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些关于“双向情感障碍”的文章,上面提到有这种病的人不一定就是天才,所以不要妖魔化这种病。
这种病有一部分与遗传有关,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在童年过早接触了世界名著有关。
因为世界名著在文学上很有意义,但是并不适合孩子们过早阅读,因为世界名著的另一面是悲情。
在孩子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心智海不成熟的时候去接触这些名著,很容易共情,并产生虚无感。过早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并不适合初中以下年龄的孩子们。我不知道这种理论对不对,但是它的确是研究问题的一个角度。
这种病也和环境和养育者有关系,比如过分溺爱,或者过度缺爱,或者养育者过度追求完美,苛刻。
另外,我个人觉得和中国现在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孩子们的体育能力太低了,基本上没有什么体力劳动。也不做什么家务劳动。孩子们获得快乐的方式好像只有唯一的一种,就是学习书本知识,并取得成功。
好像学习成绩好不好,成了孩子和家长们唯一在乎的事情。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可是现在正好相反,成了一件极为功利的事情。
再看家长们,大多数人的思想和两千年前没有什么区别,就是我是家长你必须听我的,你要孝顺,要感恩,要好好学习。
可是家长们却不去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因为时代变了,一切的模式都应该发生变化。
如果我们还用两千年前就有的,简单粗暴的模式去教育孩子,可想而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家长们应该在工作之余学习一些心理学,国家也可以从这个层面做一些干预。
比如电视台、网络、居委会、社区尽可能去宣传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标语和新闻、文章,在社区定期地、循环地举办一些公益性的讲座。
家长需要不间断地学习,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务必让家长们学习一些心理学,这样才能科学地对待我们的孩子们,科学地对待我们的下一代。
我觉得学习心理学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高大上,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宣传一点一点地渗透,像蚕吃桑叶一样,像蜗牛爬树一样,像精卫填海一样地做这个事情。
只要我们有这个意识,向这个方向努力。家长们的素质提高了,自然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和孩子更好地互动,有更好的亲子关系。
说回我们对读书的重视。
读书就是为了拿高薪,住好房子,提高社会地位,这话本来没错,但是太片面了。
因为如果整个社会眼里只有读书这一件事,忽略其他比如体育、劳动、礼仪、民俗,那么这个社会只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读书机器,他们冷血、没有同情心,极为利己,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得“双向情感障碍”的人只会越来越多。
读书不是目的,只是我们通往幸福的其中一种方式,通往幸福需要多种方式的组合。
关注人类的精神需求,精神卫生的需求,事关你我他。因为没有一个人会希望自己的家人得精神方面的疾病。
如果“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症”越来越多,那么一定是这个社会病了。
我是永远爱学习的家政嫂伟娥,欢迎你关注我,一起进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