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平凡的高中岁月(上)

平凡的高中岁月(上)

作者: 田野上的诗意 | 来源:发表于2019-03-31 11:00 被阅读0次
平凡的高中岁月(上)


高明

生活中總有一些事情讓我們感動

記憶中總有一段生活讓我們記憶猶新

高中歲月,人生最好年紀共同在一起的三年時光

就是時時能讓我們回憶的經歷

謹以此文和廣饒一中26級的同學們一起回憶難忘的高中歲月

平凡的高中岁月(上)

一九八三年,寒假过后不久的某个周日下午。

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杂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向高处望去,雪花和雨丝一起在鲁北平原上空漫舞,不大的风让它们不停地改变着舞姿,雪花比雨丝跳的更欢畅,但往往还没有落地,已经在空中融化,消失的无影无踪,最终也变成雨丝滋润了这片大地。

在西营公社通往广饶县城的南北向乡级公路上,几个十来岁的孩子每人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在路上有说有笑的行驶着,这些孩子虽然穿着普通,甚至衣服上有些补丁,但都洗的干干净净,一眼看上去就知道是在县城读书的学生。每个孩子自行车后都捆绑着简单的行李及一个星期的给养,向着县城的方向行进。这么样的天气并不需要穿戴雨具,这些农家孩子没有那么娇气,受冻淋雨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这条不宽的沙石公路两边各有一排光秃秃的白杨树,再外就是大片麦苗还没有返青的农田,公路在穿过几个村子后,左转走过三四公里的柏油马路就到了县城所在地城关公社,这是只有三十几万人口的广饶县的中心区域,是乡下人挤破脑袋都想成为城里人的地方。县城其实也是北方农村常见的院落加平房,只是更加密集了一些。这条乡间公路上其他的行人并不多,偶尔也有赶着马车或牛车走路的农人,遇到的行人穿着也多是土灰色衣服。在刚刚能达到温饱状态的北方农村,一切都十分简陋,吃穿住行都是一样,这时候的农村家庭一家往往有几个孩子,一件新衣服也是按年龄大小分配给孩子们接力穿的。边说边走,并不急着赶路,这条不到十五公里左右的路程,往往花费这帮孩子们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刚刚开启在县城高中读书生涯的我,和本村及邻村的几个同学汝斌、咨良、永淮、洪欣等在学期的每个星期天下午都要重复一段这样的路程,他们大部分比我高一级,知道的事情更多,更像是读书的学生,所以在上学的途中我也了解到很多事情,很多是我以前没有听说过的,思想观念上也在慢慢从一个青涩无知的初中学生向更高级的高中学生蜕变着,从说话口气到内容,这时候都要认真的跟这些学长们学习。

其实,说实话,上高中对我来说并不意味着什么,大学似乎遥不可及,大张淡村这些年来几乎没有一个孩子通过这条道路走出去,没有榜样可以效仿,也没有压力和动力。早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像其他村民们想法一样,本份老实的父亲就在村子里另外要了一块宅基地,建起了五间全部砖瓦的新房子,在当时的村子里属于很上乘的住宅院落,预备给我娶媳妇时之用。也是在同一时期,正值大集体时代的生产队解散,队里原来集体拥有的农具牲口都折价卖给村里的各个农户,父亲在几个同族老人的建议下,拿出所有积蓄,又向亲戚借了些钱,买下了生产队里一匹年轻的骡子。有老人说这匹骡子和我年龄相当,等我长大有力气的时候,也是这牲口最有力气的时候,可以帮我一起干农活,等我年龄大了,骡子也老了,也同时没有力气了,又一起慢慢变老,就是我人生的好伙伴。等把这匹大个头的骡子牵回家,我很兴奋,但实在不敢靠近它,脾气太大,动不动就跳起来四蹄乱踢。后来慢慢熟悉了,经常牵着它的缰绳到野外喂草,有时候趁着它吃草没有防备的时候,突然跳到它的背上,想驯服它,但骡子会马上拼命蹦跳,直到把我从骡子背上掀翻到草地里,摔的浑身酸痛,很长时间竟然没有一次成功的驾驭它过,现在想来都有些遗憾。初三临近毕业那年,平时一起玩的邻居伙伴来福过来和我商量,等我毕业,我们俩个就一起到一个他外地朋友那里学弹棉花,一边干活一边玩,把全国各省都走遍遍。到达一个地方,就支起帐篷招揽生意,见多识广,又赚钱,又旅游。这个计划当时对我是太有诱惑力了,想想拥有走南闯北的传奇经历就动心,后来被父亲知道后极力劝阻,浪迹天涯的宏伟计划没启动就搁浅了。

我们一行骑着自行车说说笑笑从东南方向到达县城后,天上飘洒的雪花和雨丝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不见了,只留下清新湿润的空气独自占据天空和大地之间的大片空隙,我们几个继续向着在县城西北角的广饶一中进发。广饶一中是广饶县的最高学府,在几个密集村子的重重包围之中,这时候现在的北向正门还没有建成,北面墙外是水沟和一片荒地。东西南各有小门出入,东门进出的人员最多,但其实这里并没有正儿八经的门口,就是一段残破的围墙挖出一个大豁口而已。进门后会首先跨过几排整齐的教工宿舍,宅院是老教师家庭住的,后排没有院子的一排是年轻老师住的单身宿舍。走过宿舍区后才豁然开朗,两排高大宽阔的教室及操场、花草树木、墙上的黑板报等等,一个管理规范有序的学校样子就这样进入视野中。外面虽然看不出是学校的样子,但里面教学区和宿舍区都规划的整整齐齐,进进出出的老师学生们满布整个校园。

平凡的高中岁月(上)

我们几个骑着自行车进入学校门口后就各自分开了,我一个人骑车到达我住的宿舍门前。当时学生宿舍很简陋,我们二十六级一、二班两个班级宿舍由教室最后面的两排旧房子改造而成。当时广饶一中的学生分为三类:和我一样的农家子弟占了大多数,再就是县城走读的学生和少数胜利油田职工子弟。县城孩子就住在自己家里,这些从大城市来的油田子弟们也往住在学校里有单独宿舍或就住在县城的亲戚家里,只有乡下孩子们才住在这里,也占了我们同学中的绝大多数。我们班级三十几个人就住在靠右边的房屋里,房间里有两排用水泥和砖头垒的大通铺,对门的地方是一排主要的大通铺,进门右侧也是大通铺,是对面通铺的一半左右,当时估计就是五十个人挤一下也可以睡下。门口的左侧空间是空闲的,有十几辆或新或旧的自行车交叉挤在一起,自行车上面放着有些同学家里带来的大件行李等等。开始每晚睡觉时间,刚刚熄灯后三十多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说着各种趣闻趣事那真是不一般地热闹。后来,功课紧张了,老师也检查的严,班主任延老师经常隐蔽混在我们里面,黑黑的房间里谁也发现不了,突然把带头吵闹的学生当场抓获。后来习惯了新鲜感过去了我们也就回来就睡,互相不影响休息了。我进门把行李取下来后,把自行车也排在了宿舍左侧的空间里,我知道已经有几个同学回来了,虽然不见人,但自行车已经在这里摆着了。简单整理内务后,又开始了教室、饭堂、宿舍构成的“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

广饶一中的围墙内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北方尖顶瓦屋的平房,做教室的房子比其它要高大宽敞很多,位于学校的正中区域,有前后两排,每排三间相邻,中间间隔一个教室的距离,每排三组共九间教室,教室前花池里种着四季常青的冬青树,前前后后都有相当空间,可供学生课间操等等活动之用。当时坐在这些高大教室里里面显得特别敞亮,就是里面安排的学生太多,每个班有五、六十个学生,多的能到八十多个,每个学生书桌前都是堆积着高高的各种课本及参考书,学生的脑袋就是从这些书堆里探出来,如饥似渴地看着讲台上老师的讲解,边听边记。教室前后的窗台上好像装饰一样,放着学生们晚上用的各种型号的煤油灯。学校规定每天晚上十点教室熄灯,刻苦的学生会点起煤油灯继续学习到深夜,那真是名符其实的挑灯夜战。很多其它县区坐着大客车过来学习取经的老师学生们往往对此发出感叹,这些煤油灯也成为他们励志的标本,回去反复描述能感动一大批人。想想其实那时候老师是千方百计地劝同学们早些休息,基本没有催着再花些功夫学习的,因为本身这些学生学习已经够用功够疲劳了,老师也不必在这方面费神。学校靠西墙是一个大操场,平时学生跑步上体育课是在这里,西墙外面是临近村村民的院落。靠南墙有个篮球场及几个做实验室的低矮房子,靠东是教工宿舍集中区,条条小巷子里面是老师们住的成排的小院,临近门口路边有两排不带院子的联排房间是单身职工宿舍。单身宿舍外面是年轻老师们吃饭用的小水泥台。几棵大树做华盖,水泥台就是年轻老师的客厅加餐厅,上面永远放着几颗大蒜瓣等老师们平时随手吃的东西。

平凡的高中岁月(上)

食堂是靠近学校西北方向的最后一排平房,在西操场的东侧,靠西边是外面稍加装饰的教工餐厅,没有几间房子,但因为稍加装饰整体显得更高级一些。每到吃饭时间,一些穿着体面的油田子女们和老师们一起在这里排队打饭,尤其是穿着打扮入时的女同学们,在我们这帮衣着简单的农家男孩子眼里是另外一番风景,我们路过这里的时候也往往把主要目光留着这里。因为广饶一中这个时期每年的高考升学率太高,在这个地区远远领先于其它学校,同属一个地区的胜利油田各级领导们会想尽办法把孩子安排在这里读书,也让孩子体验更艰苦的生活,但这些孩子从穿着到举止到操着的普通话,很容易和当地的农家孩子区别开来。靠东侧是相对简单的学生食堂,没有装修,开饭时间二十多个班每个班都派四个人拿着铁桶,大簸箩在这里排队,之后两个抬着一大簸箩的馒头,另外两个每人提一桶玉米粥,回到教室前面后再次分派到每位同学的手里。各班学生们拿着铝制饭盒及各种容器再次排队领自己的一份,情形很类似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描述的孙少平在原西高中吃饭的情景,区别是广饶一中全校都是统一的碱疙瘩馒头,每人两个算四两重,并没有白黄黑馍馍的欧亚非洲之分。桶里的玉米粥永远都是七成熟,那时玉米粥是北方农村家家餐餐必备的食物,但七成熟的粥味道只有这里才能体会到。孙少平的原西高中有甲乙丙菜之分,但广饶一中普通学生并没有炒菜炖菜之说,每个学生每周从家里带上一大瓶咸菜就是一个周下饭的就菜。后来高三学习紧张的时候往往几个星期不回去,家里也会派人过来送咸菜,不然就没有下饭的佐餐了。大部分同学的家里人会帮着把咸菜切丝,放在玻璃罐头瓶子里实实地塞紧,才够一周吃的分量,有些心细家长有时候会在切丝的咸菜里炒上几个难得的鸡蛋,再塞紧到玻璃瓶子里,对我们来说那就是上等佳肴了。高中三年,每个农家的孩子基本会消耗掉满满一大缸的咸菜。而广饶县北部几个公社的同学,尤其是家在小清河边上的同学有时候还会炒些虾酱之类的,那更是求之不得的美味了。教室里往往是几个要好的同学聚在一起吃饭,把自己家带来的咸菜等拿出来共享,每餐饭吃的快的同学有好咸菜吃,慢了就只剩些不好的吃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养成了吃饭很快的坏习惯,到现在还很难改正,也往往是一个星期开始的时候还有多样咸菜可以选择,临近周末就是再次等的咸菜也没有了,只能靠瓶子里剩下的一点点咸水下饭了。这种生活我们当时并没有感到有多么艰苦,因为在我农村老家里主食是地瓜玉米粗粮做的煎饼窝头为主,白面馒头也很少吃到,虽然这里大部分时间是碱疙瘩馒头,毕竟偶尔还有伙房师傅“失手”做出又煊又香白馒头的时候。广饶一中的伙食对农村人来说就是交玉米到公社粮站,到县城里吃白面馒头,生活好着呢!这时候父亲每个学期把三四百斤自己种的玉米送到公社粮站,他们开个粮食转移证明介绍信,盖上红红的印章,不用再交粮票,每个月交7块多钱,交到广饶一中食堂,我就能在学校吃一个学期的白面馒头了,而在农村老家依然只能吃粗粮,吃到的炒菜也基本是油少之又少的煮白菜,每人每个月只有半斤油票定量,不省吃俭用是吃不到月底的。

再说说广饶一中标志性的碱疙瘩馒头和七成熟的玉米粥。那时候小个头碱疙瘩馒头和夹生玉米粥是广饶一中的标准配置,几乎每个从这里出来的学生都有深刻记忆。可能是学生太多,伙房师傅的工作量太大,做馒头的时候十有八九是放的碱太多了,馒头硬的像石头,一口咬下去,不仅是硬,而且满口苏打带来的怪怪的味道,没有一丝现在面粉制品的香味。曾经一次早餐时间全校学生同时罢吃闹事,群情激昂,校方为安抚我们把全部馒头退回去,重新蒸重新领饭大家才作罢!重新蒸出的馒头真的是好吃,不过这顿早餐也吃到了上午十点多,后来这些馒头慢慢又恢复了原样,学生们学习越来越紧张,也没有空再计较这么多了。我曾经很困惑玉米粥怎么就煮不熟,不像在家里吃的一个味道,有次当值日生去打饭的时候特意进去食堂内看个究竟,发现粥是在食堂靠墙建的大水泥池子里加水,加玉米粉,搅拌后再用一个蒸汽管子放在里面,满池子咕噜咕噜沸腾地冒泡,实际上温度根本达不到,最多七成熟而已。

于是附近的村民们,老的、少的,像平时农村的赶集一样,中午开饭时间在学校内主干道两侧卖各种家常菜。他们用各种铁锅、破桶、旧脸盆等盛着各种各样的菜品,用各种或新或旧、大小不等的勺子做标准,五分钱到一毛钱一份,放在学生的饭盒里。有西红柿鸡蛋汤、炖土豆、炒白菜等等,菜式花样多,但卖菜容器的花样更多,更让人眼花缭乱。此举当时是解决了很多村民尤其是残疾人就业问题,但再增加几毛钱在这里卖菜,并不是大部分农家学生能够负担起的,为了不再增加家里的经济负担,我是很少在这里买菜改善生活,另一个原因是这里卖菜的村民们往往不注意个人卫生,衣服邋遢,我不喜欢。

(未完待续)

平凡的高中岁月(上)

相关文章

  • 平凡的高中岁月(上)

    高明 生活中總有一些事情讓我們感動 記憶中總有一段生活讓我們記憶猶新 高中歲月,人生最好年紀共同在一起的三年時光 ...

  • 平凡的高中岁月

    平凡的高中岁月 高明 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感动 记忆中总有一段生活让我们记忆犹新 高中岁月,人生最好年纪共同在...

  • 看《平凡岁月》

    今天,我从手机浏览器上看了很多《平凡岁月》的短视频。 平凡岁月――吃喝拉撒睡,哪有什么不平凡啊!?都是平凡的人和事...

  • 高中岁月

    高中岁月 走过三年青春岁月 回忆三年高中时光 脑海里浮现历历往事 踏进熟悉而即别的教室 心中涌起一丝说不出的感觉 ...

  • 高中岁月……

    老同学朋友圈发了篇文章,临睡前的我赞了个。 仅仅是有共鸣感才点赞的。 然后他微信发来信息。 正犹豫回与不回的时候又...

  • 那些舍不得丢的陈芝麻烂谷子(八)

    一·不平凡的岁月 1. 正当秀姑美滋滋地作着理所当然的上高中、大学的美梦时,想不到由于家庭成分的关系在投考高中时落...

  • 平凡的岁月

    80年代初,我国农村正处在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转折期,有的地方已经实施,而有的地方尚在观望。但对于那时...

  • 平凡的岁月

    脚上时常穿着黑底绿面的3537牌胶鞋,裤腿边缘总是沾着些许泥土,衣服大多都已起球,且有许多洗不去的污渍。古铜色的皮...

  • 平凡的岁月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八月就要来了。今年实在是个不平凡的一年,疫情、洪水整得让人头疼,于是想,前路未卜满是灾殃的一年还...

  • 平凡的岁月

    陆文勇乘坐的大巴车在村口缓缓停下,他从车上提下行李放在路边,拍拍身上的灰尘,抬头望一望久别的故乡,大喊一声我又回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平凡的高中岁月(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kyy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