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三四天读完。
再洗了一遍脑子。
以孝治天下的传统文化。
回想自己小时候的确也是受这样的教育。
以孝为中心。
身在农村,爷爷奶奶都是以最淳朴的方式教育我。
对传统文化有很多误解。
35岁后,突然逐一解开。
昨晚跟744喝啤酒撸串的时候。
说到孔子,想起他和晏子的一段事。
在不同的书里,记录的不一样。
就是孔子当年有机会到齐国大有作为,被晏子拦下。
有人说,晏子是个小矮子,人品也有点问题。
孔子宽容大度,没有背后说晏子,反而在他人说晏子是小人的时候,帮晏子说话。
有人说,晏子和孔子其实是知己,晏子知道齐国的职位,不适合孔子,因此劝阻下来。
就像当年的管仲没有推荐鲍叔牙。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更倾向于后一种说法。
《原来教孩子这样最好》里,一直在强调学会文言文的重要性。
突然觉得自己,那么多年,还是要借住注解看文言文。
真的不怎么样。
此外,谈及古人对老师的态度。
天地君亲师。
孩子在拜师的时候,父子九叩首。
让孩子看见,连做父亲的都要礼敬老师,孩子以后自然也不敢怠慢。
一分诚敬,一分利益。
十分诚敬,十分利益。
书里反反复复提及印光大师的这句话。
推此即彼。对老师,崇敬一分,就能获得一分智慧,崇敬十分,就能获得十分智慧。
现在在学校,真正尊敬老师的孩子,班上屈指可数。
当然,书里,把以利益为目的的学校称作学店,真的很现实。
知识当作商品在贩卖,老师像个商人。
这个社会现象。
书里还提及,智慧和知识的区别。
智慧是开悟了。
知识只是工具。
我们生在反对迷信的年代。
迷信的边界没有划清。
于是我们以为所有关于老祖宗的东西,都是迷信。
殊不知,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在历史的尘埃里被遗忘。
刚看一本新书。
索达吉堪布的《做才是得到》。
里面提到
“其实,你信不信佛教,这个并不强求。然而,人生在世,你我难免生老病死,而佛教中,正好有面对这一切的殊胜诀窍。假如你用了别的方法都于事无补,那么,试一试佛教又何妨呢?”
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也一样。
如果真的有,面对生老病死的诀窍,信一信又何妨呢?
“我们的快乐,就像一块蓝布上的小白点,只是偶尔的点缀,却不是人生的底色。”
好喜欢这一句。
快乐不是我们人生的底色。
但是蓝底白花布料的人生,还是很好看,对不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