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先生和学生相论讲学时,喜欢打各种比方,这其实也是一个“明师”所必备的素养了,所谓“善譬喻”,就是能借着大家都很熟悉的近处事物来类比、推导远处不太容易为人所了解的事物。孔夫子如此,老子如此,释迦牟尼佛也是如此。
有一天先生和学生谈到“知”和“行”关系的问题。学生认为要先“知”的深入、明确,然后才能行,才能行的笃实,为此他还打了个比方:
就好像一个人要去京城一样,京城就像是完善的“至善”境界,那么我们为了到达这个京城,首先当然要有“不辞险阻、决意向前”的决心,有了这个决心还不够,我们更还要知道京城具体在什么方位,路线该怎么走。所以最重要的,我们首先要知道京城在什么地方,然后才能出发,以确保路线走的不错。
初看这个说法是没问题的,可问题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有踏出过去往京城的那一步啊!哪怕是一小步。
因为他们终生都在寻找那条准确的“路线”,都在确定京城具体的方位。
为此阳明先生以他所说的这个比喻为例子,对他道:
“你所说的这个‘不避险阻、决意向前’的心,其实应该是‘诚意’二字。而将这种心称作‘决心’、‘存心’的话,其实还是将知和行这一件事分为两件了。”
“真知必能行。就像一个人有了去往京城的决心,他会怎么做呢?他必然会在行动上就去落实找人问路、筹备路资、准备舟车等等所有去往京城所需准备的工作,不然怎么能说他果然有去往京城的决心呢?”
“没有在行动上落实以上那些准备,只能说他是‘想去’,而不能说他是‘真的要去’甚至‘真的去了’。”
“做学问也是这个道理。致力于圣人之学,不能只停留在确定‘至善’的方向和前进的路径上,而是刻刻都要具体落实圣人之教。功夫在这上面而不是在一味探讨上。”
很多时候我们在自己事业上也是这样子,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计划和确定方向上,有时甚至总想着计划出一个完美的方案,或者等待一个完美的机会。
可世事是没有完美的,计划的再周密也总有不测之虞;完美的机会在世间也从未存在过,任何时候都有风险。
计划和确定方向上消耗的精力太多,真正用于实际行动的精力就变得很少了,而一切事情莫不是由具体行动来推动的。
切实的迈出一小步,比空想一万步作用要大的多。
网友评论