从选择的,是否聪明有何种特质,你的父母能给你提供怎样的条件,在这一点上何必与天斗?不如随缘。
意外因素可能是由别人掌控的,不如也随缘。
唯一可控的,是你的选择。你选择走哪条路,你选择怎么去过每一天。
举个栗子。
你不是智商超群的那种人,注定当不了学霸,你有什么选择?
人生这个大考卷,只有很短的时间会用成绩做评判标准。在此之后,评判标准会越来越模糊和多元化。
在用成绩做评判标准的时期,你可以选择付出更多努力去获得比别人小的进步,也可以放弃努力。这是你的选择。
在不用成绩做评判标准的时期,你可以选择不拼考试,拼社交能力或者拼心细如发。这是你的选择。
走进社会了,你可以选择打磨自己,也可以选择张扬个性。这也是你的选择。
大到职业方向,小到每天怎么过,最终你在每一天做出的各种大大小小的选择,加上你不可控的基因和运气,成就了现在的你,你的命运和境遇。
既然我们唯一可控的只占命运的一小部分,那我们要怎么做,尽量发挥出这一小部分的最大作用,掌控命运呢?
我从我自己少少的思考中给你一个“命运自主五步法”。
第一步,提高自我认知,摸清自己的生命脉络。
Metacognition,元认知能力。这是一个人自我提升的底层能力。
元认知能力的解释是:对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
说得太抽象难懂了,其实我自己把它理解成“对自己的上帝视角”。
就好像我们玩一个模拟人生的游戏,里面的人在做什么你一目了然,你会清楚地知道,他在做什么,他应该怎样做,他的做法是不是合适,我们在扮演上帝。
对自己的上帝视角,就是有能力从自己的情绪、认知和对事物的理解中抽离出来,审视自己。
比如,你和你的男朋友因为一点事情大吵了一架,你很生气。
元认知能力低的人,仅仅就是在生气;元认知能力高的人,会意识到,我在生气。
“生气”和“知道自己在生气”,已经不是一个层次的认知。
能意识到自己在生气,就能进而思考自己某个感受、判断的过程,是否合理,是否可以改进。
所以,元认知能力,是给自己的左右手互搏术。
做了某个判断/产生了某个想法——意识到自己产生了这个判断/想法——重新审视——改善、提高——产生某个新的判断/想法……
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思维方式会被插入其他可能,进而超越自己过往的思维模式。
我们的基因、家庭,之所以对我们的影响如此之大,就是因为,它在各个方面影响着我们对事情的判断和态度。
如果我们无法锻炼跳脱出来的能力,那么就只能在自己父母给自己的这个人生观里、思维方式里打转。
如果这样的话,命运公式就得改写为:命运=90%基因+10%运气。
元认知能力越强,基因对你命运的影响就越小,你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大门也敞开得越大。
第二步,识别自己的优势,管理自己的劣势。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过,在自己的工作中,最大化自己的天赋优势,用优势面去和别人比拼,而不是劣势面。
比如,
你的优势是思考分析还是人际交往?
你擅长筹划统率,还是善于合作跟随?
你善于展望未来还是喜欢回顾过去?
你更喜欢独自冲杀还是协助他人成功?
等等。
自己的天赋需要靠自我认知去识别,然后在天赋领域持续努力,将天赋发展为优势。
发挥优势,然后管理劣势,不让劣势出来拖太多后腿。
这样会加速你的精进速度。
第三步,跟随趋势,小步微调。
昨天看到一个新闻,国外某家医院里同一天出生的两对同卵双胞胎(长得几乎一样的双胞胎),被医护人员疏忽弄错为异卵双胞胎(长得不一样的双胞胎),两家人分别带走了一个自己的孩子,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回家去了。
二十几年过去了,其中一家城市居民的孩子,一个成了工程师,一个当上了会计师。另一家屠夫家的两个孩子,都在家当起了屠夫。
一样的孩子,不一样的结局。
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除了硬条件之外,还有眼界、信息的局限。就好像生活在城市的人很难想象真实农村的样子,生活在热带的人很难想象林海雪原。
不过好在现在科技比过去发达得多,想获得一些信息也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
所以在生活中,持续关注新的事物、新领域,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圈子,特别是你想要去的那个圈子很重要。
跟随趋势,小步微调自己的方向,可以降低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思维、信息局限。
第四步,在可以努力的时候,别选择安逸。
老生常谈,不必多言了。
能努力的时候,也可以选择安逸。
但当你某天只能安逸的时候,可能无法选择再去努力了。
人生不公平,但也挺公平的。
不公平的地方在于,你努力有时候不一定有回报。
公平的地方在于,不努力,一定没有。
别再拿着许多富二代不努力啥都有说事了,现在很多的得体的上流社会的孩子,比你还拼呢。
第五步,永远抱持主宰者心态。
Life is tough.
没人否认有时候生活对我们其实挺残酷的,有些残酷我们也无能为力。
但有人选择了总是努力去改变,有人选择披上受害者的外衣怨天尤人。
比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就是开启“受害者”模式的代表。
改变不了的事,抱怨也没用。能改变的事,去做才能改变。
毫无选择的事,生活中总是少数。
当你抱持着觉得不管怎样,你都是自己生活的主宰没人可埋怨,不把生活的主动权交给外界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那10%的运气有时候也是可以改变的。
这就是人的气场。
自带怼天怼地怼空气气场的人,周围的好运气都不想靠近他。自带打不死的小强气场的人,有时候老天也会眷顾他。
说白了运气的组成部分大部分是人,别的人。
能用自身去影响他人,就在一定程度上掌控了自己的运气。
如上五步法。
愿你掌控自己能掌控的,随缘自己不能掌控的,活得通透活得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